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勝
患者,男性, 65歲。頸部疼痛不適5年,加重20天。體檢:體溫36.0℃、脈搏6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23/87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左側頸部腫脹,肌肉緊張,壓痛(+),未見腫塊部位紅腫皮疹等,頸部活動受限,左側肩周牽涉痛,胸廓無明顯擠壓痛,腰椎無畸形無壓痛,活動自如,骨盆無明顯擠壓或分離痛,四肢無明顯腫脹壓痛或畸形,活動自如,淺感覺及肌力無明顯減退,末梢血運尚可。
CT平掃示C4~6椎體左側及左側附件可見不規(guī)則團塊狀混雜密度影,大小約31 mm×35 mm,病灶CT值145~245 HU(圖1),骨窗示C4~6椎體左側附件腫塊呈膨脹性改變,邊緣可見厚薄不一的骨包殼,形成包裹的硬化帶,其內密度不均勻,鄰近左側橫突孔稍變窄(圖2)。
圖1 CT平掃軟組織窗
圖2 CT平掃骨窗
MRI平掃示C4~6椎體及左側附件區(qū)見不規(guī)則團片狀異常信號,呈稍長T稍長T信號(圖3、4),信號不均勻,腫塊呈膨脹性改變,邊緣不規(guī)則,周圍軟組織不腫脹,MRI增強掃描示腫塊呈明顯強化(圖5、6)。
圖3 MRI平掃T1WI橫斷位
圖4 MRI平掃T2WI矢狀位
圖5 T1WI增強橫斷位
圖6 T1WI增強矢狀位
鏡檢見腫瘤內有骨樣組織及相互吻合的不成熟骨小梁構成,小梁間為疏松纖維血管性間質,腫瘤性骨表面有增生活躍的成骨細胞,病理診斷為骨母細胞瘤。
骨母細胞瘤(osteoblastoma)是一種少見的成骨性骨腫瘤,約占骨原發(fā)性腫瘤的1%,起源于成骨性結締組織,主要由上皮樣骨母細胞組成,其特點為骨母細胞產生大量的礦化不良的骨樣組織和編織骨成分。病理表現骨母細胞瘤骨小梁寬而長,且不連續(xù),主要由大量成骨細胞、血管豐富的成纖維細胞組織、條索狀骨樣組織及鈣化組成,偶爾可見破骨細胞,未見有軟骨細胞的報道。骨母細胞瘤的性質可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大多為良性骨母細胞瘤。李杰等報道12例骨母細胞瘤中,病理結果2例為低度惡性,2例為交界性,8例為良性骨母細胞瘤。椎體附件是骨母細胞瘤的好發(fā)部位,長骨次之。
臨床特點:骨母細胞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30歲以下多見,男女發(fā)病比例約為2∶1,本例患者為65歲老年男性。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多數患者表現為發(fā)病部位疼痛;腫瘤侵及椎管時可發(fā)生神經受損癥狀,表現感覺障礙、反射異常、肌肉萎縮、肌力下降等,可伴有脊柱側彎、后突畸形等,常見于腰椎側凸,頸胸椎側凸較少見,常表現為斜頸。實驗室檢查大多在正常范圍內。
影像表現:①好發(fā)部位,脊柱骨母細胞瘤好發(fā)于后部附件,尤以橫突、椎弓、棘突等。②膨脹性骨質破壞,CT表現為椎體或附件溶骨性破壞,呈膨脹性改變,病灶內見大量斑點狀、斑片狀高密度骨化或鈣化影,邊緣可見厚薄不一的骨包殼,形成包裹的硬化帶。MRI表現腫塊內信號混雜,在 TWI 上腫瘤組織為稍低或等信號,TWI為高、低混雜信號等。其內散在斑點狀、斑片狀長T、短T信號骨化或鈣化影。③周圍水腫,腫瘤周圍骨髓及軟組織可出現反應性水腫。④強化特點,腫瘤血供豐富,增強掃描腫瘤呈中度以上不均勻強化或分隔樣強化。
鑒別診斷:①骨樣骨瘤,骨母細胞瘤體積較大,直徑一般>2 cm ,而骨樣骨瘤體積較小,直徑一般<1.5 cm,且骨母細胞瘤可產生惡變,而骨樣骨瘤生長呈一定的自限性。臨床上骨樣骨瘤多有夜間疼痛,服用水楊酸制劑可緩解,骨母細胞大多局部鈍痛或無明顯臨床癥狀。②脊柱轉移瘤,好發(fā)于中老年,常有原發(fā)腫瘤病史,脊柱附件是腫瘤好發(fā)的轉移部位,且多發(fā),脊柱骨母細胞瘤一般為局部病灶,很少出現轉移灶及跳躍病灶。③骨巨細胞瘤,好發(fā)年齡為20~40歲,腫瘤膨脹顯著,呈“皂泡樣”改變,腫瘤中心多無斑點狀骨化或鈣化影,病灶邊緣多無硬化,而骨母細胞瘤病灶內常見大量斑點狀、斑片狀高密度骨化或鈣化影,邊緣可見厚薄不一的骨包殼,形成包裹的硬化帶。④軟骨肉瘤,好發(fā)于中年、男性患者,起源于軟骨和軟骨結締組織,在CT和MRI上主要表現溶骨性骨質破壞,腫瘤常呈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其內常見環(huán)形或弧形鈣化影,增強掃描, 腫瘤周邊強化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