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要】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良好的課堂互動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也會獲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環(huán)境里,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英語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方法和技巧
課堂教學在教師的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占有主體地位。英語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目標的關鍵與基礎,通過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能夠提升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能力。在教學開展之前老師們也可以做出有規(guī)劃的教學設計,這些基于學生學習實際基礎的教學設計能夠直接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帶動性。
一、組織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積極參予,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能夠得到最大程度激發(fā),這樣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也有利于孩子們綜合英語素質的提升。課堂互動是學生使用英語的交際過程。這里應該掌控好信息輸入、實踐和語言輸出三個要點,此三要點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即教新課程、反復練習和語言實踐三段式教學進程。
1、教授新課程。教授新課程是教學進程的起點。教授新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快速、精準的掌握新知識,同時牢記和理解一部分。老師教的是“新的語言知識”,學生重點理解和記憶此新知識。所謂的“語言知識”,是由讀音、語法結構、用法和詞組四部分組成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應該有一致的目標,即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用以建立學生活用新知識來進行英語交流的能力。
2、反復練習。這一階段是為了通過學生的反復練習,使他們可以精準的、嫻熟的把握新的語言知識及其深意,從而可以自然地使用語言。通過整體練習、小組練習、個人練習的形式,學生可以在語言技能和心理準備上更加機敏的穿行于語言交流中。語言交流緊跟在反復操練后面,是必要的練習手段。由于更加貼近生活,學生的語言材料才能更加豐富。此外,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們更傾向于通過語言進行交流,這種特有的社會語言屬性能夠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學興趣,鞏固與加深對英語語言的學習。
3、語言運用。這一階段主要是語言的綜合運用。在前兩個階段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良好的語言基礎,學生能在語言交際中更熟練的運用他們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本階段具有以下功能:學生可以測試他們以前的學習結果,測試他們的改正錯誤的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老師能通過該活動實現(xiàn)教學成果的檢驗與修正;參與活動的學生在既定的語言氛圍中,能整合新舊知識用以提升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最大程度自由的發(fā)揮自身學習潛能,同時,教學氛圍輕快活躍。
二、英語課堂教學組織的方法和技巧
通常來講,第一個階段教新課程,教師占主導地位,而第二階段反復練習和第三階段的語言運用,學生則占據(jù)主導。在教師的有效組織與引導下,學生們可以積極參加一些教學相關活動,通過活動實踐,提高英語運用水平、口語交際能力等。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
1、對子活動(pair work)。學生兩兩一組活動。老師巡查時進行必要的指導,并記錄錯誤,在之后的教學階段里評講。對子組合應當盡量固定。在活動中,學生采用能保持“視線接觸”的對坐姿勢,使交流更自然。全班學生數(shù)如果是奇數(shù),可以讓剩下的學生參加任何一個小組,而或與老師組成一隊。在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此活動是一種非常好的隨堂活動,既靈活又易于開展。它不僅能用以練習基礎的語法句型,還能用以營造更加自然的交流氛圍。
2、角色扮演活動(role-play)。角色扮演是一種使用頻率很高的交際教學活動。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帶進教室,但卻沒有教室的局限性:學生能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扮演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使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情感,以達到設定的目標。因此,表演中劇情發(fā)展所要用到的語言必須與角色定位、態(tài)度、情感和環(huán)境形成動態(tài)統(tǒng)一,以達到語言交流的目標。此外,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較好的緩解緊張,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自由基主動去感受知識,在逐步的知識學習中增加學習自主性,提升學習自信心。
3、小組活動(group work)。小組活動作為經(jīng)常使用的課堂的教學模式。把班級分成4、6、8人一組來活動。不同水平的混合搭配組成有助于學生團結協(xié)作,共同努力,實現(xiàn)知識的吸收與思維的開發(fā)。多樣化的小組活動,能夠讓學生們的語言得到最佳訓練,小組活動的優(yōu)點在于:讓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語言實踐中來,即使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學生也覺得在小組活動中發(fā)言所面臨的壓力要小得多;小組規(guī)模小,能舒緩學生緊繃的神經(jīng),增強他們參加活動的踴躍性;小組活動首要以學生為中心,老師退出講臺,側面掌握活動的進展,隨時準備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同時更多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最后,這項活動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覺或不自覺的互相學習的機會。不管在語言方面還是思維方法上都能相互補充完善。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面向學生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新課標改革的中心思想。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應該將“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圍繞學生“如何學”(how to learn)教師“如何促使學生學”(how to make students learn)、學生“能做什么”等來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參與學習,進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英語學習思維、英語學習能力與口語交際水平等,最終實現(xiàn)孩子們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程曉棠:《任務型語言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戴桂芙、劉德聯(lián):《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9期。
(東營市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西范小學山東東營25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