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 221116)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之一,它使人受到音樂的感染。在音樂學習中加強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并且可以吸引學生主動關注音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平衡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學習音樂的最初階段,音樂理論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關系到未來的音樂發(fā)展道路。音樂教學提供了相應的音樂基礎,培養(yǎng)了正確的節(jié)奏感,讓學生了解音樂,感受音樂,最終讓學生有機會學習音樂,并在實踐中展示他們所獲得的基本技能。
音樂基礎理論可以提高音樂素養(yǎng)。音樂基礎理論是一個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資格,只有把音樂基礎理論學習扎實,才能真正開始學習音樂,從中感受音樂,塑造更好的音樂風格。而學習音樂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音樂的基礎,幫助學生識別各種音符、和弦,讓學生分析音樂的內容,也讓學生運用音樂的基本元素來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
基礎理論學習可以有效地激發(fā)音樂專業(yè)性的學習,提高其感知、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音樂知識差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如果音樂知識基礎不扎實,那么就會出現一種情況,以慢譜為特征,誤譜現象會增加,由于對音樂內容的無知,降低了演奏效率,增加了壓力,興趣慢慢消失,甚至對音樂學習產生挫敗感。對于學習音樂理論的學生來說,如果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很差,那么在完成和聲等科目學習時會較為吃力,只有對最基本的音樂基礎理論認識與熟練掌握才能為音樂學習奠定更高的學習基礎。
無論是將音樂情感釋放到人、物、自然等身上,還是釋放到人身上,都是一種挑戰(zhàn)。這幾乎是音樂作品創(chuàng)造的靈感,作者把它描繪成音樂的形式,聲音的高度,音色,節(jié)奏,力量等等與音樂基礎知識的積累密不可分。有鑒于此,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首先考慮情感表達,音樂理論基礎表現在音樂情感表達的各個方面。同時,從開始、發(fā)展、高潮到音樂結束,這個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無論什么樣的作品結構用于音樂創(chuàng)作,或者在作品的組合和速度上改變節(jié)奏,所有這些都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整體分析,這種能力是建立在音樂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在音樂制作中,積極使用并注重情感對于音樂聽覺體驗極為重要,可以使學生不再死板的學習某首作品或樂器,通過健全完整的觀念,以擁有足夠的基礎知識背景為基礎,來從音樂的本質和思想上進行欣賞學習。
音樂學習與語言學習有一定的相同處,語言和文字仍然比音樂語言多,也少不了藝術情感。部分教師上音樂課,單調講述音樂理論與知識,很少有機會與時間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師只把自己對音樂的全部個人理解奉獻出來,沒有留給學生去進行個人思考、理解和激發(fā)想象力。導致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過程中固定的接受他人傳授的知識,沒有自我思考與理解,很難加深對基礎理論的印象與學習。
部分學生常常只注重音樂實踐,認為基礎理論是書面的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導致其利用基礎理論教學課堂進行玩耍或寫其他科目的作業(yè),上課不認真不集中,不配合協(xié)調教師的任務,音樂基礎理論課堂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甚至時常有學生裝病請假逃課的現象發(fā)生,學生對于音樂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對于教師進行的教學沒有充分理解,從而不重視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久而久之落下許多內容,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進入學校學習音樂之前,學生有不同的音樂基礎,有的只懂一般的音樂知識,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音樂基礎理論很了解。因此,學生對音樂的基本知識的差異給音樂基礎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對音樂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至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按照普通的基礎音樂教學方法,這些學生未能跟上課程的進度,這可能會對他們以后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習產生嚴重的影響。對于一些基礎知識較強的學生來說,重復學習可能會導致他們有一種枯燥的心理,同時占用其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因此,如果課程不分為小組,音樂基礎理論的教學可能會持續(xù)出現問題。
