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使人們已經不單單滿足于陶瓷所帶來的實用性以及傳統(tǒng)審美,而是更注重它所帶來的藝術性,這促使著藝術家們不斷地挖掘新的表現形式。影響陶藝造型的因素多樣,而相關的總結和研究卻較為稀缺,因此,本文主要對陶藝造型中的形式語言及影響因素進行總結,以期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關鍵詞:形式;陶藝審美;自然美
陶瓷在眾多藝術材料中,無疑是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的,陶器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開始,是從舊石器時代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它從最初的單純實用再到兼具實用與審美,逐漸演變?yōu)楝F代多樣的陶藝形式語言,從物質上到精神上都在不斷地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此次研究主要從陶瓷造型的形式語言入手,總結其規(guī)律性部分,建立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論架構,以期解決現實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形式表現問題。
一、陶藝形式語言的概述
(一)藝術的形式
形式,可以理解為某種物體的外形以及構造,也指做事的方法。它對應的是內容,內容指構成事物所有內在要素的總和。藝術的形式,指的是藝術品內部的組織構造、外在的表現形態(tài)以及各種藝術手段的總和,比如美術、音樂、書法、建筑等等。其意義是將藝術作品的內容表現出來,所以提到藝術形式就不可能忽略其要表現的內容,而藝術內容也不可能脫離藝術形式而存在。如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院花園內的著名雕塑《打結的手槍》,是一個左輪手槍被扭曲了槍管的形象,但它并非只是為了表現扭曲的一把槍,而是通過這一形式將“和平”與“團結”這一內容表達出來。筆者在系列作品《隔離》中(圖一),也對此進行了相關探索。在這組作品中,筆者想營造出一種夾雜著束縛、窒息,甚至是絕望的氛圍,同時也想給人一絲即將沖破束縛的希望,如何將這種沖突更好地表現出來,便涉及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在說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時說道:“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沒有任何價值?!庇纱丝梢?,藝術形式與內容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脫離內容去認識藝術的形式,其結果往往是片面且不科學的。
(二)陶藝中的形式語言
陶瓷藝術形式多樣,形成這種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是造型和裝飾。
首先,造成形式多樣的主要因素就是造型。無論是器皿、壁飾還是雕塑,造型都是陶瓷作品存在的基礎。拋去裝飾不談,是造型決定了作品的形態(tài),決定了作品是否具有美感。無論是典雅端莊的傳統(tǒng)日用陶瓷,還是現代藝術影響下的藝術陶瓷,造型都對陶瓷的形式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其次,裝飾是陶藝形式多樣的另一個因素。例如陶瓷繪畫的種類不同,其燒成工藝也不同。從陶瓷繪畫的種類上看,不同地區(qū)的形式不同,例如中國傳統(tǒng)陶瓷中就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人們審美的進步使得陶藝家們開始不滿足于表面彩繪,他們便在燒成工藝上下功夫,蘇打燒、熏燒、樂燒等燒成工藝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這些燒成工藝燒制出的作品更為抽象。尤其是到了現代,人們對抽象事物的認可使這些新出現的形式被大眾普遍接受。
二、陶藝造型的審美因素
一件物品能夠被稱為藝術品,從其整體來看一定是具有某種特殊的形式。從文化或心理等種種方面考察,這種特殊的形式可以以某種稱得上美感的特征來表現。這種美感由多種因素構成,或是造型獨特,或是材料新奇,或是工藝精湛。陶藝作品的造型是否美觀,同樣受其形態(tài)、材料、工藝等影響。
(一)材料與工藝之美
陶瓷以黏土為主要材料,黏土的類型影響著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
陶藝創(chuàng)作中最為常見的材料就是陶土,因其成分不同,燒制之后展現的顏色也各異,顏色種類以黃褐色、紅紫色、灰白色為主。因為陶土相對粗糙,收縮率小且不易開裂,燒成溫度低,所以陶泥制成作品在從古至今的工藝品制作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誕生了許多美的形式,它們往往大氣、豪放,充滿了傳統(tǒng)工藝的韻味。
瓷泥同樣是陶瓷藝術常見的材料,其色潔白,可細分為低白、中白、高白等。由于其質感細膩柔和,經過高溫燒制后具有透光屬性,廣受人們喜愛,其成品風靡世界。但由于瓷泥的收縮率高,對環(huán)境濕度要求較為嚴格,因此一件好的瓷器作品尤為難得。
到了現代,人們發(fā)明出了新型材料紙漿土,即將紙漿與泥漿按照一定比例調配,結合了瓷泥易于燒結的特性,又降低了成本。制成作品在輕薄的同時又仿佛有紙的質感,具有自己的特色,受到一眾藝術家的追捧。
隨著陶瓷藝術美學的發(fā)展,一些新手法被大量應用到陶瓷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新的工藝。例如燒失工藝,是將一些可在高溫中燒失的有機物,如谷子、玉米粒、海綿、木屑等混入泥料中,待成型后燒制,從而形成極其自然的孔洞或紋理。這種工藝往往因其“不完美”而形成一種“缺陷美”,這種缺陷的自然之美是無法通過手工的刻意雕琢而達到的。
