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帥
摘要:民國時期,針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機構主要有大學的學術評價機構、政府的學術評價機構、民間的學術評價機構。大學的評議會、教授會等發(fā)揮著學術評價方面的領導作用。北洋政府計劃設立學術評定委員會和學術審定會,但并沒有具體實施;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的學術審議委員會成為全國最高的學術審議機關。民間的學術評價機構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設立科學獎勵基金,成立了評選組織。民國時期針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方法主要是同行評議,該方法在專家的遴選標準和遴選方法、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流程上不斷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民國時期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可以在建立第三方評價組織、重視學術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注意評價結果的反饋、加強同行評議的管控等方面為當今提供啟示。
關鍵詞:民國;大學;教師;學術評價;評價機構;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K258;K26;G6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1)04-0092-06
民國時期是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開創(chuàng)于此時,大學學術評價的制度規(guī)范和實踐操作隨之萌芽發(fā)展。本文主要從學術評價機構和學術評價方法的視角考察民國時期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問題。從學術評價機構上看,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大學的學術評價機構和民間學術社團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評價體系;從學術評價方法上看,主要采用的是同行評議方法,該方法雖不斷完善卻也存在漏洞??疾烀駠鴷r期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問題,對完善我國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學術評價機構
(一)大學的學術評價機構
在全國性學術評價機構成立前,大學的教師聘任、論著評獎等,以各個學校的自評為主。民國前期,教育部1912年頒布的《大學令》和1917年頒布的《修正大學令》都明確提到大學設評議會,前者還提到了設立教授會。大學的評議會和教授會雖然不是專門的學術評價機構,但在實際操作中涉及學術評價的方法與標準。如北京大學曾在1917年制定《評議會規(guī)則》,1920年通過了《評議會規(guī)則修正案》,后者規(guī)定評議會的職責有:“各學系之設立及變更;校內各機關之設立廢止及變更;各種規(guī)則;各行政委員之委任;本校預算;教育總長及校長咨詢事件;凡關于高等教育事項,將建議于教育總長者;關于校內其他重要事項。”[1]雖然其中未明確提及學術評價的相關規(guī)定,但作為北京大學最高權力機關,評議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發(fā)揮著學術評價方面的組織領導作用。其他學校也效仿北京大學組建了評議會等,但成員組成和職權規(guī)定都有不同。
除評議會和教授會外,有的學校將評價事務分置于其他部門。如1926年的《修正國立東南大學組織大綱》中提到“本大學設立聘任委員會,審查教職員資格及規(guī)定聘任條件”[2],大學教師的聘任中就包含著對教師的學術評價。國立東南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后,曾經(jīng)設立研究院,其中研究教授會的權限是“審查入院者”“公議指導研究問題”“審查研究者之著述或報告”[3],其中也涉及學術評價問題。1941年11月,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正式成立聘任委員會,規(guī)定各學院延聘教師時,要將擬聘教師的姓名、履歷、著作成果、擬聘的職位等提交該會審核。聘任委員會按照《本校教師資格標準》進行學術評價,如副教授須具有三項資格之一:(1)三年研究院工作或具有博士學位;(2)于所任學科有重要學術貢獻;(3)曾任大學或同等學校教授、副教授或講師,或在研究機關研究、或執(zhí)行專門職業(yè)共四年,有特殊成績。[4]391
另外,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對教師的考核分為平日考核和年功考核兩種。平日考核由主管部門參考教師工作的勤奮程度、忠實程度、精細程度和出勤情況等進行考核,每半年開具評語,送交總務處匯總到常務委員會進行審核,供年功考核參考。年功考核由常務委員會根據(jù)平日考核結果對教師進行評價,使教師得到加薪或晉級的獎勵,或告誡、減薪、停職的懲戒。[4]427-428
(二)政府的學術評價機構
1.設立學術評價機構的嘗試
1914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決定成立學術評定委員會,這是民國成立后政府準備設立學術評價機構的開端。與學術評定委員會相關的法令主要有《學術評定委員會組織令》《學術評定委員會分科評定規(guī)程》《學術評定委員會受驗畢業(yè)證書細則》《學術評定委員會特獎規(guī)程》《學術評定委員會除資及停資規(guī)程》等。學術評定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有學術評價、獎勵和畢業(yè)證書的驗證等,這些職責已經(jīng)比較制度化了。
1918年,教育部制定了《學術審定會條例》,3月29日由教育總長傅增湘簽署發(fā)布。《學術審定會條例》規(guī)定學術審定會的職責為:“處理《修正參議院議員選舉法》第二十條第一款及第四十四條第一款所規(guī)定之學術上著述及發(fā)明之審定事務?!笨梢姡瑢W術審定會是審定全國學術著述及發(fā)明的學術評價機構。
