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一開篇“課程性質”就明確指出: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guī)律,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是歷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本人在長期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尋—探—思—悟”四步教學法,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巧用、活用,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尋
“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尋找、尋覓、尋機、尋問、尋訪。在本文中就是尋找課堂的最佳切入點、導入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相當于導入新課,用時根據實際情況,可以一、兩分鐘,也可以三到五分鐘,要求既要簡明扼要,又要激發(fā)興趣、吸人眼球,具有侵略性、攻擊性。
講述《日本明治維新》,利用對比法切入:古代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但到19世紀后期,兩國“相逢之時”,已經“不曾相識”,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明治維新,從中找尋一些答案。
二、探
“探”即探討、探索、探本窮源?!冻踔袣v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關于“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部分指出:應注重學生對歷史的感知、理解、探究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學會與教師、同學共同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與討論,能夠積極汲取他人的正確見解,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在實施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自身特點,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要注重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同時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為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合作與交流提供條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出質疑和說明自己的觀點、看法,對歷史進行有意義,有創(chuàng)建的闡釋。
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時,通過認真研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不同版本的教材、借鑒同行大量的課件后,我對課本進行了梳理、整合:
首先進行課題的解讀:
所謂明治維新,就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學習,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出示人物并介紹:明治天皇,名字叫睦仁,日本第122代天皇,1867年15歲的睦仁繼位,1868年,改年號為“明治”。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間,是近代日本改革最為顯著的時期。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明治維新了。
而此時的中國正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舊軍閥混戰(zhàn)時期。
接下來是整體感知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聯系,本節(jié)課講了三個問題:一、德川幕府與鎖國時代;二、倒幕運動;三、明治維新。三部分內容從時間為序,并具有因果關系,德川幕府統治后期,日本社會矛盾重重。德川幕府無力解決危機。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fā)動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為了全面改造日本,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實行改革,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治維新”。
詳細分析講授三個問題
1.德川幕府與鎖國時代
在德川幕府統治的265年時間里,日本與世隔絕,推行鎖國政策,最終造成了日本與外界隔絕,同時也阻礙了日本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
在此,我們對比一下日本幕府統治時期的閉關鎖國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有何異同?
在推行閉關鎖國定同時,德川幕府還推行封建專制統治,實行殘酷的壓迫剝削。
盡管如此,此時的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產生并有了一定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達。但他們的發(fā)展卻受到幕府的壓制。
所以:幕府的封建統治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明治維新的根本原因。
內憂重重的日本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接踵而來的還有“外患”。
在內憂與外患,在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共同打擊下,德川幕府束手無策,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
這正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里寫道的:面對西方國家的入侵,與中國不同,日本做出了積極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反應。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fā)動了倒幕運動,并取得了勝利。
2.倒幕運動
倒幕運動的簡單經過和結果: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裝在京都發(fā)動“王政復古”政變,擁立16歲的睦仁天皇親政,強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撲,結束了幕府統治,改年號為“明治”。
3.明治維新
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所以說:倒幕運動的成功,成為了明治維新的前提,剔除了改革過程中的障礙。詳細分析明治維新的內容后,得出:明治維新具有除舊,布新的特點。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具有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接下來,分析一下明治維新的影響。
至此,本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已分析完畢。
三、思
“思”本義是深想、考慮的意思??梢哉f“思”貫穿于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冻踔袣v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建議”的第四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注重歷史發(fā)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系、歷史發(fā)展的因果聯系、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和滲透等。
四、悟
“悟”指的是感悟、理解、明白、覺醒、覺悟、大徹大悟等。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歷史觀,增強歷史使命感,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增強世界意識,拓寬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結語:
歷史課堂“尋—探—思—悟”四步教學法的實際操作與運用,使課堂變得富有思想,能最大限度地糅合歷史知識,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這也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通過四步教學法,學生在課堂上既有行動,還有心動,思維在動,更有神動,思想在動,這也是高效課堂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