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君
摘 要:觀察,是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會觀察,是學生能有序表達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勤于積累,樂于表達的平臺。習作單元圍繞“觀察”這個核心要素,一共安排了六個板塊的內(nèi)容,它們既承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各有側(cè)重,又步步緊扣,層層推進,切實落實語文要素的達成,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教材 語文要素 觀察 習作單元
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教材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整套語文教材知識能力發(fā)展體系的基石。教材主編陳先云認為,“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習慣”。語文要素的提出,旨在立足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幫助學生建構(gòu)語文核心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統(tǒng)編教材在編寫上有一個創(chuàng)新——從三年級開始,新教材在每一冊書中都設置了一個習作單元。習作單元的設立,是為了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每個習作單元,都以一個明確的習作關(guān)鍵能力為訓練目標,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學生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是學會認識世界的方法——觀察,并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
1 聚焦語文要素,明確教學方向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中首次呈現(xiàn)的習作單元,單元主題是“觀察”。 觀察,是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會觀察,是學生能有序表達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勤于積累,樂于表達的平臺。本單元圍繞“觀察”這個核心要素,一共安排了六個板塊的內(nèi)容,它們既承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各有側(cè)重,又步步緊扣,層層推進,切實落實語文要素的達成,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1.1 篇章頁
篇章頁是單元的核心,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它有兩部分的內(nèi)容組成:一是引用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眼睛”點明本單元的主題是“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二是提示了學習任務“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 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第一條學習任務是指向文本閱讀的,旨在通過教材讓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第二條學習任務是指向單元習作的,意為用前面所學的方法去觀察實踐,記錄所見所得。
1.2 精讀課文
精讀課文側(cè)重“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方式”。
1.《搭船的鳥》
文章記錄的是“我”和母親乘船去外祖父家途中偶遇翠鳥,“我”通過觀察描繪了翠鳥的外貌,并生動描繪出翠鳥捕魚的場景。圍繞“觀察”這個語文要素,并結(jié)合課后習題,將本課的目標設置為如下:
①劃出描寫翠鳥的語句,了解“我”對翠鳥的外貌所做的描寫,學習“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②體會描寫翠鳥動作的詞句,了解“我”對翠鳥動作所做的描寫,學習動作描寫的表達方式。
2.《金色的草地》
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貼近生活,語言平實,敘事清楚、明白,掌握觀察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點,因此將教學目標設計為:
①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能說出草地的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體會“我”的觀察細致。
②能自己觀察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的變化,把觀察所得用幾句話寫下來。
1.3 交流平臺
“交流平臺”側(cè)重“歸納梳理,提煉表達方法”。第一部分概括兩篇精讀課文的內(nèi)容,啟迪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主要是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第二部分內(nèi)容告訴學生“細致的觀察”是認識世界,發(fā)現(xiàn)美的重要途徑,主要解決的是學生習作時“怎么寫”的問題。
1.4 初試身手
“初試身手”側(cè)重“初步嘗試運用方法”。教學《蝸牛過馬路》的片段時需引導學生想象場景,能進一步完善補充,充實細節(jié);《芒果》的片段則是讓學生知道觀察一個靜物可以從“看摸嘗聞”四個方面入手,掌握多角度的觀察方法。只有全方位的觀察,才能讓觀察更細致。
1.5 習作例文
“習作例文”側(cè)重進一步感知方法。兩篇例文都是敘事類文本,字里行間流露出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我家的小狗》通過狗學認字、與火車賽跑,以及不同場景中叫聲的變化,凸顯了它的調(diào)皮可愛;《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楊梅從抽枝長葉到成熟的過程,從外形、顏色、味道等多個方面細致觀察楊梅,并通過具體事例寫出了楊梅的酸甜可口。
1.6 習作
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旨在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利用掌握的觀察方法,借助平時的觀察積累,將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場景進行寫作。這是對單元學習內(nèi)容的整合,更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
