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班級群體中,無論是課上課下,還是室內(nèi)室外,幾乎都找不到純粹獨處的機會,可以說時時處處都會有他人在場。有他人在場,就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他人在場的心理效應,集中體現(xiàn)在群體決策的過程中,個人的觀點和態(tài)度會受到群體的影響,讓個人在討論中似乎“心不由己”,難以獨立思考,從而出現(xiàn)群體思維及群體極化、冒險轉(zhuǎn)移等心理效應。
群體思維、群體極化、冒險轉(zhuǎn)移,是一脈相承的心理效應。在班級管理中,這些他人在場的心理效應有怎樣的表現(xiàn)?
群體思維與班級管理
人們通常都認為,遇到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集中大家的意見和智慧,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會做出收效更大更正確的決策。人們通常覺得,群體做的決策會比個體做的決策更好。
然而,社會心理學關于群體思維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了與此相反的情況。
從20世紀70年代初,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詹尼斯就開始致力于群體思維的研究。對大量錯誤的群體決策進行分析后,詹尼斯認為,釀成這些大錯的原因,從心理學角度說,關鍵在于群體決策中,人們?yōu)榱司S護群體而壓制異議。也就是說,群體在進行決策時,人們的思維會傾向于高度一致,壓制不一致的意見。這種群體決策時思維的傾向性,就是詹尼斯所說的群體思維。
由此可見,群體思維所指的,不是通常的大家在一起討論思考,而是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為了維護群體高度一致而壓制異議的一種思維傾向性。
在班級管理中也會出現(xiàn)群體思維現(xiàn)象。從正式群體結構角度說,班會、班委會、小組會上討論問題的時候,難免為了統(tǒng)一思想而壓制不同意見,導致決策失誤。從非正式群體結構來說,學生中自發(fā)形成的小群體,討論問題更容易壓制異議,做出偏激的決定來。
群體思維有哪些特征?
一是無懈可擊的錯覺。出現(xiàn)群體思維傾向的群體,往往都過分自信,過度樂觀主義,認為決策無懈可擊,看不到外來的警告,看不到?jīng)Q策的潛在危險。
二是對群體的道義深信不疑。人們相信群體的決策是正義的,是符合道義的,不認為決策存在倫理道義問題,不理會有人從道義上提出的挑戰(zhàn)。
三是合理化。群體形成決議后,人們就會花更多的時間把決議合理化,越來越認為決議合理,不去對決議重新審視和評價,忽視甚至排斥其他的不同意見。
四是對對手看法的刻板化。陷入群體思維的人們,往往會對對手有刻板的看法,認為對手太難于協(xié)商或太軟弱愚蠢,因而對決策盲目自信。
五是從眾壓力。群體不欣賞不同意見。對于懷疑群體共同觀點的人,群體成員對他們會施加直接壓力。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可,很多成員都會選擇從眾。
六是自我壓抑。由于不同意見會讓群體表現(xiàn)不統(tǒng)一,那些持有懷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會保持沉默,壓抑自己對決定的疑慮,盡力避免與群體觀點不一致。
七是心理防御。群體決策形成后,某些成員會回避那些不利于群體決策的信息,或者是限制其他人提出不同意見,以此來進行心理防御,以免群體決策受到干擾。
八是一致錯覺。由于自我壓抑和從眾壓力,似乎沒有了不同意見,由此造成群體意見一致的錯覺。
群體極化與班級管理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所謂群體思維,就是在群體決策中追求高度一致的思維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群體極化。
所謂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決策討論的過程中,群體成員中原有的某種傾向性得到加強,也就是使某種觀點或態(tài)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xiàn)象。原來群體支持的意見,討論后會得到更有力的支持,而原來群體反對的意見,討論后會反對得更強烈,最終使群體的意見極端化。
心理學實驗證實了群體極化的存在。美國的邁爾斯等人,選擇了兩組觀點不同的中學生作為被試,考察他們在群體討論前后種族偏見的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原來種族偏見強的一組被試,討論后種族偏見變得更強了,原來種族偏見弱的一組被試,討論后種族偏見變得更弱了。
在班級學生群體中也會有群體極化現(xiàn)象。學校組織看電影后,學生從影院出來難免議論紛紛。有人先開口說:這片子太爛了!有人應和說:就是,特效也太差了!隨后,鋪天蓋地而來的都是惡評,從導演到演員、音樂、故事……這種情況下,即便有感覺電影還不錯的人,也往往只能閉嘴。于是,這種討論的結果讓大家對電影的評價更糟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群體極化現(xiàn)象呢?
