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敏
【摘要】本研究對來自廣東省20個城市的48名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能力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基于訪談和文獻研究,對教師的思辨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1.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人格傾向較強,且該群體不僅在學術上善于批判性思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傾向運用相關技能。相對而言,該群體的堅韌性、自信度、開放性及正義性人格傾向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需得到關注。2.廣東省高中英語教師的思辨技能較強,但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高中英語;骨干教師;思辨能力;思辨人格傾向;思辨技能
思辨能力是指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地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促成教育方式革新的是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而我國也于2010年7月發(fā)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強調要“注重學思結合”。
教師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技能的重要保證,但國內前人有關思辨的研究大部分把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從教師角度出發(fā)的研究寥寥無幾,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僅關注高校英語教師的思辨能力,對高中英語教師思辨能力的研究極為鮮見。為此,本研究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能力進行抽樣調查,以期揭示研究對象在思辨能力上的優(yōu)劣勢。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1)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人格傾向如何?
(2)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技能如何?
2.研究對象
受訪的英語教師共48人,來自廣東省20個城市的不同層次水平的中學。研究對象不僅有至少6年的教學經驗,且在教學改革、教書育人方面表現突出,可以說該批教師是廣東省英語教師的骨干代表,其基本信息如下: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思辨人格傾向問卷、思辨技能測試量表及有關思辨能力的個人訪談提綱。
(1)思辨人格傾向問卷
本研究所用的量表源自1990年美國哲學聯(lián)合會委托彼得·費熊尼等46位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專家生成的加利福尼亞思辨人格傾向問卷(CCTDI)。此問卷將批判性思維人格傾向分為尋真性、開放性、系統(tǒng)性、分析性、好奇心、自信度和認知成熟型等7個緯度。本研究采用以此為基礎的修訂版,其信度指標為0.847,符合統(tǒng)計學上的信度指標要求。
(2)思辨技能測試量表
加利福尼亞思辨技能量表(CCTST)涵蓋34個項目測驗闡明、分析、推理、評價、解釋和自我調節(jié)等認知技能,它的中譯版本(CTST-CV)在國內經過了諸多專家的修訂與驗證。
(3)訪談提綱
本研究在參考美國思辨中心發(fā)布的《教職工思辨能力訪談提綱》的基礎上編制了有關思辨能力的個人訪談提綱,根據受試的思辨能力現狀抽取9名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二、結果與討論
(一)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思辨人格傾向現狀
根據文秋芳的思辨傾向四層次框圖,思辨人格傾向的8個緯度可歸為4個類別,如圖1。
表2顯示,48名廣東省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思辨人格傾向平均分為354分,標準差為38.96。從平均分來看,48名調查對象的思辨人格傾向較強。而且,從得分分布(見圖2)來看,48名教師中不存在思辨傾向弱的情況,思辨傾向有些方面強、有些方面弱的教師占21%。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調查對象在解決問題時有使用思辨技能的傾向,此傾向與中國大學生相類似。這一結果在訪談中也得到了印證:所有受訪者均認為思辨能力非常重要,影響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
受訪者的思辨人格傾向不同維度的得分情況如下:
根據調查顯示,48名高中英語骨干教師的學術性思辨人格傾向和社會性思辨人格傾向均分均為44.30,意味著受調查者不僅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善于批判性思考,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也傾向于利用思辨技能。這一結果與受調查者的學歷及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參與本研究的英語教師均獲得學士以上學歷,其中三人獲碩士學位。此外,根據《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規(guī)定》,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都擁有和承擔接受繼續(xù)教育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也進一步確認:無論是來自發(fā)達地區(qū)或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師,他們均享有培訓或學習的機會,如,教研活動、課堂觀摩學習等。與中國大學生的社會性思辨人格傾向相比,受調查者這方面的思辨人格傾向均分高出0.2,顯現出在處理社交關系時,受調查者更成熟且更傾向于從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這得益于受訪教師豐富的工作經驗及社交活動。
如表3所示,在研究對象的學術性思辨人格傾向的四個維度中,分析性的平均分最高(46.67),意味著受訪教師在解決問題時頭腦清醒,善于運用推理和論證等思辨技能。位于第二的是好奇心,均分為46.55,比中國大學生的好奇心維度的均分低2.13。這表明,相對而言,受訪教師并不像大學生一樣勇于接受挑戰(zhàn),也并不像他們那樣渴望接收新知識和技能。另外兩個維度自信度(43.10)和堅韌性(40.88)比分析性和好奇心低了好幾分,表明受訪者對于自身掌握的思辨技能并不自信,同時,他們在處理復雜問題時也不夠有毅力和決心。
在研究對象的社會性思辨人格傾向的四個維度中,成熟度的均分最高,45.52,緊接著是求真性(44.71),位列最后的是正義性(44.58)和開放性(42.37)。在文秋芳教授等2012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的成熟度為45.08,略低于受訪教師的成熟度,意味著參與本研究的高中英語教師在處理人際關系、參加社交活動時更傾向基于認知成熟及發(fā)展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但是,相比較而言,受訪者的開放性的均分比中國大學生的開放性低3.02。這表現出在面對不同意見時,大學生更具有包容性,更能用公正的態(tài)度聽取和接納不同的意見,而受訪教師在這一方面稍有欠缺。這一差異與兩批受調查者所處的年代相關:參與本研究的受調查者教師平均年齡為37歲,有些甚至超過40歲。與大學生相比,這批教師出生、成長的年代更強調和諧、統(tǒng)一和穩(wěn)定而忽視差別、對立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