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中學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令人樂觀,為了應對考試,不少教師未能做到深鉆教材,研究教法,基本上是程式化的一套,著力詞句串講、內容分析、中心歸納,而后由學生默背。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以致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自學文言文的能力難以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下述幾個環(huán)節(jié)不能忽視。
一、重視預習,探究疑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學習文言文要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而不是把預習當作走過場,更不能為節(jié)省課堂時間,教師一人包辦代替。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者和輔助者。在預習階段,教師要做好這幾件事:
一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如看課下注釋,查閱工具書,了解作者情況及其寫作時代背景,教師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做適當?shù)难a充。這樣能擴充學生的見聞,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傾向,以達到對寫作主題的把握。
二是傳授學生翻譯方法。告訴學生翻譯文言語句時要做到八個字:留、刪、補、換、調、變。留,即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刪除不必譯出的文言虛詞,如“公將鼓之”的“之”是語氣助詞,放在句末,湊足音節(jié);補,將有些單音詞補為雙音詞,省略句中補出省略的內容,常見的省略有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如“便舍船,從口入”是省略了主語“漁人”,“屠乃奔倚其下”是動詞后省略了介詞“于”;換,是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汝”換成“我”“你”;調,是把倒裝句調整為正裝句,古漢語中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介賓后置、定語后置等形式,翻譯時一般要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變,就是變通,有些語句不便字字對譯,可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靈活意譯,如“波瀾不驚”,可活譯為“湖面風平浪靜”。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方法就能自己翻譯。實在不懂的就標記疑點,以便小組討論。預習時要告訴學生不要偷懶,依賴課外翻譯書,要聯(lián)系舊知,根據(jù)語境推求詞義、疏通句子。
二、加強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睂W習現(xiàn)代文離不開語感的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多讀精背是訓練文言語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誦讀不是盲目行為,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誦讀方法。
一是讀準字音。文言文中有異讀音現(xiàn)象,如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破音異讀是指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中的“王”的原音是“wáng”,這里是動詞“稱王”的意思,破音讀“wàng”;通假異讀,是指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讀音應為“yuè”;古音異讀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讀“kèhán”,“燕山”的“燕”讀“yān”,“吳廣者,陽夏人也”中的“夏”讀“jiǎ”。
二是正確停頓。語句停頓要根據(jù)表意功能考慮以下情況,如:①主謂之間的停頓。如“操神之神/聞之”;②動賓之間的停頓。如“銜/遠山,吞/長江”;③介賓短語之前的停頓。如“受任/于敗軍之際”;④轉折連詞之前的停頓。如“宋無罪/而攻之”;⑤句首虛詞之后的停頓,如“然則/何時而樂也”;⑥有省略的地方要停頓。如“再/而衰,三/而竭”;⑦并列短語間的停頓。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⑧古代是單音詞,而現(xiàn)代是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可/以一戰(zhàn);今地/方圓千里;今/天下三分;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三是讀出語氣。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四是讀出重音。語句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要重讀,如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中的“面”,等。
五是讀出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它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jù)情節(jié)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三、品鑒美點,學習技法
學習文言文詞句是基礎,學會品鑒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美點,而不是教師拋出問題牽著鼻子走,還要讓學生思考美在哪里,從而提高鑒賞能力。具體來說,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品鑒:
一是品鑒生動語言。文言文語言凝練優(yōu)美,常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岳陽樓記》語言精煉,色彩感強,對偶工整,駢散結合,瑯瑯上口。如“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的“銜”“吞”,形象地寫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靜止的景物寫得栩栩如生?!队洺刑焖乱褂巍分忻鑼懺孪旅谰暗娜湓挘瑳]有寫一個“月”字,卻處處都是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整個畫面靜中有動,動中見靜。學生在品鑒語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有的運用了具有表現(xiàn)力的寫作技巧,如虛實結合、動靜相生、側面烘托、比興手法等。
二是品鑒人物形象。有些文言文寫人敘事性強,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從人物對話中可看出鄒忌的善于思考、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學習到委婉設喻的說話藝術;《唐雎不辱使命》運用個性化的人物對話、生動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以及對比襯托手法刻畫了唐雎不卑不亢、機智勇敢的性格。文言文中刻畫了不少形象感人的人物,品鑒時要加以分析。
三是品鑒章法結構。有的文言文在章法結構上很講究,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習布局謀篇的技巧。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開篇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舉例論證,最后得出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開篇列舉六個事例,接著由個別到一般據(jù)事論理,提出擔任治國重任的人才必須經(jīng)過磨煉的觀點,并由此引申發(fā)揮,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推論,最后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這兩篇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嚴謹,值得寫作仿效。
四、歸類積累,拓展鞏固
“教是為了不教”,每篇文言文學完后應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將所學知識歸類,日積月累,掌握規(guī)律,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從哪些方面歸類呢?根據(jù)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通假字,如,“略無闕處”中“闕”通“缺”,是“中斷”的意思;“故不錯意也”中的“錯”通“措”,是“放在,籌劃”的意思;二是古今異義詞。如,“痛恨”今義為極為仇恨,古義表“痛心、遺憾”的意思;“犧牲”今義指為正義事業(yè)獻出生命,古義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三是各種詞類的活用,如名詞活用為動詞或狀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或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實詞的意動或使動用法;四是一詞多義,如“得”在“既出,得其船”中是“得到,找到”的意思,“余因得遍觀群書”中是“能夠,可以”的意思,在“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中通“德”,是“感激”的意思;五是古代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如提升和降低官職的詞語:“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的“陟”和“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表時間的詞語:少頃、既而、未幾、俄而、頃之、旋、尋、向;六是虛詞,如“之”“乎”“者”“而”“焉”等要不同語境下的用法。還要歸納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格式句等,并掌握其特點。總之,每有新知便要歸類記下。
歸類積累的目的是為了運用,以后再讀其它文言文時就能迎刃而解。為了鞏固課堂所學,上完一課后可精選一篇簡短的課外文言文作對比拓展訓練,擬題內容包括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寫作手法、人物形象、主旨表達等,目的是將課文所學知識點遷移到課外文言上,讓學生加深理解。如學習《孫權勸學》,可拿《白衣渡江》與之比較,進一步認識呂蒙的形象;學習《出師表》,可拿《自表后主》來比較,探討兩文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哪些可貴品質,進一步理解人物。比較的角度、層面很多,需要我們依據(jù)學習內容而定。
對文本中描寫的精彩語句,可要求學生進行改寫或仿寫,如《答謝中書書》中“高峰入云,……沉鱗競躍”這一段描寫具有詩情畫意,可讓學生改寫成散文;學習了《陋室銘》,可要求學生用文言句式仿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語句,仿寫盡管不夠完美,但重在學習筆法。這樣的作業(yè)訓練,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的基礎知識,也能提高學生閱讀和思考能力。
仇巧芳,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