一是社會比較促進群體極化。當一個群體被成員認同時,群體的價值就會成為每個成員自身價值的一部分。個人在選擇自己的觀點前,會考慮群體中其他人的看法,也就是進行比較。于是,為了保持和群體的一致性,同時又表明自身的價值,個人往往會選擇既能與其他人基本一致,又稍微強化一點的態(tài)度。這樣,既能表現(xiàn)出自己支持群體的價值觀,表現(xiàn)出自己跟群體一致,又能顯示自己比其他成員“高明”一些。
當然,“高明”本身所代表的意義,會隨著群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喜歡冒險的群體中,“高明”一些就是更冒險一些;在喜歡保守的群體中,“高明”一些就是更保守一些。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為了超過他人,成員會選擇更極端的觀點,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于是,群體決策也就越來越趨于極端化。
二是討論互動推動群體極化。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如果有人對多數(shù)人的觀點提出異議,就會出現(xiàn)爭論和說服行為。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信息的影響是首要因素。多數(shù)派因為人多,往往比少數(shù)派容易提出更多的論據(jù),也就是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這樣一來,多數(shù)人的觀點起初可能還會被懷疑,但是,隨著爭論和說服的互動過程,多數(shù)成員的意見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最后,整個群體會認為,只有堅持這個觀點才是正確的。于是,群體決策也就越來越趨于極端化了。
在群體決策中,是不是必定會出現(xiàn)群體極化現(xiàn)象呢?也不盡然。如果討論中觀點對立的雙方在人數(shù)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旗鼓相當,那么,討論的結果會使雙方對立的觀點折中。這種現(xiàn)象叫作去群體極化。
冒險轉(zhuǎn)移與班級管理
冒險轉(zhuǎn)移是群體極化在群體決策中的特殊表現(xiàn)。群體極化會讓群體決策向兩極發(fā)展。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保守的一端,但在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后面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接下來討論的冒險轉(zhuǎn)移。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獨自決策時,愿意冒的風險較小,傾向于較為保守地選擇成功可能性較大的決策。但是,如果改由群體討論共同決策,會有更大的冒險性。
下面的例子能幫助我們理解冒險轉(zhuǎn)移。
假如一個人身患重病需要手術,做不做手術都有風險,該怎樣決策?不用說,手術的成功率直接影響著是否手術的決策。如果讓一個人單獨決定,往往要確認有較高的成功率,才敢決定手術。如果讓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可能不要較高的成功率就敢決定手術。就是說,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更具有冒險性。這種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更具有冒險性的現(xiàn)象,就是冒險轉(zhuǎn)移。
這種冒險轉(zhuǎn)移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現(xiàn)象,在學生群體中也很有普遍性。比如,一個年輕的學生開車,在車上有兩三個同伴的情況下,會比單獨一個人的情況下更敢于瘋狂飆車。這也可以說是冒險轉(zhuǎn)移的表現(xiàn)。
再如,有些校園欺凌,在醞釀成群體欺凌行為之前,群體成員往往有溝通互動。由于是群體行為,溝通互動的結果會讓群體做出更冒險的決定,甚至釀成慘劇。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冒險轉(zhuǎn)移呢?
一是責任分散。群體決策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如果出了問題,責任由大家分擔。責任感降低的直接結果,就是人的冒險性得到鼓勵。于是,就導致了群體決策更具有冒險性。
二是群體評價。與個人決策的情境不同,群體決策的情境是一種評價性情境。如果個人過于謹慎,會擔心被群體評價為膽小、保守、缺乏氣概。于是,為了得到成員的肯定評價,個人就會選擇較為冒險的態(tài)度,促使群體決策更加冒險。
三是文化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高難度活動,如空中飛人、高空走鋼絲、蹦極等,常常會讓人贊嘆。就人類的文化價值取向來說,敢于冒險與英雄氣概聯(lián)系到了一起,人們對喜歡冒險的人有較高的評價。正是由于這種文化價值的影響,讓群體決策更具有冒險性。
最后要說明的是,至于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向更加保守的方向偏移,說到底也是一種冒險。群體決策比個人決策,無論是更為冒險,還是更為保守,本質(zhì)上都是群體決策冒險轉(zhuǎn)移的表現(xiàn)。
至此,我們給前面的討論做個小結。
在群體決策中,往往會出現(xiàn)群體思維,也就是出現(xiàn)壓制異議而追求一致的思維傾向性;由于群體思維,往往會導致群體極化,也就是使追求一致的思維傾向性被強化而走向極端;由于群體極化,往往會導致冒險轉(zhuǎn)移,也就是最終讓群體決策有更大的冒險性。
