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
摘? ? 要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體現知識習得,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將黨史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應用好現行教材、對接學?;顒印⒆哌M紅色基地,進而幫助學生厚植理想信念、塑造積極人格、踐行使命擔當。
關 鍵 詞 高中語文;黨史教育;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8-00-02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fā)揚好?!敝袊伯a黨的百年歷史,記載著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彰顯著共產黨人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的非凡特質,蘊藏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實踐智慧、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這些都是對青年學子進行愛國愛黨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充分運用當前教材中的黨史教育內容,在完成知識教學的同時,落實課程思政的目標,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未來擔負起民族復興重任厚植堅定的理想信念,實現正確的價值追求,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悟,當好時代“答卷人”。
一、用好現行教材,厚植理想信念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周彬指出,道德目的存在于一切教學中并且居于主導地位,要“通過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科、一位充滿活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活力的職業(yè),來獲得道德?!币虼?,每位學科教師都有義務去發(fā)現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學校中的每一件偶發(fā)事件中培養(yǎng)道德的可能性,要引導學生從知識習得走向價值判斷,用行動檢驗道德。
筆者認為,黨史教育融入學科德育要有大格局,要系統(tǒng)利用學科德育講好歷史,充分挖掘教材中以史育人的豐富內涵,讓學生通過生動鮮活的文學作品去感受歷史,從中汲取精神偉力,使黨史教育更為有效、更能入腦入心,讓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黨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動力源”。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有系列的黨史教育學習內容,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體式作品的風格特點,學習其寫作技巧,欣賞其富有時代特征的表達藝術外,更要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研討作品,理解作品內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設熱情。比如課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記錄了焦裕祿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事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深深感受到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焦裕祿同志的這種精神,正是新中國解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向貧窮宣戰(zhàn)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走向富強道路上的艱難寫照,是億萬人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針對當前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的現狀,教師要結合這些內容的學習,既讓他們看到真實的歷史,更要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不同發(fā)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與追求,從而激勵青年學子擔負民族復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做有信仰、有情懷、敢擔當、有作為的未來接班人。
二、對接學?;顒?,塑造積極人格
黨史教育是培育紅色精神、塑造積極人格的教育。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調研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币虼?,在中小學開展黨史教育就是對青少年一代積極人格的塑造,培養(yǎng)未來能擔當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全國各地中小學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學習和紀念活動。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不能把黨史學習教育僅停留于課堂教學,應該密切關注學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總體部署,使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最大化,真正讓青年學子從中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培植積極的人格品質。
比如,當我們在課堂上學習了相關的黨史教育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茹志鵑戰(zhàn)爭題材小說《百合花》中的“女性視角”和“語言特色”,幫助學生建構作家作品風格,體會革命歲月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情操。再比如,可以結合教材中的黨史學習內容,與班主任一起策劃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之旅研學課程。采用階段任務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師生角色,通過“繪制紅色之旅平面圖”“尋找偉人的足跡”等大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對黨史的學習熱情,感受革命先烈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再比如,可以結合學校每年開展的“成年禮”,讓學生去了解課文中涉及的革命先烈和偉人們當年的青春奮斗故事,學習他們的愛國、忠誠、堅毅、勇敢、有擔當,這些都是青年學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錘煉的積極人格品質。
三、走進紅色基地,踐行使命擔當
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社會情感重在公民感、人際適應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培育,因此,把語文課堂搬到鮮活的革命基地,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強化其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筆者所在的惠州是一塊紅色的革命熱土,據統(tǒng)計惠州有關紅色烽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有8個,分別為惠東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中洞革命遺址、百坵田-平山三次農民起義遺址,羅浮山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江縱隊紀念館,惠陽秋長葉挺將軍紀念館和葉挺故居、育英樓-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舊址,惠州豐山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比如東江縱隊紀念館內展示了500多幅真實的歷史照片,陳列了98件文物(主要是東縱戰(zhàn)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的武器,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學生通過參觀學習,親身體驗了抗日戰(zhàn)爭的艱辛,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之時,奮起抗爭、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氣概。近年來,東江縱隊紀念館參觀人數逐年上升,紅色旅游越來越受到游客青睞,很多家長節(jié)假日帶著小孩前來了解東縱歷史,因此,也可以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讓我們的高中生擔任義務講解員,為進來參觀的游客和小朋友進行講解,在講解中、在導游中更深刻地感受共產黨人為了抗戰(zhàn)勝利,為了民族解放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些經歷不僅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知識習得,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青年學子的報國之志和強國之夢。
綜上所述,將黨史教育融入語文學科教學,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惠東縣高級中學廣東惠州? ?5162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