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婷,章王媛,李婷婷,李祥薇
(空軍杭州特勤療養(yǎng)中心康復醫(yī)學科,浙江杭州 310012)
腦卒中是臨床發(fā)病率極高的腦血管疾病,多由動靜脈狹窄、堵塞或破裂引起,造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該病的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即使患者及時得到搶救,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后遺癥之一,如不及時加以干預,不僅會導致患者營養(yǎng)不良,還會引發(fā)飲水嗆咳、吸入性肺炎等情況,嚴重時甚至引發(fā)窒息或死亡,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如何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是臨床需要重視的問題。 隨著康復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目前臨床多主張通過康復訓練來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礙。研究證實,對患者進行代償訓練、溫度刺激訓練、呼吸道保護手法訓練、面部及咽肌肉功能訓練、吞咽訓練、調整吞咽姿勢及進食體位、改善食物物理性狀等綜合療法,有助于改善其吞咽障礙,提升生活質量[2]。 鑒于此,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91 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對象,探討綜合康復訓練療法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91 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年)》[3]及《中國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 年)》[4]中腦卒中及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得以確診;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愿意參與研究及隨訪,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器質性損傷引起的吞咽障礙;存在嚴重器質性疾??;嚴重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 該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采用單雙號抽簽的方式將所有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46 例,男女患者分別為 27 例、19 例;病程 2~8(4.56±0.35)周;年齡50~78(60.23±4.23)歲。 觀察組 45 例,男女患者分別為 25 例、20 例;病程 2~7(4.62±0.38)周;年齡 51~76(60.18±4.19)歲。綜合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療法,指導患者進行口腔器官運動訓練、感覺刺激及口面部肌力訓練、呼吸訓練、吞咽肌肉運動協(xié)調訓練及吞咽技術訓練等;指導患者取坐姿0~90°體位,頸部前傾,結合其喜好,選取適宜的食物,從半流質食物過渡到固體食物,把握吞咽量,控制進食速度,叮囑患者多練習。 持續(xù)干預4 周。
1.2.2 觀察組
采用綜合康復訓練療法,具體如下:(1)舌肌訓練:指導患者盡可能伸長舌頭,保持2~4 s 后縮回,練習5~10 次;讓舌頭在口腔中盡可能凸起,頂住硬腭處,保持3 s 后放松,練習5~10 次。 讓患者將舌頭伸出口腔,保持2~4 s 后,快速縮到懸雍垂部位,保持2~4 s后放松,練習5~10 次;隨后讓患者用舌尖抵在門牙背面,保持5 s 后放松,練習5~10 次。 最后用壓舌板將患者舌尖壓住,囑其用力抵抗,練習5~10 次。 舌肌訓練每天進行3 次。(2)溫度刺激訓練:用冰棉棒蘸取生理鹽水后,對患者舌根、咽后壁、軟腭等部位進行刺激,平穩(wěn)且垂直地摩擦5 次,然后指導患者進行空吞咽,以促進吞咽的快速啟動。若患者出現嘔吐現象,應及時停止,以防出現誤吸。 (3)呼吸道保護手法訓練:①聲門上吞咽法:吞咽前及吞咽時關閉呼吸道,防止食物誤吸,吞咽后立即咳嗽,以清除殘留在食道的食物。具體操作為: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后閉氣,再進食一口食物,指導其進行吞咽動作,再呼氣,然后立即咳嗽,再空吞咽1 次,恢復正常呼吸。 ②用力吞咽法:在咽部期吞咽時,增加舌根向后的運動,通過多次干吞,清除咽喉部少量的食物殘渣。 具體操作為:患者吞咽時,囑其所有肌肉用力擠壓,讓舌頭在口中沿著硬顎向后及舌根部產生壓力。(4)吸吮訓練:讓患者在中指和食指上帶上一次性指套,然后放入口中進行反復吮吸訓練,每次訓練 10 min,每天訓練 2 次。 (5)攝食訓練:囑患者保持坐位,讓其飲用適量溫開水以潤濕食道、口腔,然后將半流質食物用勺子送入患者口中,囑其用舌頭進行攪拌,然后慢慢吞下食物,完全吞下后,有效咳嗽以清潔食道。(6)神經肌肉電刺激:采用電刺激儀(美國 CHATTANOOGA 公司,5900 型,國械注進20152260141),在患者兩側下頜舌骨肌運動點放置1組電極片,并在其兩側頦舌骨肌運動點放置1 組電極片,采用雙向方波,設定波寬700 μs,頻率30~80 Hz,電流強度0~15 mA, 每次治療30 min, 每周治療5次,以患者耐受及肌肉可收縮為宜。 持續(xù)干預4 周。
(1)干預前后,分別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評價患者的吞咽功能,量表得分18~46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越佳。(2)干預前后,分別采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 (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含進食種類、進食時間及癥狀頻率等方面, 共44 個條目11 個維度,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1~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用[n(%)]表示性別等計數資料,用()表示病程、年齡、SSA 評分等計量資料, 分別采用 χ2檢驗、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SA 評分及SWAL-QOL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SA 評分低于干預前, SWAL-QOL 評分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SSA 評分低于對照組,SWALQOL 評分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 SSA 及 SWAL-QOL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 SSA 及 SWAL-QOL 評分比較[(),分]
組別SSA干預前 干預后SWAL-QOL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6)觀察組(n=45)t 值P 值34.11±5.15 34.16±5.11 0.046 0.963 28.20±1.35 24.27±1.28 14.245 0.000 96.78±12.23 96.65±12.29 0.051 0.960 182.35±15.23 200.22±16.10 5.440 0.000
食物經口腔攝入后,經過咀嚼形成食團,再通過口腔、咽部及食管進入胃部,看似輕松隨意的動作,卻涉及到神經、肌肉及大腦器官的運行。 吞咽障礙指吞咽過程中,食物通過咽-食管遇到阻礙,通過不順暢或無法通過。 腦卒中后患者常見吞咽障礙,其發(fā)生機制復雜,可能與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后支配吞咽功能的顱神經受損有關,可導致患者整個咽喉部肌群出現運動障礙及協(xié)調障礙,易發(fā)生飲水嗆咳、吸入性肺炎等情況,甚至引發(fā)窒息及死亡[5]。 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可導致其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不良,增加不良預后。 因此,針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取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對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有著積極意義。
康復訓練多通過練習正常的吞咽模式來抑制異常模式,促使患者早日形成正常模式,使其吞咽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實施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進而形成新的傳導,但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吞咽反射的肌群改善效果不太理想[6]。 該次研究提倡采用綜合康復訓練療法,通過舌肌訓練,可改善舌部運動、協(xié)調及控制能力,重建舌部肌群,為吞咽功能恢復打好基礎;通過溫度刺激訓練,用冰棉棒刺激口腔感覺差的患者,促進其吞咽的快速啟動[7];通過呼吸道保護手法訓練,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通過吸吮、攝食訓練,包括進食體位調整、食物性狀選擇及食物形態(tài)把控等方面,使得患者得以順利進食[8];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刺激神經肌肉接頭處,使得誘發(fā)癱瘓的肌肉重新收縮,口腔肌力得以提升,同時還能刺激患者大腦中樞神經,使其神經系統(tǒng)得以重建,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9]。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訓練療法后,患者的SSA 評分及SWAL-QOL 評分均得到明顯提升, 可見綜合康復訓練療法較為全面,可取得積極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訓練療法可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