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龔元翔,李好月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9)
礦產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合理利用低品位礦石對人類社會及礦山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露天境界內的低品位礦石有前期全部堆存、部分堆存及全部與礦石一同進入選廠處理的多種方案。而界定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則需要明確礦山的盈虧平衡品位及低品位礦石利用的經濟品位。不同方案對應的采礦排產計劃不同,后期追加的采礦設備投資、堆場投資不同,選礦廠入選的礦石品位亦有所不同,其選礦回收率也存在一定差異,從而導致項目服務年限內各方案每年的現金流不同,因此必須進行方案比選。
本文以某銅鉬礦山為例,通過盈虧平衡品位分析確定比選方案,進而對各方案進行詳細的技術經濟比較,從而確定最優(yōu)方案,為投資者決策提供參考。
盈虧平衡品位,是保證企業(yè)生產時投入和產出相等的品位。所謂投入即全部生產費用支出,就礦山企業(yè)而言全部生產支出應該包括采礦車間、選礦車間的生產成本及企業(yè)管理費、銷售費用的全部生產支出[1]。產出即產品銷售所得的全部銷售收入。計算公式:
(1)
式中:a——盈虧平衡品位,%;
βc——精礦品位,%;
Ca——噸礦石的全部折算成本,包括采礦、選礦、企業(yè)管理費及銷售費等,元/t原礦;
ρ——采礦貧化率,%;
ε0——選礦回收率,%;
Vc——精礦產品價格,元/t;
Tc——每噸精礦的稅金,元/t;
O——每噸精礦分攤的營業(yè)外凈支出,元/t。
低品位礦石是指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由于主組分較低而單獨開采導致經濟虧損的礦石。低品位礦石既是一個經濟概念,同時又是一個相對概念(對于工業(yè)礦石而言)。另外,低品位礦石一般都伴生有可供綜合回收的有益組分,因此其從經濟角度講可升級為“工業(yè)礦石”[2]。
低品位礦石品位及其選礦回收率相對較低,低品位礦石價值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不足以承擔全部成本消耗。通常露天境界內的低品位礦石,無法避免開采并將它運輸至堆場的費用。根據以上情況,確定前期利用低品位礦邊界品位按照不攤采剝成本,只計選礦成本、運輸費用(低品位礦石堆場至選礦廠)和管理費用等成本來計算。
某銅鉬礦確定的礦石損失率3%,礦石貧化率3%,采礦回收率97%。某銅鉬礦根據礦山生產實際選取的選礦回收率指標見表1。
表1 選礦回收率指標表
根據產品市場確定計算金屬價格為銅2.74美元/磅、鉬11美元/磅、銀18美元/盎司,成本和稅金按照礦山生產實際選取。
礦山盈虧平衡品位按全成本計算,即包括采礦成本、剝離成本、選礦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并考慮精礦銷售收入中扣除精礦雜質扣款、冶煉加工費、資源稅、公司所得稅及營業(yè)外支出等費用,根據盈虧平衡品位計算公式,計算得出某銅鉬礦盈虧平衡品位為銅0.4%。低品位礦石在不考慮采剝成本,但需加上堆場轉運成本(0.6美元/t)的情況下,計算得出低品位礦石前期利用邊界品位為銅0.28%。
為了提高礦山效益,全面評估低品位礦是否前期堆存,根據上述計算的盈虧平衡品位及低品位礦石前期利用邊界品位,設計結合采場開采排產計劃,從技術與經濟角度開展綜合比較。擬選取以下3個品位方案進行比較:
方案Ⅰ:前期Cu≥0.2%礦量均入選廠利用;
方案Ⅱ:前期Cu≥0.28%礦量入選廠利用,0.2%≤Cu<0.28%礦量暫堆存,后期再處理;
方案Ⅲ:前期Cu≥0.4%礦量入選廠利用,0.2%≤Cu<0.4%礦量暫堆存,后期再處理。
該方案將Cu≥0.2%以上的礦量全部直接送入選廠利用,不設低品位礦堆場,服務期內總計直接入選廠礦量145 243 萬t,平均品位Cu 0.46%,Mo 0.015%,Ag 5.71 g/t。平均剝采比0.81 t/t。設計根據礦山作業(yè)環(huán)境、年采剝量及現有設備,鏟裝設備選用斗容55 m3的電鏟,采剝作業(yè)共需5臺。
采場主要生產設備數量變化為:鉆機、電鏟及推土機計劃在生產第11年均追加2臺;汽車計劃第6年追加9臺,第11年再追加30臺。
該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是:(1)充分利用低品位礦量,分層臺階礦量多,臺階下降速度適中,能有效保證采場持續(xù)穩(wěn)定的供礦;(2)生產剝采比小,設備投資少、生產成本低;(3)無需建設專門的低品位礦堆場,降低堆場投入及礦石轉運費用。主要缺點是:由于低品位礦的利用,降低了礦石入選品位,前期經濟效益不明顯。