上述學術評定委員會的委員長和委員由大總統(tǒng)選派,學術審定會則附設于教育部,相比學術評定委員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學術審定會在評議范圍上有所拓展、在規(guī)定上更為嚴密、在評議獎勵對象上大為拓展,與后來抗戰(zhàn)期間成立并真正運作的學術審議委員會已經(jīng)非常接近。[5]
盡管學術評定委員會和學術審定會的相關文件在頒布時明令“自公布日施行”,但其僅停留在條例和規(guī)程層面上,未見付諸實施,其成效不得而知。本文將學術評定委員會與學術審定會的各項情況進行對比,具體內容見表1。
2. 學術審議委員會
學術審議委員會成立之前,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于1935年設立了評議會,但評議會在學術評議方面成效甚微,主要集中于對學者學術成就的總體性評估(院士選舉),在抗戰(zhàn)時期中央研究院評議會逐漸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的學術審議委員會所取代。
1939年,教育部制定《學術審議委員會章程》,隨后成立的學術審議委員會成為全國最高的學術審議機關。人員組成除教育部部長、次長及高等教育司司長外,另設聘任委員25人,其中教育部直接聘任12人,余下的13人從國立??埔陨蠈W校校長(院長)中選舉產(chǎn)生,聘任委員任期三年,連選可以連任?!秾W術審議委員會章程》中提到,建立學術審議委員會的目的是“審議學術文化事業(yè)”“促進高等教育設施”,任務有審議全國各大學之學術研究事項、建議學術研究之促進與獎勵事項等,[6]5其學術審查范圍包括全國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學術研究成果的評價、獎勵。
學術審議委員會的運作與大學教師評價密切相關的主要有兩點:首先,從大學教師的資格審查權上看,這一權利被收歸中央,大學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在任命教授或副教授上有較大的自主權。自1940年至1947年10月,經(jīng)過學術審議委員會審查合格的大學教員,有教授2 563人,副教授1 205人,講師1 962人,助教2 497人。[7]514其次,從大學教師的學術成果評價上看,學術審議委員會依據(jù)《著作發(fā)明及美術獎勵規(guī)則》等文件中的相關評價標準和評價流程先后組織了6屆全國最高學術評獎,鼓勵了抗戰(zhàn)時期的學術研究。表2是對《修正著作發(fā)明及美術獎勵規(guī)則》中內容的簡要展示[8]62-65。學術審議委員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對此規(guī)則進行了不斷的修正和完善。
(三)民間的學術評價機構
除大學和政府的學術評價機構外,民間學術團體也進行過相當?shù)呐?,尤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1915年成立的中國科學社是我國最早的民間學術團體,為激勵科學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設立了多種科學研究獎項。如“高君韋女士紀念獎金”獎給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及地學五科,每年選一科輪流給獎,1929年開始第一屆評獎,主要獎勵高校學生,1939年8月中國科學社理事會將獎勵對象從學生擴展到助教。[9]“何育杰物理學獎金”除獎勵高校數(shù)理系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外,也涉及助教,1940年的“何育杰物理學獎金”頒發(fā)給了燕京大學物理學助教馬振玉。[10]這些獎項由評價委員會主持征文及審稿事宜,專家予以評定,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評獎機制。在中國科學社的帶動下許多學術團體也紛紛效仿,成立評選組織,設立科學獎勵基金,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葛氏獎章”“丁文江先生紀念獎金”等。
民間學術評價機構評價范圍多局限于理工科,且長期面臨資金緊張等困境,雖然影響力遠不能同政府的學術評價機構相比,但民間學術團體在促進學術評價水平提高和學術評價體系完善方面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為民國時期學術評價體系的建立作出了貢獻,鼓勵了學術研究人才的成長,促進了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學術評價方法
民國時期針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方法主要是同行評議,不論是大學還是政府組織和民間學會,各種評價機構依靠的大都是當時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同行評議的方法歷史悠久,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學術評價方式,它源自14世紀威尼斯共和國試行的專利審查制度。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在評議學者的入會申請和會員的學術論文時,就采取了同行評議方法。同行評議方法經(jīng)過不斷的完善沿用至今,可用于評價學術論文、研究項目、職稱、學位、學術獎勵等,成為國際學術界通用的學術評價方法之一。
前面提到的三類學術評價機構中,大學的學術評價機構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是大學內部同行專家進行的同行評議,政府的學術審議委員會和民間學術團體參與學術評價的專家不僅有單位內部的同行學者,還有從外部聘請的專家。以下聚焦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從同行專家的遴選標準、專家的遴選方法、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研究成果的評價流程四方面加以闡述。
