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新疆醫(yī)科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全球化發(fā)展,跨國家、跨民族的語言交流逐漸增多,很多語言學習者需要學習多種語言。國內出現(xiàn)很多以母語—漢語—英語為學習對象的三語學習者。三語習得成為研究界關注的領域[1]。
三語習得是指學習者除了母語和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第三語言習得[2]。Jorda[3]指出“三語”是一個總體概念,不是學習者所學語言的確切數(shù)目。三語習得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三語習得的各種語言現(xiàn)象以及和語言習得相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
國外學者對三語習得的研究始于20 世紀80年代末。1987年Ringbom[4]發(fā)表的專著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成為三語習得研究開始的標志。由Cenoz,Hufeisen 和Jessner 編著的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一書對三語習得做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該書匯集了多位專家從多個角度對三語習得的研究成果[5]。
國內三語習得研究始于近十年,主要是理論介紹和探討[6-8]。隨后出現(xiàn)少數(shù)實證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國三語習得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論來源和數(shù)據(jù)支撐。
我國少數(shù)民族三語學習者基本都經(jīng)歷了從民族母語、通用語漢語到英語的三語學習過程。他們的語言習得過程和習得特點必然和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不同,因此有必要從三語習得的角度對這部分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
筆者選取筆者高校大學本科二年級少數(shù)民族民考民生源學生(主要是維吾爾族學生)110 名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初步調查和分析三語學習者對母語、漢語和英語的整體認識、習得特點和語言間相互影響,以期對今后深入理解3 種語言在三語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有所幫助。
100.0%的受試者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熟練程度按照從熟練到不熟練的排序是母語、漢語和英語。但是一部分學生可以熟練聽說母語,但是不能熟練讀寫母語。100.0%的受試者學習語言的先后順序為母語、漢語和英語。97.3%的受試者經(jīng)常使用母語,2.7%的受試者仍然使用母語,但不常用。21.8%的受試者母語使用主要是口語,不會閱讀和書寫。69.1%的受試者既有口語也有閱讀和書寫。96.4%的受試者自小學開始學習漢語,3.6%的受試者從初中開始學習漢語。96.4%的受試者學習漢語的途徑是通過學校教育,1.8%的受試者跟父母學習。84.5%的受試者在大學里開始學英語。12.8%的受試者從中學開始學英語。只有2.7% 的受試者在小學接觸英語。79.1%的受試者是在上學后開始學習英語。約10.0%的學生是在培訓機構學習英語。表1 表明:所有參與調查研究的受試者學習3 種語言的順序為母語—漢語—英語,熟練程度依次為母語—漢語—英語,絕大部分受試者學習語言途徑為小學開始學習漢語,大學開始學習英語。
表1 受試者語言學習經(jīng)歷
對母語、漢語學習是否產生影響這個問題學生有一定分歧,25.5%的受試者認為有很大影響,34.5%的受試者認為有一些影響,30.0%的受試者認為沒有影響。這是因為母語和漢語屬于差異很大的兩個語言系統(tǒng),漢語是意合語言,象形文字,三語學習者母語是黏著語,字母文字。所以無論從書寫、語音和語法看兩者都完全不同。因此。筆者認為,有影響的學生主要是因為學習要跨越兩種差異很大的語言系統(tǒng)有一定難度。而認為沒有多少影響的學生則是因為在漢語學習中母語對其造成的遷移作用有限。對母語對英語學習是否產生影響學生的回答比較一致,67.3%的學生認為有影響,并且高達72.7%的學生認為母語尤其是語音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好的影響,但是22.8%的學生認為母語對英語學習既產生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筆者推測這是因為母語和英語有一定的相似性造成的,這種相似性產生一定的正遷移作用,當然,似是而非的相似也會產生負遷移。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還反映出漢語對三語學習者英語學習也產生一定的影響,20.0%的學生認為漢語對其英語學習有好的影響,50.0%的學生認為漢語對其英語學習既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13.6%的人認為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有兩個因素:(1)目前在新疆各大高校英語授課教師大部分是漢族教師,授課語言為漢語和英語。英語教材使用漢語和英語。因此漢語是民族學生理解英語的媒介語言。(2)三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漢語好的學生在漢族教師用漢語講解英語是不會產生太大困難,而漢語水平低的學生首先會產生漢語的理解障礙,進而影響到其英語的學習和理解。我們看到,表2 中也反映出學生漢語水平與漢語對英語學習影響之間成正比關系。
表2 母語和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數(shù)據(jù)顯示65.5%的三語學習者認為其母語對英語語音學習最有利,這是因為其母語尤其是維吾爾語語音體系和英語語音體系有很多相近之處,學生感覺英語發(fā)音和母語發(fā)音接近,比較容易習得英語語音,其母語對英語語音學習產生很大正遷移。54.6%的學生認為母語和英語差異最大的是語法方面,因此有44.6%的學生認為母語的語法體系對英語的語法學習不利。而這一點在筆者的語法遷移研究中得到了驗證,筆者發(fā)現(xiàn)初學英語的三語學習者的英語語法錯誤很多是母語負遷移作用造成的。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方面沒有母語那么集中,38.2%的學生認為漢語對學習英語語法有幫助,32.7%的學生認為漢語對英語詞匯的習得有利。筆者推測這是因為目前英語教材的媒介語言是漢語,90.0%的教師講授語言也是漢語,漢語解釋英語的語法體系,因此漢語幫助學生理解英語的語法。而漢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就會面臨因聽不懂漢語而無法理解英語語法的困難,這也說明了為什么22.7%的學生會認為漢語對英語語法學習不利。59.1%的學生比較一致地認為漢語語音不利于英語語音學習,這也說明影響英語語音學習的遷移源是學生的母語。77.3%的學生認為其母語首先對英語學習產生影響,這說明母語的遷移作用還是很大的(見表3)。
表3 母語和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方面
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三語學習者在說話或寫作時對其思維模式的主要影響源是母語。89.1%的學生承認在說英語前先用母語思考,52.7%的學生在英語寫作時經(jīng)常用母語組織語言,35.5%的人有時使用母語。學生寫英語時先用漢語來思考和組織的頻率遠低于母語的使用。43.6%的受試者很少使用漢語來思考和組織語言,37.3%的人有時使用漢語,10.0%的人從不使用漢語。這說明,母語構成影響其英語思維模式的主要影響源。學生對母語的依賴程度還是很高的。這在后面的三語學習者英語學習策略研究中的母語使用策略分析中得到了驗證(見表4)。
表4 母語和漢語對英語思維的影響
以上為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和分析,使研究者大致了解了三語學習者特殊群體對母語、漢語、英語3 種語言的認識和態(tài)度。分析結果初步顯示了母語、漢語和英語3 種語言之間的影響關系、影響方面及影響程度。
不同語言間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性。英語中與母語相同的語言現(xiàn)象學生易于掌握,會產生正遷移作用,而與母語不同的是,尤其是與母語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語言現(xiàn)象,學生難以掌握,易產生負遷移作用。
三語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既有母語的影響也有漢語的影響。其中母語的遷移作用明顯,其次受漢語影響。這兩種語言對學生語言學習既有正遷移也有負遷移,其中以負遷移影響居多。也有少量的正遷移作用。因此在英語語言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注重不同語言的差異性還要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共性。對語言差異性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習者減少負遷移,而對語言共性的講解則可以促進語言正遷移,使學習者舉一反三。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師,應該認真研究三語學習的特點,了解3 種語言體系的異同,幫助學生厘清3 種語言的相互影響,促進正遷移,減少負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