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萍
[摘要] 具身教學視域下的語文課堂微表演,不僅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多維度的體驗路徑,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領(lǐng)悟文本的獨特智慧,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從四個方面開展運用:借助微表演,感知課文情境;利用微表演,領(lǐng)悟人物形象;評價微表演,滲透價值引領(lǐng);深化微表演,揣摩語言表達。
[關(guān)鍵詞] 具身教學;語文課堂;微表演
具身教學理論認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關(guān)鍵的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認知、心智的發(fā)展與身體之間密不可分,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課堂微表演具有短、平、快的鮮明特點,符合小學生的天性,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較為關(guān)注表演在形式方面的特性,而很少關(guān)注認知維度,學生體驗到的主要是表演的樂趣,而不是語言學習的樂趣。因此,課堂表演需要具身教學理論的指導。
具身教學視域下語文課堂微表演,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具身教學理論為指導,在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設(shè)表演情境,引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從而促進學生深入感受、理解和體驗語言,提升綜合素質(zhì)。這樣的微表演,不僅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多維度的體驗路徑,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領(lǐng)悟文本的獨特言語智慧,進而提升他們的語言素養(yǎng)。
一、借助微表演,感知課文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具身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借助微表演,能夠帶領(lǐng)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當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時,就會充分感知課文情境,與課文展開親密接觸,沉浸于情境之中,思維與情感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從而真切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具身教學視域下的語文課堂微表演,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依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學生,觸摸到文本的秘妙,徜徉在文本描繪的世界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講述了“我”的母親在家境極端貧困的情況下,不顧同事勸阻,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衛(wèi)軍》的故事。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熱愛和感激。其中,“我進入工廠找母親要錢買書”和“母親給錢買書”是兩個重點場景。這部分教學,如何著重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及“我”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找到母親要錢的心情?當代學生對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及心情缺乏生活經(jīng)驗,這是學生學習的障礙。許多老師往往借助播放音響、視頻資料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其效果往往不及微表演經(jīng)濟、實惠、可靠和深刻。筆者在教學時,讓全班學生不停地跺腳、拍桌子,模仿工人踩踏縫紉機工作的情景。在這震耳欲聾的“縫紉機聲”中,三名學生分別表演“我”、母親和工廠老頭的對話。三名學生為了使對方聽清話語,就自然而然地傾斜著身體,做出手勢,開始表演起來。表演結(jié)束后,筆者組織學生交流感受,發(fā)現(xiàn)學生個個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暢所欲言。從他們的交流中,筆者感受到學生借助微表演,已經(jīng)充分感知了課文中“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的情境,充分體驗到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感受,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利用微表演,領(lǐng)悟人物形象
領(lǐng)悟人物形象是學生閱讀的重要目標。不同學段的目標與內(nèi)容:第一學段,“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第二學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guān)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第三學段,“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1]在具身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利用微表演,能夠讓學生在探究文本描述的事件和場景中,多角度走近人物,揣摩人物言行,體察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情感、氣度等,從而深入領(lǐng)悟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將相和》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人物形象,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通過分析“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了解人物特點的方法,而是創(chuàng)設(shè)拍電影的情境,組織學生通過微表演的方式,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進而領(lǐng)悟人物形象。比如選好演員后,教師出示三組藺相如面對趙王、秦王、門客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表演時關(guān)注人物說話時的身姿、動作、語氣和具體意思,同桌相互練習、評價,深入文本核心,揣摩人物內(nèi)心。這樣,具身教學視域下語文課堂微表演,為學生搭建了對比學習的支架,促進學生真正走近人物,感受藺相如面對秦王的毫不畏懼和面對廉將軍的謙讓,從而構(gòu)筑起對人物形象更為豐滿、立體、全面的認識。
三、評價微表演,滲透價值引領(lǐng)
價值引領(lǐng)是語文課程不可忽視的目標。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是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tài)度反映出來的。[2]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微表演是一種綜合性活動,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將價值觀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來。因此,在評價微表演時,教師關(guān)注并滲透價值引領(lǐng),能夠為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神筆馬良》時,一位教師借助畫面和文字,鼓勵一位同學表演不停畫風的馬良,另一位同學表演很生氣的皇帝。表演后,教師追問“馬良”:“你為什么不停地畫風?”表演者說要給貪心的皇帝一個懲罰。接著,這位老師又避實就虛地追問:“賭博的懶漢們沒有賭具和賭注,就給他們畫賭具和賭注,這樣可以嗎?”學生們憤而起辯:“不能畫!賭博是不對的,危害家庭和社會,馬良的善良是有原則的,不能支持不良行為。”這樣的具身微表演教學,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想象空間,更在評價中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為學生形成懲惡揚善、維護正義、利于他人與社會的價值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四、深化微表演,揣摩語言表達
具身教學視域下語文課堂微表演,實際上是一種追求深度學習的方式,表演本身不是目的,在表演中習得語言表達的秘妙才是真正的目的。相對于淺層學習,深度學習的核心在于兒童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深化微表演,通過調(diào)動學生高度的情感投入和行為參與,引導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對文本的語言表達不斷深入。經(jīng)歷思考、辨別、探究,逐步揣摩出文本內(nèi)在的表達之美,從而生成為個體的語言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有教師對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一重點內(nèi)容,首先讓學生表演武松和老虎搏斗的情景,接著通過定格“揪”這個動作,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抓”“拎”“拉”哪一個字更加精準。學生反復揣摩,認為“揪”字比“抓”“拎”“拉”等字更有瞬間的力量感,更加能夠體現(xiàn)老虎的兇猛,更加能夠突出武松的英勇,從而品味出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和經(jīng)典名著的語言表達魅力。在此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定格表演、咬文嚼字,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覺,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從而促進了學生斟詞酌句的語言學習習慣的形成。習慣催生素養(yǎng),長期堅持,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便能逐步生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元虎.小學語文課程中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nèi)容及策略[J].中小學德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