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毅敏
【摘要】一篇作文缺乏美妙通暢的語言,在考試中難以得到高分。從日常教學可知,初中生作文的語言問題多樣而復雜。靈活運用語文教材,依托課文語言范例,是一個解決學生在作文過程化訓練中語言的修飾問題的有效教法。希冀通過精選詞語、妙設(shè)修辭、巧引詩文、擅變句式等來進行專項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力求優(yōu)化學生的作文語言,使其能寫出中考美文。
【關(guān)鍵詞】作文;語言;教材;課文;訓練
我國著名作家莫言曾經(jīng)說過:“好小說最重要的文學特征就是語言?!币虼?,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選材新、結(jié)構(gòu)巧,如果缺少了精美流利的語言也會黯然失色。而初中生作文的語言問題多樣而復雜。那么,應如何走出困境呢?《語文課程標準》中言道:“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故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運用課本資源,通過活用課文中的字詞語句、段落篇章并進行針對性訓練,幫助學生優(yōu)化其作文語言,具體做法如下。
一、精選詞語,使語言勃發(fā)張力
(一)動詞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篩子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边@里用了好幾個動詞:“掃、支、撒、系、牽、看、拉”,精確而又仔細地形容了雪地里捉鳥的一系列動作,層次分明又形象而活潑地形容了捕鳥全程。而其課后練習第三題則要求品味這一過程后,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jīng)過,要求用上一連串動詞,由此我要求學生寫關(guān)于螞蟻搬家的片段作文,下面就是李同學所寫的一段文:
螞蟻往往筑巢穴在土層中、石塊下、樹洞里等地方。夏天暴雨來臨前,螞蟻多能準確預感即將下雨。它們一窩窩、一群群地大遷徙。每只螞蟻都掙扎著搬運比自己身軀龐大得多的物品,把家從凹地搬到凸處。螞蟻搬家是令人震撼的景致,曠野處、大道旁、廣場上,蜿蜒著的一排排長隊伍,一般呈縱隊前進。螞蟻們密密麻麻又錯落參差地快速走著,隊伍并不散亂,從這一點連到那一頭,是有行進的章法的。這樣看來,倒是讓人覺得螞蟻群蘊涵著強大的生命力。
這段文字由學生本人借鑒雪地捕鳥的過程而寫,經(jīng)過老師和同學的修改而成文,其中運用了不少動詞。
(二)形容詞
在《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詞來寫托爾斯泰外貌的各個部分,比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nèi)心世界”。正是因為有這些形容詞,才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如在讀者眼前。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我要求學生描寫人物外貌時要多用、巧用形容詞,下面請看兩個句子:
1.我的媽媽,中等個,黑頭發(fā),眼睛小,鼻高高,嘴巴也是小的。
2.我的媽媽,中等的個子,有一頭黑得發(fā)亮的柔順頭發(fā)。我的媽媽眼睛雖然小,但是亮如電燈,靈動有神。她的臉呈瓜子狀,下巴尖尖,鼻梁高高,還有櫻桃小嘴、伶牙俐齒。
以上兩句話是張同學的作文《我的媽媽》中的語句,第一句話是學生原作,第二句話是修改后的文字。經(jīng)過修改,媽媽的形象比之前鮮明了。
(三)成語或四字短語
在寫作過程中,正確地應用短語和成語,可使行文整齊勻稱,形成調(diào)和之美,又富有節(jié)奏感,鏗鏘有力。例如,我指導王同學化用《桃花源記》中的詞語在自己的作文《回鄉(xiāng)記》里這樣寫到:“早晨,我走在家鄉(xiāng)的小村落中,看到道路兩邊,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弟弟妹妹們在玩耍,怡然自樂,我原先還被數(shù)學題困擾著,現(xiàn)在看到這樣的美景,也豁然開朗,心情愉快起來。”
(四)疊詞
疊詞的應用,能使人物、事物或景物刻畫得更準確,更能讓語言充滿音韻美。如朱自清的《春》中的“偷偷”、“軟綿綿”、“稀稀疏梳”等,都是極好的例子。于是,我讓學生們在學習此文后做下面的題目:本文運用了很多疊詞,讀起來很順口,又使文章生動形象。請聯(lián)想和想象一下,使用3個或以上的疊詞描寫家鄉(xiāng)或校園的早晨,字數(shù)不限。
二、妙設(shè)修辭,使語言文采斐然
(一)比喻
比喻的運用,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之鮮明生動、具體可感。例如:朱自清的《春》中這樣描寫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贝司渥髡哌\用比喻的修辭,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春天美麗、活潑的動態(tài)特征。我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要求學生運用比喻來為作文增色添彩,如趙同學寫的作文《幸?!防镉腥缦碌木渥樱盒腋>拖穹涿勰菢犹鹱套?,令人沉醉不已。
(二)擬人
擬人手法的作用是使事物具有人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神態(tài)等,使無生命的、抽象的事物變得有生命力、具體化,使人讀來感到親切,從而使語言生動形象,有感召力。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寫道:“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里用“曬”“睡”“醒”等字詞,使“老城”化作為人,表現(xiàn)冬天的濟南溫暖舒適的特點。比如語文課本八下冊二單元寫作題目是《春天的贊歌》,有學生就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了擬人句:“春天來了,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蘇醒了,樹木在溫暖的陽光中沐浴著,群山閑適地脫下素裝并換上鮮艷的衣裳,湖水也調(diào)皮地、慢慢吞地泛起漣漪……”
(三)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富于節(jié)奏感,造出氣勢,形成聲勢,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說服力,突出中心。劉成章《安塞腰鼓》可說是教材中運用排比的經(jīng)典范文,有多處排比句,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余同學的習作《書香》就運用了排比句:我看火燒赤壁,佩服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看元春省親,驚嘆于大觀園的金碧輝煌;我看三打白骨精,欣喜于孫悟空的金睛火眼;我看智取生辰綱,悲哀于青面獸的逼上梁山……
(四)反復
反復,是為凸顯某個意思、某一言語、某樣行為、某種思想心理或情感而連續(xù)兩次甚或兩次以上使用同一字詞語句,以起到強調(diào)的目的?!栋踩摹芬彩菓梅磸瓦@一修辭方法的優(yōu)秀例文,比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余同學也在其習作《書香》中運用之,如“我喜歡書中那縱橫整齊的文字,喜歡字跡那淡而清新的油墨香,喜歡紙張那幽雅恬靜的氣息,而我最喜歡的是書能使我怡情養(yǎng)性,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