還可以這樣概括:群體決策中,第一步,群體思維會讓群體追求一致;第二步,群體極化會讓這種一致性走向極端;第三步,冒險轉(zhuǎn)移會讓決策更有冒險性。這就是群體決策中群體思維及其連鎖的心理效應。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群體決策還是勝過個人決策的。就是說,很多時候,集思廣益確實會對問題做出更好的決策,但這不能說是群體思維的功勞,恰恰相反,應該說是群體決策過程中避免了群體思維的影響。這也告訴我們,在群體決策中群體思維效應是可以預防的。
班級管理中群體思維效應的預防
由于班級群體的心理特點,比如群體凝聚力更強、群體規(guī)范的作用更大,以及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比如成熟度較低、獨立性較差,因此,學生更容易受到在場他人的影響,更容易“心不由己”,也就更容易出現(xiàn)群體思維及連鎖的心理效應。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理應做好群體思維及其連鎖效應的預防工作。
我們先看一個小學班級管理案例。
某小學一個男生,因為不遵守公共衛(wèi)生公約,導致所在班級被撤銷了“衛(wèi)生先進班”稱號,紅旗被摘走。全班同學聞訊嘩然,群起而攻之,紛紛譴責這個男生,要求該男生向全班檢討并單獨值日一周。
幸好班主任及時趕到,看到躲在角落里被大家圍攻的男生已經(jīng)無地自容,想到如果任由學生指責,可能會毀掉一個學生。于是班主任專門召開臨時班會,組織大家重新討論,既教育了犯錯的學生,又預防了群體思維可能導致的偏差。
接下來再看一個中學班級管理案例。
某初中一個女生,因為母親病逝,家境不好,吃飯穿衣都成了困難。這是一個團結有愛的班級,學生自發(fā)討論要給予這個女生生活上的幫助。于是,班長召集班委開會討論。學生有的說無論多少大家都要捐,有的說每人20元,有的說每人50元,有的說每人100元,有的說法更極端。
班主任了解到情況后,當即召開臨時班會。老師首先肯定了大家,表示自己也會參加。同時引導大家討論,認識到初中生還是未成年人,捐款幫助同學必須自愿,必須要從自己的零花錢中省出來,而且最多不能超過10元。這樣,既發(fā)揚了友愛互助的精神,又避免了由于群體思維導致的極端化決策。
在日常群體活動中,都會面臨對問題的群體決策。如果不加防范,群體決策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群體思維的影響,導致群體決策極端化,甚至出現(xiàn)冒險轉(zhuǎn)移,影響班級群體的建設和學生個體的發(fā)展。
班級管理中怎樣預防群體思維及其連鎖效應呢?
首先,預防正式群體中的群體思維及其連鎖效應。
在班級管理中,許多問題都要通過班委會做出決策。指導班委會會議,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班委會討論決策的過程,也難免受群體思維的消極影響。為此,這里就側重討論,在指導班委會會議中怎樣預防群體思維。
為了在班委會會議中預防群體思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班主任應努力做到公正。不首先偏向任何立場以及任何觀點,不先行表明或暗示自己的態(tài)度。班主任不在場的情況下,就要指導班長這樣做。
二是鼓勵批評性評價。班委會上應營造出公開討論的寬松氣氛,應鼓勵班委會成員提出各種問題或各種反對意見,應引導大家對各種意見進行批評性評價。
三是安排反對者。眾口一詞有時候并非好事。我們應允許班委會在討論問題時有反對派。班主任還可以專門指定某個成員充當反對者的角色,專管挑毛病,對其他人的論點提出質(zhì)疑,對其他人的邏輯提出挑戰(zhàn),并提供一系列建設性批評意見。
四是請“局外專家”。對有些重大問題的決策,可以請有關科任教師,或有關專業(yè)人員參與班委會討論,對群體成員提出挑戰(zhàn),給群體帶來新的思路。
五是利用“第二次機會”。對重要問題,初步形成預備決策后,應安排一個“第二次機會”的會議,讓大家再次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疑問以及對問題的再思考。
六是班主任及時介入。有些問題,班主任可以交給班委會討論決定。但是,學生群體不同于成人群體,班主任在班級群體中居于特殊的領導地位,有些重大的班級決策,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教給學生干部,一定要及時介入,正確引導。
其次,預防非正式群體中的群體思維及其連鎖效應。
在非正式群體決策中,更容易出現(xiàn)群體思維,更容易導致群體極化和冒險轉(zhuǎn)移,其結果往往是有害的。麻煩的是,非正式群體討論決策問題的過程,往往是不愿讓班主任知情的。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做好預防工作呢?
一是掌握動態(tài),抓住苗頭及早介入。如果我們的班級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渠道,就可以隨時把握班級中非正式群體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到非正式群體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可以在初期及早介入,預防他們在群體決策中的群體思維效應,避免他們做出極端冒險的決策。
二是做好非正式群體的指導工作。關于如何善待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前面我們已有專門話題做過詳盡的討論。這里再強調(diào)的一點是,有針對性地做好非正式群體中心理重心人物的工作,非常重要。平時做好非正式群體的指導工作,往往也可以避免他們由于群體思維導致極端而冒險的決策和行為。
三是做好班級的心理指導工作。班主任應通過日常的心理指導,以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群體思維的表現(xiàn)和后果,培養(yǎng)學生防范群體思維的意識。
四是做好班級群體建設工作。說到底,全面做好班級群體建設工作,是預防非正式群體以及正式群體出現(xiàn)群體思維以及做出極端和冒險決策的根本。
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wǎng)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jié)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