教師如果不注重給學生進行多種音樂類型的鑒賞,會使得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后無法透徹理解其中含義,只學到了表面,許多學生拘泥于一個舒適圈內不會前進,并且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的問題,教師應該多讓學生鑒賞一些其他風格的音樂,并且從中吸取一些音樂性和樂感的啟示,為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描繪出輪廓,為自己接下來的音樂學習和音樂創(chuàng)作可以積累更多的經驗,以面對音樂課程的更加全面化和系統(tǒng)化的考驗。例如:多進行經典音樂的模唱和聽辨,在學習中西方音樂史的時候,可以從中西方音樂作品中都選取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從中切實體會中西方音樂的特點和不同之處。
音樂基礎理論不同于音樂實踐教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枯燥乏味,教師應該積極進行交流學習,多向有經驗的學者討教,認真吸取不同教師講解音樂基礎理論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因為在音樂基礎理論普及方面我國的教師較為缺少經驗,缺乏一定的教學空間。而如果可以借鑒學習其他教師的先進方法和優(yōu)秀教學方式,便可以對自己的基礎理論講解進行非常大的補充,讓自己的講解可以更加具有表現力。
目前,各大高校中的學習已經在音樂教學中基礎理論的幫助,但由于該方式的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其普及程度還不足,但其對于演唱技巧的提升和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音樂基礎理論專業(yè)教學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表演水平,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學習中定期舉行組織學生參加藝術指導的音樂會,切實的增進學生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學生理解基礎理論的重要性與全面立體的學習基礎理論。
不只是教師,學生也要多進行交流學習,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的理解,總結經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有條件者可以去聆聽國外著名歌唱家的音樂會,從中可以受益匪淺,身臨其境的感受帶有藝術指導的聲樂演唱,各大高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要積極組織類似活動。例如:定期組織音樂會觀賞活動,多聽多看多感受,將先進的演唱技巧映入腦海,也可以組織匯報表演,幫助學生提高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提高自己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進行分析和學習。想要加強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只有提起對音樂的興趣。目前,將信息技術引入音樂教學,令教學更加多元化,不至于枯燥乏味,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興趣,同時,信息技術教育方法對喜歡上音樂課的學生十分有吸引力,所以學生更容易對音樂課程感興趣。在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中,往往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歌曲,使得人們聽到音樂的響起,腦海中便有了影視作品的畫面。而電影電視劇也是學生喜愛的類型,因此在課堂中帶入含有音樂的影視作品,也利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吸收音樂知識。
在音樂基礎理論中,大部分理論都貫穿了典型作品與作家,想要更好的提高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要加強對于作品及作家的了解。對作品及作曲家有著廣泛的關注和了解,在學習欣賞作品前對作品進行及時的分析,是提高對基礎理論理解力的有效措施。世上所聞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特征都包含在樂曲的表達中。例如: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和亨德爾,注重音樂的宏大感,作品風格恢弘華麗;莫扎特的作品中旋律及副歌唱性優(yōu)美流暢,合聲與配樂清雅亮麗;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里斯特,也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浪漫主義時期,鋼琴也成為了浪漫主義樂器之王,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極具想象力,擁有豐富多彩的展現力。對這些作曲家和時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把握作品的內涵,更好的理解音樂基礎理論,在日后實踐中才能更加完整生動的將作品表達出來。
音樂是最能表達人們情感和思想的藝術之一,音樂中的基礎理論是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于房屋建筑的地基,極其重要。所以音樂基礎理論有力的存在于音樂的各方面,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藝術素養(yǎng)的今天,音樂基礎理論也更加注重完整性和藝術性,加強音樂基礎理論學習,使其更好的推動音樂創(chuàng)作與學習,使音樂作品擁有更好的完整性,充分帶動聽眾的情緒,幫助提高音樂演唱的質量。為了更好的呈現一首音樂作品,除了要保證音樂的完整性外,還要注重知識與藝術性的融入,這需要長期的提升音樂素質,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就要求音樂學習者具有一定的素質并配合基礎理論的學習,才能更好的詮釋一首令人產生共鳴的音樂作品。音樂學習需要藝術指導來提高作品情緒,使得演唱的技術與藝術達成共鳴。音樂基礎理論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性逐步得到重視,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關注,不斷為創(chuàng)造好的聲樂作品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