2 喚醒觀察意識,滲透習作技法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高低,如觀察橘子,有的學生是這樣描述的:“橘紅色的,橢圓形,像一個橘色的小皮球。”有的學生卻可以從更多角度來觀察:“橘子,微微有些沉甸甸的,穿著黃澄澄的衣裳,衣裳上還有密密麻麻的小疙瘩,小疙瘩上還有小黑點。湊近身邊,還有酸酸的清爽的香味?!庇^察力較弱的學生,一般對觀察興趣不大,生活中的事物看一眼就覺得沒意思。但是觀察不是簡單的看,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看,因而喚醒學生觀察的意識,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是必要的。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才能在普通的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間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美。
喚醒學生觀察的意識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學習課文,發(fā)現(xiàn)作者寫作的奧秘是善于觀察周圍事物,進一步探尋作者是觀察事物的方法;第二,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實踐,通過實際操作,深刻感知細致觀察帶來的不一樣的美妙世界及獨特感受,及時滲透習作技法。每一版塊需掌握的習作技法如下圖所示:
3 提升學生表達,培養(yǎng)良好習慣
3.1 精心規(guī)劃設計,逐個落實重點
習作單元與普通單元的不同在于其文本都是從習作的角度編排的,不僅要求對精彩語段品析感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習作技法并遷移運用。
《搭船的鳥》文中對翠鳥外形的描寫只有短短50個字,卻十分傳神到位,讓人仿若親見其形,這得益于作者抓住了翠鳥顏色鮮艷的特點,僅僅通過羽毛、翅膀、長嘴三個部位顏色的描繪,讓人印象深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秘訣后趁熱打鐵,讓他們回家觀察一種小動物,抓住特點,有順序地寫下來。第二天請他們朗讀自己的作品,要求不說出名稱,能讓其他人根據(jù)描述猜出來。學生興致勃勃,緊緊扣住描寫對象的特點展開敘說,此為本單元的第一個練筆。從課堂反饋顯示:勤于觀察,樂于表達是學生創(chuàng)作興趣的激發(fā)點,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生感受習作分享帶來的樂趣。
第二個練筆的訓練點是根據(jù)《搭船的鳥》課后第二個習題設置的,先讓學生觀察翠鳥捕魚的短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然后圈畫出文章中翠鳥捕魚的一系列動詞,放入文中讀一讀,想象畫面;再思考作者的描寫與自己的描繪相比好在哪里,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語言精煉,用詞精準;最后播放視頻加深感知,全班齊讀,讀出翠鳥捕魚的干凈利落之感。鑒于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的特點,選擇一個有趣的視頻片段《逗貓》,讓學生觀看視頻后相互補充描述場景,相機板書一系列動詞,再給一些表示順序的詞語,如“先……然后……再”,學生能將整個變化的場景說得更加有條理,內(nèi)容更豐富,趣味性也更強。
《金色的草地》中的“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草地不同時間有不同的色彩變化的現(xiàn)象,通過進一步思考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勤于觀察,善于思考是于點點沙粒中發(fā)現(xiàn)珍珠的契機。其實生活中學生都有類似的體驗:含羞草會“害羞”,向日葵會隨著太陽轉(zhuǎn)動……課堂上邀請他們描述時學生們只能“一言蔽之”,這是因為他們?nèi)狈τ^察的習慣,因而我在課上準備了動態(tài)圖片,讓學生多次觀看,先描述靜態(tài)時含羞草的外形,再描述收起葉子時的變化場景,最后再告訴學生含羞草“害羞”的原因。學生將看到的、聽到的記錄下來,這是第三個練筆。
通過前面三個練筆,學生對動物的外形及動作描寫,變化的場景及緣由有了初步的感知及實踐,接下來我將重點落在“初試身手”的第二個范例上,引導學生明白:觀察不僅可以靠眼睛看,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甚至可以用耳朵去辨別細微的不同,全方位的觀察,讓觀察更細致、更真實。緊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手中的橘子,并寫下來與其他人交流,這就完成了第四個練筆——對靜物的觀察。
3.2 培養(yǎng)觀察習慣,積累習作素材
三年級的學生會對生活中的變化感興趣,但是缺乏觀察的主動性,也缺乏觀察的恒心。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有了觀察的意識,但是還缺乏觀察的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不在朝夕,素材的積累亦非片刻,因此我設計了“觀察發(fā)現(xiàn)記錄單”,要求學生每周觀察一種事物或場景且記錄下來,以此為平臺,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觀察、持續(xù)觀察的好習慣,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主動探究其原因,感受生活處處都有美。
3.3 注重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反思
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避免教師“一言堂”,將更多主動權(quán)交還給學生,應全員參與,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進一步激發(fā)其對下階段習作的興趣。如以“我來夸一夸”的形式,小組內(nèi)成員依次朗讀自己的作品,其他人來夸,整組人讀完后再依次說一說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確定可操作性、可量化的評價標準,是習作指導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圖是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的》評價量表,學生開始習作前先查看量表中的內(nèi)容再進行寫作,做到“心中有數(shù),筆下有度”。同時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自我反思,修改習作的習慣,讓學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霸u一評,改一改”的方式既能帶動學生習作質(zhì)量的提升,又能引導其語言邏輯思維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陳先云.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 汪潮.小學部編教材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