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譚蒙革 劉亮
【摘 要】本文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控制感、控制方式的現狀,進一步明晰控制感、控制方式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采用“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CASLSS)和“一般領域控制感與控制方式問卷”對1029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使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民辦高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學生更多體驗到積極控制感,也更多使用積極的控制方式;控制感和控制方式與生活滿意度呈現緊密的相關關系;積極控制感、消極控制感、積極自信控制方式和消極自信控制方式進入回歸方程,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生活滿意度 控制感 控制方式 大學生 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132-03
在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者對積極心理體驗諸如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等的研究已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和群體,且以容易取樣的大學生群體為最多,而其中以民辦高校大學生為樣本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以民辦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活滿意度與控制感、控制方式的關系,為前人的研究提供進一步的驗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式,對廣東省某民辦高校在校本、??茖W生進行問卷調查,共1150人,剔除無效問卷并篩選出民辦院校大學生樣本后最終獲得1029份有效數據。具體人口統計學數據見表1。
(二)研究工具
生活滿意度采用張興貴和何立國等人(2004)編制的“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CASLSS),共36題,包括6個維度因子:友誼、家庭、學校、環(huán)境、自由、學業(yè)滿意度和總體生活滿意度??偭勘淼耐|性信度為0.91,各因子的同質性信度為0.71~0.87;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2,各因子的重測信度為0.67~0.78。
控制感和控制方式因素采用申自力、蔡太生等(2010)修訂的“Shapiro控制問卷”(SCI),“一般領域控制感與控制方式問卷”。修訂后的一般領域控制感量表抽取2個因子共15個條目,控制方式量表抽取4個因子共44個條目,各子量表的內部一致信度為0.55~0.88,重測信度為0.70~0.88。
采用“問卷星”網頁版的形式向在校學生發(fā)送問卷鏈接,數據采集時間為2019年10月至12月。
(三)統計方法
獲得數據后全部錄入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控制感和控制方式的現狀
對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在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控制感和控制方式描述統計結果詳列于表2(不做亞群體區(qū)分)。
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整體(4.543±0.68)呈中等偏上水平(中間值4);就生活滿意度各因子來看,家庭滿意度最高(5.04±1.146),接下來依次排序為自由滿意度(4.902±0.974)、友誼滿意度(4.792±0.919)、環(huán)境滿意度(4.639±0.703)、學校滿意度(4.225±0.707)和學業(yè)滿意度(3.663 ±1.108);在校大學生的積極自信(2.285)和積極依從(2.581)控制方式平均分比消極自信(1.958)、消極依從(2.139)的控制方式平均分更高,說明他們更多采用積極的控制方式,從而大學生也擁有更高的積極控制感(4.135)。
(二)生活滿意度、控制感和控制方式的相關分析
經pearson相關分析,生活滿意度及各因子與控制感、控制方式各維度大都有極其顯著的相關,具體相關性見表3??刂聘芯S度:積極、消極控制感與生活滿意度各因子均成正、負相關,且極其顯著;控制方式維度:積極自信和積極依從與生活滿意度各因子均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消極自信和消極依從與生活滿意度各因子,除學校和環(huán)境滿意度外,均有極其顯著的負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控制感、控制方式的相關性較符合研究預測,大學生的控制感和控制方式越積極,對生活滿意度水平的評估越高。
(三)生活滿意度、控制感和控制方式的回歸分析
以生活滿意度總分為因變量,以控制感和控制方式各維度為自變量,采用多重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在逐步回歸過程中,積極控制感、消極控制感、積極自信控制方式、消極自信控制方式四個因子進入方程,可解釋生活滿意度28.8%的變異量,預測力達到顯著水平。其中,消極控制感與消極自信的控制方式回歸系數為負數,可負向預測生活滿意度;積極控制感與積極自信的控制方式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可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根據以上回歸模型,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回歸方程為:
生活滿意度=3.662+0.332積極控制感-0.184消極控制感+0.179積極自信控制方式-0.063消極自信控制方式
這說明控制感和控制方式對生活滿意度有重要影響。
三、討論與結論
(一)生活滿意度與控制感和控制方式的關系
心理滿足感和心理控制感可以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兩種最主要的心理感受。人們通過控制自己和周圍的人事物來獲得控制感,通過不斷達成自我的期待來獲得滿足感。
