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
HBV 合并HCV 感染時,病毒之間會發(fā)生相互干擾狀況,主要表現為兩種病毒復制水平下降,但肝損傷程度卻明顯大于單獨病毒感染,極其容易誘發(fā)肝癌及肝硬化,不僅嚴重影響疾病的發(fā)展及預后,同時還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1,2]。為此,對HBV 合并HCV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詳細研究,并探討相關的抗病毒治療策略,改善患者的預后,是當前傳染科臨床工作人員重點關注的內容[3]。本文作者對50 例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與50 例單純HBV 感染患者作出以下報告,以期為臨床有關研究提供部分參考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期間收治的50 例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設為研究組,并將同期收治的50 例單純HBV 感染患者設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4~69 歲,平均年齡(48.45±6.86)歲。研究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3~68 歲,平均年齡(48.32±6.7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HBV、HCV 血清標志物檢測 ①采取微粒子免疫法聯合酶聯免疫法對患者的HBV 血清標志物進行檢測,檢測儀器選擇自動酶標抗原體測試儀,型號為JC506-SM-3,分析儀器及試劑均為配套產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 半定量,測試值≥2.10 S/N 時判斷為陽性。②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對患者的HCV 血清標志物進行檢測,試劑盒則為SBJ-H0219 型號試劑盒以及相關配套試劑,同時按照詳細說明書開展操作,定量測試值≥30 IU/ml 時判斷為陽性。
1.2.2 抗病毒治療策略 兩組患者均給予利巴韋林聯合人工重組干擾素治療。利巴韋林膠囊,口服,1.5 g/次,1 次/d,30 d 為1 個療程,治療6 個療程。人工重組干擾素,皮下注射,180 μg/次,1 次/周,30 d 為1 個療程,治療6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毒學特征。②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毒學應答效果。病毒學應答效果判定標準:治療結束后,患者的HBsAg 和HBeAg 定量檢測值與HCV-RNA 檢測值均顯著降低,并且HCV-RNA 檢測值降低程度≥2 log10,判斷為完全應答;治療結束后,患者的HBsAg 和HBeAg 定量檢測值與HCV-RNA 檢測值均有所降低,但HCV-RNA 檢測值降低程度<2 log10,判斷為部分應答;治療結束后,患者的HBsAg 和HBeAg 定量檢測值與HCV-RNA 檢測值均無顯著改變,判斷為無應答;治療結束后,患者的HBsAg 和HBeAg 定量檢測值與HCV-RNA 檢測值均上升,判斷為反彈??倯鹇?(完全應答+部分應答)/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包括ALT、AST,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晨起空腹采血,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④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白細胞減少、甲狀腺功能減退、溶血、血小板減少。⑤比較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病毒學特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HCV 優(yōu)勢病毒株45 例(90.00%),混合優(yōu)勢病毒株8 例(16.00%)。觀察組患者HBeAg 定量檢測顯示陽性12 例,HBeAg 陽性率為24.00%;對照組患者HBeAg 定量檢測顯示陽性22 例,HBeAg 陽性率為44.00%。觀察組患者的HBeAg 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6,P=0.035<0.05)。
2.2 兩組患者的病毒學應答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完全應答38 例,部分應答10 例,無應答2 例,反彈0 例,總應答率為96.00%;對照組患者中,完全應答20 例,部分應答16 例,無應答10 例,反彈4 例,總應答率為72.00%。觀察組患者的總應答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714,P=0.001<0.05)。
2.3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AST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U/L)
表1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U/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白細胞減少6 例,甲狀腺功能減退5 例,溶血2 例,血小板減少5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6.00%;對照組患者發(fā)生白細胞減少2 例,甲狀腺功能減退2 例,溶血1 例,血小板減少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895,P=0.005<0.05)。
2.5 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復發(fā)23 例,復發(fā)率為46.00%;對照組患者復發(fā)7 例,復發(fā)率為14.00%。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190,P=0.000<0.05)。
當前專家們尚未對HCV 病毒機制形成統(tǒng)一看法,通常認為該病主要由肝細胞內HCV 基因復制嚴重影響肝細胞正常的功能及結構,對蛋白合成造成阻礙,從而致使肝細胞受損、變性壞死,嚴重損害肝臟[4]。HBV屬于嗜肝DNA 病毒科感染病毒之一,傳染性極強,母嬰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性傳播均為該病毒的傳播方式,當前國內HBV 人數>9000 萬[5]。另外,因為HBV 與HCV 均能夠經過血液傳播方式進行傳播,出現合并感染的幾率很高,再加上該兩種病毒之間的相互干擾或者相互牽制現象十分明顯,由此致使感染該類病毒的患者極其容易發(fā)生肝臟損害或者肝細胞癌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的HBeAg 陽性率低于單純HBV 感染者,該結果說明了HBV 合并HCV 感染時,兩種病毒可能存在相互抑制的現象。同時,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中,有90.00%的患者出現HCV 優(yōu)勢病毒株,僅有16.00%的患者出現混合優(yōu)勢病毒株,該結果說明HCV 對HBV 的抑制作用占據了更大的優(yōu)勢。
雖然HBV 合并HCV 感染后,兩種病毒的復制水平會有所降低,但是當其中一種病毒遭受抑制時,占據優(yōu)勢的另外一種病毒依舊會將其取代,并且轉變?yōu)楦窝壮掷m(xù)發(fā)展的因素,加大了抗病毒治療的難度。國外現有臨床研究報道指出,普通干擾素單藥治療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時,總應答率要明顯低于單純HCV感染者[7]。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合并感染者應用干擾素治療時,干擾素受體基因表達下調,HCV 的NS5 蛋白增強HBV 復制,從而致使應答率下降。聯合利巴韋林和應用長效干擾素治療后,便能夠消除該影響。同時,當前還有部分研究報道指出,利巴韋林聯合人工重組干擾素治療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顯著高于單純HCV 病毒感染者,這可能和HBV 對HCV 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關聯[8,9]。雖然臨床尚無明確的報道指出復發(fā)率高的機制,但有可能是受相似快速病毒學應答(RVR)的狀況下,高部分早期病毒學應答(pEVR)的影響,又或者是重疊HBV感染影響。HBV 合并HCV 感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后,其HCV-RNA 下降速度會變慢,還會發(fā)生延遲應答的現象,為此,患者接受固定療程的抗病毒治療時,其療程相對來說會比較短,從而致使患者出現極高的復發(fā)率。由此,臨床可以適當對獲得pEVR 患者延長其抗病毒治療的療程,一般可以延長到1.5~2.0 年,從而增強治療效果[10]。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總應答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6.00%高于對照組的1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46.00%高于對照組的1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HCV 為HBV 合并HCV 感染的優(yōu)勢病毒株,同時HCV 還能夠對HBV 的復制進行抑制,臨床采取利巴韋林聯合人工重組干擾素治療HBV 合并HCV 感染時雖然可以取得明顯的應答效果,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易復發(fā),值得臨床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