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榮艷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運用趣味情境,巧妙提出問題;抓住時機提出數學問題,改善教學效果;利用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課堂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保持高度的熱情,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利用提問的策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習新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了他們全面發(fā)展。為了使提問策略更具有有效性,我們結合教育實踐,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操作策略。
一、設計趣味情境,巧妙提出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根據數學知識點讓問題橫空出世,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到干干巴巴,沒有意思,依然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為了改變這個現狀,我們嘗試設置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從情境出發(fā),融入數學知識,提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授“圓的認識”的相關章節(jié)時,我們根據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利用動畫片主人公設計了騎自行車比賽的flash動畫。動畫當中卡通人物所騎的自行車既有圓形的,又有三角形的,還有方形的。在學生觀看flash動畫視頻之前,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說一說誰先到達終點。這種情境既利用卡通人物喚醒了學生的情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也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運用到問題的解決當中來。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猜一猜卡通人物A和卡通人物B以及卡通人物C誰能夠第一個到達終點,并簡單說一下理由。在flash動畫視頻觀看結束以后,教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的內涵,了解圓的基本性質,可以出示利用圓形制作的實際物品或展示生活中的相關事件,并讓卡通人物帶領學生進行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如:在玩套圈游戲時,你認為怎樣站位才是最公平的呢?等等。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巧妙提出問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二、抓住時機提問,提高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運用提問的策略并不是“滿堂問”“一問到底”,而是要抓住時機巧妙提問,真正實現師生互動,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年、月、日”的知識時,教師會舉一些例子,如一個人不是每年都能過生日,八歲時才過了兩次生日,12歲時才過了三次生日。學生看到這樣的例子就會產生強烈的疑問,因為這與他們一年過一次生日的認知是具有一定沖突的,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讓他們探討其中的原因,學生們就會有非常強烈的學習欲望。在教授“回收廢舊電池”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進行豎式計算的優(yōu)越性,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這些知識和經驗,而是讓他們通過口算和計數器、撥數以及畫圖等不同的形式解決問題,通過參與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到列豎式這種方式的優(yōu)越性。當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時,教師再提出問題:你認為豎式計算,還有畫圖和口算等計算方式,哪種方法最好?由于學生已有了探索的經驗,因此他們很容易結合經驗進行分享交流,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增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三、多元提問形式,激發(fā)參與興趣
在課堂提問教學中,如果僅僅使用單一的提問方式很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教師應該根據數學知識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比如判斷的方式、說理的方式,等等。當然教師還要講究提問的技巧,通過多元提問方式,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提問活動的興趣。
例如在提出一些與概念有關的問題時,教師常用直接敘述的方式進行提問,比如什么是百分數、什么是小數、什么是偶數,等等。在問題的答案是對或錯,或者是問題當中具有相對的概念時,教師可以使用判斷的提問方式,如: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你認為這樣說對嗎?這樣的提問相對簡單一些,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可以多使用上述提問方式,而對于數學發(fā)展水平較快的學生,我們就要注重提問的技巧,比如使用假如或者是比較的方式進行提問,或者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例如圍繞“班級舊物市場”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有一套玩具,價值20元,你可以換哪些東西呢?學生們會調動自己已有的經驗,嘗試著回答換成自己喜歡的書本、自己喜歡的手工作品,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再次提問,如果你換了自己喜歡的手工作品或書籍以后,還剩下多少錢?除了置換你自己喜歡的物品,你還可以用剩下的錢置換什么呢?從而通過各種假設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提問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教師利用提問策略啟發(fā)學生生成智慧,可以達到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平.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問題教學”[J].吉林教育,2018(36):88.
[2]程芳.提問藝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