李娜
摘要:深度閱讀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同時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著一定影響。就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深度閱讀可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但也是一項比較復雜的閱讀活動。小學語文是一門較為基礎的語言學科,主要開展目的就是為了能鍛煉學生使用漢語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大概念;小學語文;深度閱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對較多。其中深度閱讀教學在這些內容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對優(yōu)化語文課堂質量有著明顯作用,當教師在進行深度閱讀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再根據這些情況調整深度閱讀的教學內容,這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主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深度閱讀,為閱讀添上一抹“陽光”。
一、目前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評價機制不完善
教師過于重視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行為。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方法,舍本求末的教學方法很難推動學生成長。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該將自己的眼光更多的投放在學生身上,及時了解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是否可以創(chuàng)建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不可以推動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發(fā)展[1]。
2.目標擬定不具帶動性
首先,不能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閱讀教學的目的,對教學目標加以明確,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主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但實際上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沒有明確閱讀教學方向,導致學生不能產生興趣,同時缺少學習動力。
其次,沒有關注學生學習起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將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起點,并使用一些教學輔助工具展開教學。但在深度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少會有語文教師關注教學起點,沒有即使觀察課堂,進而降低了教學的實質性。
3.教學過程過于枯燥
首先,教師不能靈活使用語文教材。很多教師都會受到教材的阻礙,不能對文章深入分析,只將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給學生,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整堂越來越枯燥。對此,教師應該積極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并合理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習語文。
其次,課堂提問不夠合理。大多數教師不能合理掌握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導致問題過于簡或者過于難,問題之間也缺少一些連貫性,更沒有落實好學生的閱讀引導,導致學生不能整體性理解文本內容。
二、大概念視野下促進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的策略
1.對教學設計進行統(tǒng)籌要兼顧
首先,整體性。只有當閱讀教學的系統(tǒng)更加合理,它們之間的作用就會愈發(fā)協(xié)調,所以教師應該主動將優(yōu)化課堂質量為教學目標,并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審美等各個方面進行結合,再根據整體——部分——整體的方式構建教學思路,同時將閱讀方式和相關知識進行融合,并構建成循序漸進的形式[2]。
其次,反饋性。只有得到真實的反饋才能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深度閱讀時應該具有一定的反思性,教師應該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并在講解的過程中及時觀察學生的動向,以此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實際擬定的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進而強化教學的針對性。比如,在學習《童年的水墨畫》這一課時,教師不能只一味的借助多媒體教學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新穎,但仍存有一定的“缺陷”,對此,為了完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童年更向往什么樣的生活,再根據文章內容闡述自己的想法,以動靜結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想學、樂學以及會學,并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而教師主要充當的就是一個引導者角色,所以在進行深度閱讀教學時,應全面突出學生的實際地位。
首先,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興趣為主,同時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其次,在進行深度閱讀教學時要進行分層授課,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東西。最后,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建立在學生閱讀基礎之上,進而形成多元化閱讀教學。比如,在學習《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時,因為時代背景上的差異,學生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教師應該搜集大量資料以豐富人物形象,再利用“移情性”的方式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又如,在學習說明文《趙州橋》時,因為文體的緣故,學生會感到枯燥,此時教師就要放緩授課節(jié)奏,再利用其它橋進行對比,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強化文章內涵。
3.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
在大概念視野下如何突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將三維目標與深度閱讀的三個層次結合,通過教學過程凸顯出文章表征、思維以及情感,再逐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從這三個角度對文章進行感悟。其次,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主,落實因材施教[3]。由于小學是語文閱讀的起點,教師在實際問題時應該將問題側重點放置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將朗讀轉化為默讀、精讀,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掌握文章內容,并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慢慢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再次,教師要根據文章的題材,來尋找切入點。最后,通過延伸深度教學,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實中比較夸張的文章為學生編制較為奇特的場景,如《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師要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方向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進而理解文章內涵。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大概念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深度閱讀。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文章情感,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創(chuàng)設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方式,挑選合適的教學方法,這些都能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預設性。
參考文獻:
[1]翟偉華.深度閱讀視野下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構建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1):247.
[2]魏曉英.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3):43-44.
[3]張星華.小學語文閱讀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度閱讀[J].才智,20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