(一)專家的遴選標準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聘任委員的資格要滿足如下條件之一:“(1)現(xiàn)任或曾任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校長或國立學院院長者;(2)現(xiàn)任或曾任公立研究院院長或研究所所長者;(3)曾任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教授七年以上著有成績者;(4)對于所專習之學術有特殊之著作或發(fā)明者。”[6]5在具體參加評審時,除了專門委員參與,自行申請者的作品還需兩位專家填寫介紹書。這兩位專家要曾任或現(xiàn)任??埔陨蠈W校校長(院長)或擔任有關該著作或發(fā)明的學科教授;或者為研究院所的研究員,原系研究該學科者;或者對于該學科確有研究,已有重要著作。[8]64
(二)專家的遴選方法
1939年12月,在選舉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時,采用記名投票分科選舉的方法:“聘任委員,由國立??埔陨蠈W校院校長用記名投票法分科選舉之。文、理、法三科,每科選舉二人;農、工、商、醫(yī)、教育、藝術、軍事及體育七科,每科選舉一人。各科依定額得票最多者由教育部長聘任為委員?!比绻闷睌?shù)相同,則抽簽決定。根據(jù)選舉結果,產(chǎn)生了13名委員,其中文科由馮友蘭和傅斯年當選,理科由竺可楨和吳有訓當選,法科由周鯁生和王世杰當選,工科由茅以升當選,商科由馬寅初當選,醫(yī)科由顏福慶當選,藝術由滕固當選,教育由蔣夢麟當選,農科由鄒樹文當選,軍事及體育由馬約翰當選。[11]可見學術審議委員會聚集了當時國立大學各學科的著名學者。至于專門委員外另行聘請的專家的遴選方法,未有明文記載。
(三)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
經(jīng)過不斷總結,學術審議委員會通過了《補助學術研究及獎勵著作發(fā)明》,審查著作或發(fā)明的標準有如下13項:(1)作者的觀點或所代表的思想是否正確;(2)參考材料是否詳贍;(3)結構是否完美;(4)有無特殊創(chuàng)見;(5)是否有獨立體系或自成一家學說;(6)是否有系統(tǒng)的敘述或說明;(7)整理前人學說有無改進之點或特殊貢獻;(8)是否適合國情或對于我國社會經(jīng)濟及農工業(yè)各方面的影響如何;(9)是否有學理根據(jù);(10)是否確系發(fā)明或創(chuàng)作;(11)發(fā)明程序是否明顯,是否可以實驗證明;(12)是否能普遍應用;(13)技術是否精巧。關于給獎的標準見表3,[7]867從中可見獨創(chuàng)性或發(fā)明性的程度是重要的評判標準。
(四)研究成果的評價流程
學術審議委員會先后組織了6屆學術評獎,規(guī)定研究成果須經(jīng)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相關研究專家三者之一推薦方可參評。首屆作品收到后,學術審議委員會送2位審查專家分別進行初審、復審,排除不符合評審標準的作品,初審和復審均認為合格的作品再送全體大會審議。審議采用了評分的辦法,由審查專家打分并加上評語。第二屆作品變?yōu)轫毥?jīng)3人以上審查,審查結果均為合格的作品再送大會審議,第二屆增加了審查專家的人數(shù)。審議從比較簡略的評分變?yōu)楸容^詳細的評價,審查專家就上述13項詳加評判并填注意見,最后于總評一欄說明應否給予獎勵以及給獎的等級以作參考,[12]進一步嚴格了評審環(huán)節(jié)。對于審查專家均認為無獎勵價值的作品,將作品和審查專家的審查意見節(jié)錄函發(fā)還給申請人。但在評審的過程中,沒有采取匿名評審原則,也沒有遵循回避原則,比如有些申請人同時是審查專家,有些審查專家又同時擔任介紹人。
三、民國時期大學教師學術評價的啟示
民國時期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從學術評價機構上看,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大學的學術評價機構和民間學術團體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評價體系;從學術評價方法上看,同行評議方法雖不斷完善卻也存在一些漏洞。民國時期大學教師的學術評價問題對今天也有諸多啟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建立第三方評價組織
民國時期,雖然民間學術團體也曾有建立全國性學術評價組織的嘗試,但政府的學術評價機構仍占主導地位。隨著國民政府對大學控制的逐步加強,行政權力或多或少地干預了學術評價活動的正常運行。建立與大學沒有統(tǒng)屬關系、利益糾紛的第三方學術評價機構,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術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如美國一直由民間非盈利中介機構對高校的教學、科研等方面進行認證和引導,日本2002年成立的全國學位與大學評價協(xié)會發(fā)揮著第三方團體評價體系的作用,[13]這些機構是依據(jù)一定法律法規(guī)或者政策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獨立地位的實體,有助于在評估過程中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建立第三方學術評價組織,一要嚴格把控專業(yè)評價機構的資質標準,由專業(yè)性強、信譽度高等資質條件好的評價機構來承擔評價工作;二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制體系,賦予第三方學術評價機構真正獨立的身份,使第三方評價機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要加強對第三方學術評價機構的規(guī)范監(jiān)督,引入競爭機制,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7月發(fā)布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就提到充分發(fā)揮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逐步建立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結果負責制和信用評價機制。