(二)形態(tài)之美
傳統(tǒng)陶瓷制作中,把握陶瓷的造型是很考驗制作者功力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器皿的造型看似一致,卻各有不同,在相同中找到器型所獨有的美是古代陶藝匠人的匠心所在。例如在進行器皿的制作時,對腰線弧度的把控、對口沿大小的選擇等都會影響作品成型后的美感。陶瓷造型的發(fā)展受材料及當時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影響,人們欣賞它們的造型之美,就是在和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相互交流。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陶瓷造型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實用性器皿,而是更加偏向于雕塑,更具有審美趣味。尤其是進入現代,人們審美的變化使得陶器更加具有裝飾性,造型多變,即便是器皿,也擁有了多樣的造型。在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現代陶藝的造型更簡潔大方,注重與空間的聯(lián)系,符合現代審美。如中國陶藝家李程和錢麒光的《玄光》系列作品(圖二),既是質感與造型的默契配合,也是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統(tǒng)一。
三、手工成型與自然審美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深入發(fā)展,機器生產的高效便捷很大程度上為生產提供了便利。但機器大生產帶來的形式單一的產品,以及生產者對所謂“完美無瑕”的追求,使陶藝設計千篇一律,沒有溫度,缺少人情味和審美趣味,雖體現了共性卻忽略了個性。
與此同時,手制陶藝也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與機械生產不同的是,手制作品或許不完美,有瑕疵,卻充滿“人”的氣息,其帶來的自然之美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這種自然之美并非天生存在,正如唐朝詩人柳宗元所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審美只有在人的審美活動介入后才會出現。
手制陶藝要求手工成型,重在“留痕”,留下的不僅是手指的紋理,更是將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留下來。手工成型做到了人泥合一,所留痕跡體現了自然審美。捏塑、泥條盤筑或拉坯,創(chuàng)作者利用泥料獨有的特性對其進行拉扯、揉捏,甚至是一定的“破壞”,其形成的自然紋理隨意且生動,頗有回歸自然之意。由于其不可復制的特性,每一件作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凝結了制作者的心血,飽含工匠精神。
四、技術進步與審美邊界的拓展
步入21世紀,科技迅速發(fā)展,新技術不斷涌現。這給藝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給人們提供了思考空間。將3D軟件與3D打印技術結合并將之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當下各藝術學科研究的新思路,也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這種新技術的運用明顯地解決了許多現存問題,逐漸在造型藝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中國在這些技術方面起步較晚,許多新技術還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的應用,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3D打印產品一定會走進尋常百姓家,陶藝的造型會更加多樣,人們的審美視野不會受限于眼下,注定會更加寬廣。
五、結論
本文對陶藝造型的形式美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根據資料搜集闡述了形式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在引發(fā)思考的同時,對藝術工作者的設計活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在對這些理論進行探索時,可以總結出,陶藝形式是在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地發(fā)展著的。這也提醒人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尋找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
作者簡介
曾令堃,1997年12月生,男,漢族,遼寧遼陽人,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陶瓷藝術專業(yè)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戴玉衡.陶藝形式語言的探討[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1):6-10.
[2]賴婧.手工生活陶瓷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然美的表現[J].大舞臺,2012(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