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歲良
摘 要:歷史學科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如何讓歷史課堂進行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歷史教師關心的首要問題。眾所周知,歷史學科不僅有跨度,而且還有一定的深度,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傳授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多的是歷史的良知和情懷。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賦予教師的使命是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促進學生歷史的人文情懷。但是其教學深度和廣度受到教師素養(yǎng)、學生學情以及歷史跨度的影響,教學容易陷入到困境中。文章主要針歷史教學的“深度”困境進行對策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困境;對策研究
一、 目前歷史教學中面臨的“深度”困境
(一)歷史具有較大的跨度
初中歷史的教學內(nèi)容編寫是從通史為開始,而且初中歷史也是將世界歷史作為了一種參考,通過中外替換的形式,更好地保留了通史的內(nèi)容,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是應用了比較式的學習方式,所以歷史信息整體比較豐富多彩。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課堂中的內(nèi)容比較多樣,而且區(qū)域年限之間的跨度差也很大,這對于教學的深度抉擇產(chǎn)生了影響。除此之外,結(jié)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有一些教師為了加快講課的進度,在講解某些知識的時候不夠全面,有些內(nèi)容只是輕微帶過,這就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教學的整體時間比較短,而面對如此龐大的知識架構(gòu)很難完美兼顧,導致了教學深度和速度不能夠有效的統(tǒng)一。
(二)具體的學習情況帶來的困境
隨著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有效的突出。鑒于目前學生的思維不夠成熟,他們在知識深度和高度學習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師很擔心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不能夠及時地進行知識拓展,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比較淺顯,不利于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所以,歷史課堂的教學就像填鴨式教學一樣,大都是按照教材的內(nèi)容干巴巴地誦讀,或者簡單地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了綜合統(tǒng)一,不能夠進行深度的挖掘分析,而且學生也沒有完全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三)野史等對歷史教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歷史知識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學生對于這種知識的學習并不感興趣,但是野史通常比較趣味多樣,對學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鑒于野史并不具備客觀性和準確性,所以一些野史會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造成誤導,不能夠真正地提升學習的質(zhì)量,反而會適得其反,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不利于更好地開展后續(xù)歷史教學。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開放性平臺,其中信息內(nèi)容質(zhì)量參差不齊,為錯誤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價值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傳播渠道,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造成了強大沖擊。
(四)受限于書面教育,學生歷史體會不夠深刻
歷史,是一個文明的過去,不僅是一個個故事案例的堆積,更洋溢著強大的生命力。故而,教導學生學習歷史,也不能夠讓學生單純地記憶歷史知識點,更要讓學生理解歷史、品味歷史,甚至是感悟歷史。但是在傳統(tǒng)歷史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學內(nèi)容圍繞教材和考試大綱展開,書面教育占比較多;另一方面由于種種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考慮到出行安全等問題,無法帶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等地方觸摸最真實的歷史。在此情勢下,學生雖然記憶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但是對于歷史的體會不夠深刻。再加上歷史這一學科的特殊性,知識內(nèi)容跨越古今中外,初中學生生活范圍有限,無法走訪各地,更無法跨越古今的時空距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的奧妙之處。
(五)教學方法所帶來的“興趣”困境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學習活動的一線“承擔者”,其自身的學習興趣和主觀意愿的強弱,對于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不僅會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低下,更不會在課下自發(fā)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歷史學習的奧妙之處。而對于歷史教學來說,由于歷史本身是一門人文學科,且又具備極為強烈的故事性,本應對學生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可以高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導致學生缺乏課堂參與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知識灌輸,雖然教學效率顯著提高,但由于學生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思考與回顧,只是簡單地將其記憶在腦海中,致使教學效率直線降低。更為嚴重的是,會在極大程度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
甚至會催發(fā)學生內(nèi)心對歷史學習的抵制情緒。
二、 如何更好地解決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困境
(一)將學術性進行更好的突出,有效的統(tǒng)一教學和史學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的質(zhì)量和相關的學術探究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師要做好史學資料的查找,確保教學內(nèi)容的真實、準確和權(quán)威,確保歷史教學中具有歷史的原味,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教學內(nèi)容的學術性。為了更好地將史學和教學進行綜合統(tǒng)一,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態(tài)度進行端正,合理把控教學的深度和難度。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答疑者的角色,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進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對教學的方式進行優(yōu)化升級,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也要學會應用史學的眼界去看待分析問題,這樣才能夠擁有更加寬闊的歷史胸懷。
(二)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辨史和解史進行綜合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的歷史教學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一起組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全面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將解史、辨史、認識歷史等進行有效的統(tǒng)一。教師要將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和積極探索意識,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應用現(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工具去下載與歷史學習相關的知識。隨著網(wǎng)絡社會的到來,網(wǎng)絡上充斥很多的歷史信息,但是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卻難以保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這些資源信息,找到正確的歷史資料,將課堂放給學生并不是教師不管不顧,而是要讓學生多思考,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模式更好地進行討論分析,這樣掌握的知識更加展示可靠。教師要正確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更加積極的引領,突出歷史知識的權(quán)威,在教學中將正確的價值觀念等進行融合,確保學生和教師能夠在價值導向方面實現(xiàn)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