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芬
內容摘要:漢語中“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這兩個格式經常給漢語學習者帶來困惑。本文試圖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解讀“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的語義異同,來進一步探討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民族心理 文化因素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既是文化的載體,也能夠反映文化,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1]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漢語本體知識傳授給漢語學習者,也應該通過語言現象的講解看到語言背后隱含的文化因素,由此,幫助漢語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語,也促使對外漢語教學更全面,更深入?!安铧c兒vp”和“差點兒沒vp”這兩個格式經常給漢語學習者帶來學習障礙,甚至對母語本身是漢語的中國人來說,也時常對此充滿了困惑。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的語義異同,來進一步探討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習者更好理解和運用。
前賢對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細致。本文是立足于朱德熙(1980)[2]對“差點兒(沒)vp”句式進行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我們簡稱“期望與否”理論。意思是:如果vp是說話的人期望發(fā)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義,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義;相反,如果vp是說話的人不期望發(fā)生的事情,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表達意思一致,都是表示否定含義。總結如下表:
雖然這個結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是非常完整,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認為是較好的選擇。
一.漢語中“差點兒vp”格式的語義解讀
副詞“差點兒”在漢語中具有隱性否定意義,指的是:沒有明顯的否定形式或者否定標記,但具有否定意義。又比如漢語中的“……才怪”、“難道……嗎”也具有類似的隱性否定意義。“差點兒vp”這樣的形式可以表現說話人對vp這件事的實現與否的心理評價,表示說話人的惋惜或者是慶幸的心理。例如:
(1)a.中國女排差點兒輸了。(沒輸=贏了,表慶幸)
b.中國女排差點兒贏了。(沒贏=輸了,表惋惜)
(2)a.中國男足差點兒失敗。(成功了=沒失敗,表慶幸)
b.中國男足差點兒成功。(沒成功=失敗了,表惋惜)
如例(1)和(2)所示,差點兒都起著否定后面的vp的作用。我們可以總結為:如果“差點兒”后面的vp是表示肯定意義的詞語,那么“差點兒vp”表示的是說話人惋惜的心理評價,說話人期望與能夠實現,十分接近實現vp,但卻沒有實現。如例子(1)b(2)b中所示;反之,如果“差點兒”后面的vp是表示否定意義的詞語,那么“差點兒vp”表示的是說話人慶幸的心理評價,說話人不期望實現,但十分接近實現vp,最后沒有實現。如例子(1)a(2)a所示。
那為什么不用直接否定的表達,而選擇隱形否定的表達呢?事實上,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一方面,當人們在表達某一個觀點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帶有自身主觀情感評價的,另一方面,當交際雙方的觀點或意見不一致時,一般情況下,為了交際能夠順利進行,說話人也會采用隱性否定的方式表達觀點,既能避免沖突,不會直接讓對方感到不快,又可以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下文中會進一步論述。
二.漢語中“差點兒沒vp”格式的語義解讀
“差點兒沒vp”是“差點兒vp”的否定形式,這個格式的意義表面上看是:隱性否定詞“差點兒”+顯性否定詞“沒”的雙重否定形式,但在實際的運用中語義卻不限于此。例如:
(3)a.路太滑了,我差點沒摔倒。(沒摔倒)
b.這次考試太難了,我差點沒及格(及格了)
(4)a.這次比賽太激烈了,中國隊差點沒輸。(沒輸=贏了)
b.這次比賽太激烈了,中國隊差點沒贏。(贏了)
(5)a.那件衣服太好看了,要5000塊錢呢,我差點兒沒買?。]買)
b.那件衣服太好看了,就5000塊錢呢,我差點沒買!(買了)
如例(3)和(4)所示:如果“差點兒沒”后面的vp是表示肯定意義的詞語,那么“差點兒沒vp”表示的是肯定意義,表現了說話人對事件結果感到慶幸的心理評價,說話人期望能夠實現,十分接近實現vp,但最終實現。如例子(3)b(4)b中所示;與“差點兒”不同的是,如果“差點兒沒”后面的vp是表示否定意義的詞語,那么“差點兒vp”表示的也是說話人慶幸的心理評價,說話人不期望實現,但十分接近實現vp,最后沒有實現。如例子(3)a(4)a所示。
學術上將例子(3)b(4)b中的格式:“差點兒沒+vp(vp為否定意義詞語)”稱為羨余否定,或者冗余性的否定格式。指的是:在形式上有明顯的否定成分,如:沒、不、非等,但實際上不表示否定的語言現象。這看起來似乎違背了語言的“經濟型原則”,那為什么漢語中的羨余否定格式能夠存在?這種語言現象存在的意義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方便說話人在事實的基礎上,加上自身的主觀情態(tài)判斷,強調自己的主觀觀點的需要;第二、基于人們在說話時總是遵循“樂觀原則”就是樂于看到和期待美好的事物的發(fā)生,對生活的期待總是積極大于消極的。