(二)重視學術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
民國時期,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將獨創(chuàng)性或發(fā)明性的程度作為給獎的標準,一等獎要具有獨創(chuàng)性或發(fā)明性,對于學術確有特殊貢獻??v觀歷屆獲得學術審議委員會獎勵的一等獎作品,如馮友蘭的《新理學》、華羅庚的《堆壘素數(shù)論》、周培源的《激流論》、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論稿》等,它們都是近代學術史上具有獨創(chuàng)性、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成果。原創(chuàng)性是學術研究的生命,注重原創(chuàng)是學術發(fā)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關鍵一環(huán)。目前高校教師學術評價體系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依據(jù),基本建立在文獻計量學的技術方法之上,這提升了學術期刊在學術生態(tài)結構中的地位,但學術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在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尚未凸顯,而且,“以刊評文”現(xiàn)象也易助長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14]。為此,應下大力氣改革與之相關的人事制度、激勵制度等,為科研人才的發(fā)展營造良好寬松的氛圍,建立有利于發(fā)現(xiàn)原創(chuàng)成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流程,以創(chuàng)新的方法選出真正有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并予以獎勵。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2月發(fā)布的《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要突出評價研究成果的原創(chuàng)價值。當前國內的一些學術評獎也作出了有益嘗試,如為紀念現(xiàn)代著名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鼓勵當代人文領域學者產(chǎn)出更多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而設立的“思勉原創(chuàng)獎”就倡導學者追求理論創(chuàng)新、學術觀點創(chuàng)新和方法創(chuàng)新,促進學術成果產(chǎn)生應有價值。一些學術評價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等,也將學術創(chuàng)新程度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
(三)注意評價結果的反饋
在民國時期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評獎過程中,對于審查專家均認為無獎勵價值的作品,學術審議委員會也會將作品返還給申請人并將審查專家的審查意見節(jié)錄函發(fā)給申請人。這不僅體現(xiàn)了對申請人的尊重,而且對提升其學術水平也會有所助益,可使申請人明白自己學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方向。當前高校教師學術評價體系中的評價反饋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比如高校教師在申報某些項目時,僅知道申報結果成功與否,而不知道具體的評價意見;在相關考核、獎勵中,也僅知道最后的等級成績。為此,應建立健全申訴反饋機制,及時將評審的詳細意見反饋給高校教師,并提供申訴途徑,鼓勵高校教師對評價中的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通過中介在與評審人的溝通交流中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完善科研成果。國外如劍橋大學、昆士蘭大學在評價反饋中比較重視教師個人發(fā)展和高校整體水平的提高,會根據(jù)評議結果幫助教師認識個人的不足,并根據(jù)其需求開展針對性的培訓。[15]這些措施可加以借鑒,使評價雙方在反饋交流中積極探索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高校教師學術水平和高??蒲兴降奶岣?。
(四)加強同行評議的管控
民國時期的同行評議有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程序,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在進行學術評價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完善與修正相關規(guī)則,在評獎流程中設立了專家審查、小組審查、大會決選三道“防火墻”[16],但仍存在著一些漏洞。比如,馮友蘭作為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也參與了獎項的申請,雖然其著作確實有著較高學術質量,但就學術評價制度中的回避原則來說此舉顯然是不合適的。再如,由于民國時期學術專家數(shù)量有限,因此學術評價機構的組成人員變化幅度非常小。同行評議制度雖然本身存在著不公正性、主觀性等局限性,但仍是迄今為止較為合理的評價方式,因此需要不斷改進完善。當今在實踐中要不斷加強對同行評議質量的管理和控制,在同行專家遴選、評價活動規(guī)則限制等方面保證同行評議確實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比如,強化小同行專家評審制度,提高參評專家的專業(yè)契合度,建立健全評審專家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強對評審專家的動態(tài)管理,吐故納新,并注意及時褒獎激勵,以此來提高同行評議的準確度;再者,可通過恰當使用雙盲評審、開放評議等方式提高同行評議的公正性,同時輔之以合理的定量方法,以提升整個同行評議流程的可控程度。
