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娟 于芳珠
摘要:目的:探究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模式,對預防外周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的臨床作用。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40例,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B組采取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結果:B組留置靜脈留置針時間顯著長于A組,非計劃性拔管、靜脈炎、導管堵塞、皮下血腫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P<0.05)。結論: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模式,能有效預防外周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延長留置針留置時間。
關鍵詞:精細化護理;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外周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
外周靜脈留置針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在臨床靜脈輸液中應用廣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存在自理能力低、行為意識異常等問題,在為其留置外周靜脈留置針中易出現(xiàn)滲液、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影響治療安全性[1]。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細化護理模式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外周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40例,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20例。A組男12例,女8例;年齡60~79歲,平均(68.57±4.92)歲。B組男14例,女6例;年齡61~79歲,平均(68.87±5.01)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此次研究中納入患者均知情,且研究在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A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B組予以精細化護理:(1)精細化血管評估,綜合分析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非計劃性拔管的因素(藥液滲出、意外脫管、封管不當?shù)龋?,結合相關因素對輸液操作進行優(yōu)化。在置管前對患者血管分布、穿刺位置皮膚狀態(tài)、血管充盈度等進行綜合評估,然后合理選擇適宜型號的外周靜脈留置針加以穿刺(需在符合治療要求的基礎上劑量選擇長度最短、管腔最細的留置針);對穿刺難度進行分級,針對穿刺難度大者需請置管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完成,盡量降低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及血管損傷。(2)應用新型固定方式,針對通暢在位的淺靜脈置管,一般可以3M透明敷貼進行固定,并在外部套上彈力網(wǎng)裝保護套,以免患者在活動中意外拖拽導管,導致導管脫出。(3)同質化沖封管手法,需強化對護理人員置管、封管操作的標準化培訓,從而提升沖封管合理性及準確性,預防堵管及回血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及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比較
B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66±0.82) d,顯著長于A組的(2.56±0.95) d,兩組比較,t=3.920,P<0.001。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B組非計劃性拔管、靜脈炎、導管堵塞、皮下血腫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存在意識障礙、行為異常等問題,加上老年患者自身血管彈性下降、皮膚松弛等特點,在外周靜脈留置過程中極易發(fā)生導管堵塞、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會對患者血管造成一定的損傷。故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外周靜脈留置針期間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留置靜脈留置針時間顯著長于A組,非計劃性拔管、靜脈炎、導管堵塞、皮下血腫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A組(P<0.05)。在精細化護理實施下,護理人員能夠充分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在實際護理中建立更具細節(jié)化、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在具體護理中能結合患者的實際血管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從細化穿刺前評估、優(yōu)化固定方式、同質化護理流程等角度入手,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合理規(guī)避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升治療安全性及舒適性。
參考文獻
[1]王婷茹.觀察護理干預對靜脈留置針患者發(fā)生靜脈炎的影響[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7):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