前人的多數研究證明心理控制源的“內控性”維度與生活滿意度成正相關,且對生活滿意度有預測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控制感及控制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和回歸關系。由研究結果可知,控制感和控制方式與總體生活滿意度及其幾乎所有因子均有顯著的相關度,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印證。
(二)控制感控制方式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
前人研究中發(fā)現內在的控制感對生活滿意度或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預測作用,他人或機遇的控制感對生活滿意度則是負向預測作用。本研究的回歸分析為控制感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提供了一些支持:積極控制感和積極自信控制方式對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預測作用,消極控制感和消極自信控制方式對生活滿意度有負向預測作用。
控制感與滿意度之間在本次調查中體現了明確的正相關關系,而在生活實踐中可能有更復雜的關系,不僅是簡單的內控、積極控制感與高滿意度正相關關系。在多數情況下,內控的、積極的控制感、積極自信的控制方式更可能協調自我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達成自我的期待,能預測較高的滿意度;而在生活的挫折階段,他人、機遇的控制感、積極或消極依從的控制方式,可能更易于調節(jié)內在的不適,緩解挫敗感,在認知與行為上適應生活的改變和挫折。
基于此,本研究的結論為:民辦高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學生的更多體驗到積極控制感,也更多使用積極的控制方式;控制感、和控制方式與生活滿意度呈現緊密的相關關系;積極控制感、消極控制感、積極自信控制方式和消極自信控制方式進入回歸方程,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四、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出現差異最多的是學校、學業(yè)和友誼滿意度,且與控制方式緊密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工作。
(一)社會層面
對民辦院校,從國家或地方政策上給予一些財政、就業(yè)等支持,從整體環(huán)境上提升民辦院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由教育主管部門組成督導檢查組,對民辦院校在學生管理、服務和教學等方面出現的問題給予評估和督導,幫助民辦院校逐漸完善管理機制,解決各種問題。
(二)學校層面
民辦院校應拿準自身的角色定位,將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比例進行更科學有效的分配,有針對性地為社會經濟建設輸送人才,提升學校和學業(yè)滿意度。除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體系的建設,再有針對性地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學生開設一些自我認知、自信提升、人際交往技巧的訓練和團體輔導,提升大學生生活和友誼滿意度;增加獲得控制感方法和調整控制方式的心理教育,在認知上調整大學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及消極的控制方式,并在實踐互動中進行積極控制方式的指導,掌握控制的技巧,逐步通過恰當的控制方式,獲得控制感,進而獲得較高的滿意度。
(三)家庭層面
家庭是人們第一個接觸到的社會細胞,是給人們提供范例和參照的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家庭因素可以說是人格形成和個人成長的主要因素,在個體尚年幼時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愛,保護個體不受到各種形式的虐待,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學校應從基礎教育階段積極主動與家長聯系,給予父母科學心理學的家長教育指導,傳遞相關家庭教養(yǎng)的知識,即使不能保持完整和核心的家庭結構,家庭主要成員或照顧者間關系保持和諧、親密、適時溝通及情感表達仍能使個體感受到關注,得到良好的示范榜樣,可以有效融洽家庭氛圍,促進家庭整體的情緒智力,提升家庭滿意度,并為今后形成健康和適應性的人格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興貴,何立國,鄭雪.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5).
[2]申自力,蔡太生.一般領域控制感與控制方式量表的修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3).
[3]洪程晉,吳素梅.大學生內控性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心理彈性和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18(10).
[4]楊洪智,于洪宇.醫(yī)學生心理控制源在生涯適應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作用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6(22).
[5]高傳霞,鄭德偉,井西學.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質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06(12).
注: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19GXSZ122);2019年度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9ZC—39)
【作者簡介】王 煜(1981— ),男,漢族,廣西柳州人,廣東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研室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譚蒙革(1972— ),男,漢族,廣西柳城人,廣東理工學院學生工作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劉 亮(1985— ),女,漢族,湖北鄂州人,廣東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