該方案將Cu≥0.28%以上的礦量直接送入選廠利用,而0.2%≤Cu<0.28%的礦量則暫時堆存于低品位礦堆場,待礦山減產時開始處理堆場低品位礦量,按選廠處理能力持續(xù)供礦??芍苯尤脒x廠礦量為110 414 萬t,平均品位Cu 0.51%,Mo 0.015%,Ag 6.08 g/t。暫時堆存礦量34 829 萬t,平均品位Cu 0.27%,Mo 0.012%,Ag 4.70 g/t。生產平均剝采比1.38 t/t。
采場主要生產設備數量變化為:鉆機、電鏟及推土機計劃在生產第1年均追加1臺,第10年再各追加5臺;汽車計劃在生產第3年追加26臺,第10年再追加45臺。
該方案的優(yōu)點是:(1)利用了部分低品位礦量,減少了堆場投入及礦石轉運費用;(2)利用部分低品位礦量,增加了分層臺階礦量,有利于保證采場持續(xù)穩(wěn)定的供礦。主要缺點是:(1)低品位礦裸露地表堆存,礦石易被氧化;(2)堆存的低品位礦含有有害元素,易污染環(huán)境。
該方案將Cu≥0.4%以上的礦量直接送入選廠利用,而0.2%≤Cu<0.4%的礦量則暫時堆存于低品位礦堆場,待礦山減產時開始處理堆場低品位礦量,按選廠處理能力持續(xù)供礦??芍苯尤脒x廠礦量為76 998萬t,平均品位Cu 0.61%,Mo 0.015%,Ag 6.67 g/t。暫時堆存礦量68 245萬t,平均品位Cu 0.30%,Mo 0.013%,Ag 4.77 g/t。生產平均剝采比2.39 t/t。
該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是:生產前期處理較高品位礦,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盡快回收資金,提前獲得收益;主要缺點是:(1)生產剝采比大,設備投資大、生產成本高;(2)分層臺階礦量少,臺階下降速度較快,難以有效的保證采場持續(xù)穩(wěn)定的供礦能力;(3)低品位堆存礦量多,需建設較大的低品位礦堆場,增加了堆場投入及礦石轉運費用;(4)低品位礦裸露地表堆存,礦石易被氧化;(5)堆存的低品位礦含有有害元素,易污染環(huán)境。
由于該礦建設規(guī)模為17萬t/d(6 205萬t/年),前提條件是要保證擴建規(guī)模的順利實現,要求境界內必須具備足夠的可采礦量,根據統計臺階分層礦巖量分布情況,為了達到17萬t/d的產能,采場開采年下降速度將達到4~5個臺階(約60~75 m)。根據露天礦山實際生產經驗,露天開采年下降速度一般不超過36 m,說明該方案由于臺階礦量少,下降速度太快,難以保證持續(xù)穩(wěn)定的生產規(guī)模。因此,該方案從技術角度上不可行,方案III不作為經濟比較范圍。
方案經濟比較是項目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可行性研究和投資決策過程中,對涉及到的各決策要素和研究方案,都應從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角度進行多方案論證,比選優(yōu)化。最后根據比較結果,結合其他因素進行決策[2]。
本次參與比較的兩個方案為互斥型方案。對于計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由于評價計算期相同,方案在利用資金等值原理經濟效果換算時,在時間上才具有可比性。在計算期相同情況下,項目評價一般采用凈現值、費用現值和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作為經濟比較主要指標[3]。
本次方案經濟比較采用凈現值法,基準收益率取ic=12%。由于方案二前期開采高品位礦石,因此其前期凈現金流較方案一高,雖然方案二設備追加投資及堆場投資較方案一高,但從凈現值來看,方案二高于方案一,即從經濟角度來看,方案二優(yōu)于方案一。
方案對比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方案對比表
(1)從經濟角度分析,方案二凈現值高于方案一。方案二設備追加投資及堆場投資雖然高于方案一,但方案二前期開采高品位礦石,其前期凈現金流較方案一高,因此從方案可比凈現值來看,方案二略大于方案一,即從經濟角度分析方案二占優(yōu)。
(2)從技術角度分析,方案二前期生產的部分低品位礦(0.2%≤Cu≤0.28%,3.48億噸)需堆存于低品位礦堆場,一方面增加了堆場及生產管理等相關投入,另一方面低品位礦堆存時間長,而原生礦一旦被采出極易被氧化,其回收價值將大大降低,增加了礦山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而方案一具有生產剝采比小,設備投資少、生產成本低,無需低品位礦堆場,管理相對簡單,資源綜合回收率高,且能有效保證采場持續(xù)穩(wěn)定供礦等諸多優(yōu)點。因此從技術角度來看,方案一優(yōu)于方案二。
綜上所述,雖然從經濟角度分析,方案二略優(yōu)于方案一,但考慮到方案二較方案一凈現值僅增加0.23億美元,相差僅0.73%,并沒有明顯的經濟優(yōu)勢,方案一從技術角度優(yōu)勢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