當主觀上無法判斷vp是積極還是消極性質時,需要結合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分析判斷。如例(5)所示,“買”是個中性詞,沒有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義,那么在判斷整個句意的時候就要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斷說話人的心理傾向。如例(5)a中的“要5000塊錢呢”明顯表示這個價格高于說話人可接受的心理價位,所以結果是沒買,也包含有說話人惋惜的主觀情感:衣服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貴了。反之,例(5)b中的“就5000塊錢呢”明顯表示這個價格低于說話人可接受的心理價位,所以結果是買了,也包含有慶幸的主觀情感,表現了說話人認為這么便宜的價格就買了這么好看的衣服的心理。
三.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格式的語義對比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發(fā)現,漢語學習者經常混淆“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二者的用法,并存在一些誤用現象。在朱德熙先生“期望與否”的理論基礎上,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1. 當vp是積極性詞語,二者語義不等。
(6)a.他差點兒考上清華。(沒考上)
b.他差點兒沒考上清華。(考上了)
2.當vp是消極性詞語,二者語義相等。
(7)a.他差點兒遲到。(沒遲到)
b.他差點兒沒遲到。(沒遲到)
3.當主觀上無法判斷vp是積極還是消極性質時,需要結合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分析判斷。
(8)a.這些甜點真的太精美了,我差點兒沒吃。(沒吃)
b.這些甜點真的太可口了,我差點兒沒吃。(吃了)
四.漢語中“差點兒(沒)vp”的文化因素解讀
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給漢語學習者講解與知識點相關的文化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隱性否定結構和羨余否定結構在漢語中可以說是特別常見的,特別是在口語方面。其實,這跟中國人說話“婉轉”“含蓄”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
首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中國人說話“婉轉”“含蓄”的特點深受儒家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向往生活在祥和,喜樂的世界里“安居樂業(yè)”、“雞犬相聞”。另外,中國社會的群體取向偏向集體主義,提倡凡事以集體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相對來說,個人利益是最渺小的,在必要時候是可以忽略不計,甚至被犧牲,或者說是個人主動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集體利益。中國人素來謹言慎行,忌諱得罪他人,待人禮貌謙虛,主張“審時度勢”“以和為貴”。因此,社會文化影響了自然表達,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更愿意用比較委婉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與他人有激烈的利害沖突。人們在敘述某一件事很少使用直接的表達,而是采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段?!对娊洝分芯痛罅渴褂昧怂囆g創(chuàng)作手法,例如“賦比興”,“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拋磚引玉”用其他東西引出主要內容,實際上已經兼顧了比喻、象征等多種修辭手法,都在無形中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也更能抒發(fā)作者情感。同理,“差點兒(沒)vp”也是利用了這種委婉,如果說話人平鋪直敘的表達觀點則顯得過于平淡直接,繞個彎兒就說出來有更強的情感沖擊力。
其次,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中國是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帶有高語境文化的交際雙方說話往往是依賴于語言環(huán)境交際的,交際內容不是最重要的。說話人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螺旋式的表達方式,使說話人說起來盡可能禮貌和委婉。聽話人往往要通過自身文化背景知識,結合當下交際環(huán)境以及說話人情感態(tài)度等,“察言觀色”一番后迅速作出判斷并選擇合適的方式回應。特別是當說話人要表達與對方不同觀點時,說話人就會仔細斟酌用語,既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讓受話人聽起來不會感到非常不愉快,且能夠接受說話人的觀點,最后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本文認為對外漢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意地為漢語學習者介紹與課程相關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跨文化中的文化差異。文化相關教學不僅能幫助漢語學習者加強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全面地學習漢語,甚至能夠幫助來華的漢語學習者更好適應在中國的生活。當然,這也有利培養(yǎng)學習者對漢語的興趣,更喜愛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第121頁.
[2]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J].中國語文,1980.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