參考文獻:
[1] 王學珍,張萬倉.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861—1948)[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66.
[2]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南大百年實錄:上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67.
[3] 左惟,袁久紅,劉慶楚.大學之道——東南大學的一個世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16.
[4]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四·教職員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 張劍.中國近代科學與科學體制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5.
[6] 教育法令匯編[G].南京:正中書局,1940.
[7] 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8] 阮華國.教育法規(guī)[M].第2版.上海:大東書局,1947.
[9] 董理事會會議記錄:理事會第140次會議記錄(1939年8月26日)[M]//何品,王良鐳.中國科學社檔案資料整理與研究.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7:239.
[10] 本社何育杰氏物理學獎金揭曉[J].科學,1940,24(5):418.
[1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一)[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79-80.
[12] 三年來學術審議工作概況[J].高等教育季刊,1942(3):121.
[13] 王報平,仇鴻偉.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美國與日本的啟示與借鑒[J].評價與管理,2016(1):1.
[14] 韓國良,郭雅慧,譚樹成.學術不端行為防范機制的構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89.
[15] 張雅男,理娜.國內外學術評價方法比較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6(1):31.
[16] 張劍.良知彌補規(guī)則 學術超越政治——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學術評獎活動述評[J].近代史研究,2014(2):116.
責任編輯:趙 玲
Academic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entering on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s
HAN Shuai
(Libra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of universities,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people. University evaluation committees and professors association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academic evaluation. Beiyang Government had a plan of setting up an Academic Assessment Committee and an Academic Approval Committee, but it had not been implemented. The Academic Review Committee establish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become the highest academic review organ in the country. The non-governmental academic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Science Society, set up a science award fund and an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ere mainly peer reviews. The criteria and methods of electing experts,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process were constantly improved, but there we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can provide many enlightenments in establishing third-party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originality of academic works,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peer review,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feedback of evaluation results.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teachers; academic evalua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