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 梁娟 劉丹
摘 要:基于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本科教育的“意見”一文中“四個回歸”及“消滅水課、打造金課”等的要求,針對“信息處理技術”在過往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新的改革方法—“三式一化”:教學模式、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游戲化。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自主式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將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算機前沿技術融入其中。把整個教學過程和考核過程游戲化,讓學生在玩的感覺中學到和掌握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從而滿足新工科建設對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金課;信息處理技術;三式一化
0 引言
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1]以及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2],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對全面振興新時代本科教育工作的要求,堅持立德樹人,“以本為本”,踐行“四個回歸”,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挑戰(zhàn)度、有深度、有難度的“金課”[3]。落實圍繞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信息處理技術”是本科各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其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系統(tǒng)和應用軟件的使用,提高學生的初步實驗技能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總結歸納及自學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兼顧計算機應用領域的前沿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計算機系統(tǒng)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持續(xù)學習與創(chuàng)新[4]。
本科生的“信息處理技術”課程是面向整個學校的大一新生,一直都存在課時少,任務重的問題。知識點多,操作性強,傳統(tǒng)的整堂課灌輸性教學,學生很容易接收疲憊,知識點、操作方法等遺忘;而理實一體化教室數(shù)量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教師的需求。這門課程若還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和考核方式,就會出現(xiàn)教師費力,學生費勁,但是效果還很不好,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和學好這門課程的興趣,最終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要求。
1 “三式一化”
基于以上現(xiàn)狀和要求,針對“信息處理技術”這門課程,本人提出一種基于“金課”理念的新的教學和考核改革方法—“三式一化”:將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游戲化。
核心思想:(1)利用智慧課堂工具,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2)將課堂知識點和操作做成小視頻轉化為“游戲裝備”,將考核內(nèi)容轉化為項目作為游戲中的Boss,組織學生“課堂打怪”“打Boss”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開展啟發(fā)式、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3)將傳統(tǒng)的一張卷子定天下的考核方式轉化為:期末上機考試+作業(yè)與測試+學習資料瀏覽+實驗+課堂“打怪”積分(課堂表現(xiàn))的五重考核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方式。這樣把教學和考核過程游戲化,讓學生在玩的感覺中學到和掌握知識和能力,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相應的教學要求。該模式的實施中,模擬了玩游戲的方式,具體的過程如圖1所示。
1.1 教學模式
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采用泛雅平臺—學習通、雨課堂和QQ群等智慧課堂工具[4]和網(wǎng)絡實現(xiàn)從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翻轉課堂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2 教學方式
將課堂知識點和操作做成小視頻轉化為“游戲裝備”,將考核內(nèi)容轉化為項目作為游戲中的Boss,組織學生課堂打怪、打Boss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開展啟發(fā)式、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
將課程的教學課件PPT按章節(jié)提前以資料的形式發(fā)布到泛雅平臺—學習通上;課程中操作性的知識點提前做規(guī)劃,分門別類,做成簡單易懂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小視頻, 按章節(jié)提前發(fā)布到學習通;理論性的知識點總結一下,以主要包括選擇、填空、判斷或簡答的作業(yè)形式按章節(jié)提前發(fā)布到學習通;將課程的題庫按章節(jié)分成一個個的小項目提前發(fā)布到學習通?!坝螒蜓b備”已發(fā)布,提醒他們提前預習,觀看并練習,力求掌握,從而獲得這些“游戲裝備”。
課堂上操作性的內(nèi)容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針對這種方式制定一套合理的課堂“打怪”的規(guī)則和評分規(guī)則,如圖2所示。
1.3 考核方式
將傳統(tǒng)的一張卷子定天下的考核方式轉化為:期末上機考試+作業(yè)與測試+學習資料瀏覽+實驗+課堂“打怪”積分(課堂表現(xiàn))的五重考核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方式—五重考核方式:(1)泛雅平臺—學習通上上傳的資料:PPT和小視頻要求提前觀看學習,這項會在學習通上體現(xiàn),占10%。(2)作業(yè)與測試,占10%。(3)實驗報告和實驗上機操作情況,占10%。(4)課堂表現(xiàn),課堂“打怪”積分,占30%。(5)期末機試,占40%。
其中作業(yè)與測試以PPT為例,給學生布置一個制作“電子新年賀卡”的任務。規(guī)則為“美觀大方,和諧健康”,要求制作中使用動畫和插入音視頻,為期2周,制作出后放在網(wǎng)上投票評出“A,B,C,D”4檔,A檔:前十名,每人十分,B檔:前二十名,每人8分,C檔:前三十名,每人7分,D檔:剩余每人6分。
1.4 游戲化
學生整個學習和考核過程中,讓他們感覺在玩游戲,將學習和考核過程游戲化。
這些 “打怪”規(guī)則和積分規(guī)則以及過程化考核規(guī)則起到督促學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吸引學生提前預習,課堂積極主動參與,在緊張而又輕松,激動而又興奮的氛圍中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并能夠讓學生在預習、做作業(yè)、測試、“打怪”等活動中,鍛煉出自學、自控、創(chuàng)新的能力。
2 改革實施效果及取得的成果
經(jīng)過近兩年的金課改革實踐,“信息處理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
2.1 學生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游戲理念的引入,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了質的飛躍,成績也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2.1.1 學生課上,課下表現(xiàn)
在課下,由被動變?yōu)橹鲃?,積極預習,練習,從而獲得“裝備”;在課堂上,互動氛圍也變得更為濃厚。 學生從原來的“低頭族”,或是“缺課族”等變?yōu)檎n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爭相做主攻手—“打怪”,或是“打援”,獲得積分。手機也由原來的干擾課堂教學的障礙物變?yōu)閰f(xié)助學習的互動利器—搶上臺的“打怪權”。
2.1.2 學生期末成績
期末,學生的“信息處理技術”總評成績有顯著提高,對于相同專業(yè)不同時期的本科班級學生,以未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改革的機械電子17級,最初實行課程創(chuàng)新改革的18級和實施逐步完善后的課程創(chuàng)新改革的19級為例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基于“金課”改革后的班級,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平均總評成績明顯高于未改革和先改革的班級,如圖3所示。
2.2 教學資源
(1)基于“金課”對于“信息處理技術”課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三式一化”的教學方式、模式和考核方式進行游戲化的一種教學改革方法。
(2)泛雅平臺—學習通上有一套完整的學習視頻、知識點,具有特色的教學案例以及相關的測試題庫,如圖4所示。
(3)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可用的“打怪”游戲規(guī)則和評分規(guī)則。
(4)一套包含期末上機考試(40%)+作業(yè)與測試(10%)+學習資料瀏覽(10%)+實驗(10%)+課堂“打怪”積分(課堂表現(xiàn))(30%)的五重考核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方式。
2.3 教改成果
在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實施期間,
(1)申請了校級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一項。
(2)參與的“信息處理技術”課程被評選為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3 結語
通過對“信息處理技術”課程,開展的基于“金課”建設而進行的“三式一化”教學方式、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將游戲的概念和模式引入到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這三式的改革中,從而實現(xiàn)“三式一化”的全方位的教學、考核方式改革策略,使得課程的學習不再枯燥、無趣,有效地激勵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創(chuàng)新。這是新時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設的需要,也是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度的“金課”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4-10.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李向明,張成萍,袁博.雨課堂應用的實驗性研究—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的精彩詮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5):40-44.
(編輯 姚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