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清律例》在繼承前朝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進行了多次修訂。參考《大清律例根原》和《讀例存疑》,從年份和律目等角度對具有總則性質(zhì)的《大清律例·名例律》歷次修訂中所刪除的律例進行分析。名例律例刪除的原因包括無相應的適用對象、現(xiàn)已纂定新條例、律例規(guī)定事項或情況發(fā)生變化等,具有活躍度呈遞減趨勢,注重因時制宜和整體統(tǒng)一等特點。
關鍵詞:《大清律例·名例律》;律例刪除;《大清律例根原》;《讀例存疑》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1-0090-03
一、《大清律例》演變概況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既繼承了傳統(tǒng)法律制度,又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滿清政權定鼎北京后,諸多內(nèi)外大臣要求頒布新律。因此,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王朝根據(jù)明律增損劑量,修成《大清律集解附例》,于次年三月頒行,這是清朝首部完整的成文法典。此部律文共三十卷,四百五十九條,篇目、分卷等均沿用明律??滴蹙拍辏ü?670年)對清律的滿漢文義進行校正,并另修成刑部條例,稱為《現(xiàn)行則例》。雍正時期清代律例逐漸定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將《大清律集解附例》和《現(xiàn)行則例》逐年考證,并加以編輯。最終,雍正朝《大清律集解》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下同)奏定,五年刊成,六年頒行。清初的法律由于體例未定,故在使用之中難以劃一,這種問題在《大清律集解》中并未得到解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對雍正朝《大清律集解》重新加以考訂,刪除了總注,并逐條校對,保留了歷朝有關大清律的諭旨和奏疏,附增例文至1409條。此次修訂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并定名為《大清律例》。至此,清代最為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形成。《大清律例》編撰的體例,由律、小注、例三部分組成。法典由“律”“例”兩個部分組成。“律”是關于某一犯罪及處罰的一般規(guī)定,“例”主要是起輔助、補充“律”的作用?!靶∽ⅰ眲t是以“小字”夾編在律文或例條中,起疏通或注釋的作用,使語意更加明確,便于理解律文的意思。
《大清律例》頒布以后,清廷多次重申其穩(wěn)定性。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諭旨稱:“本朝大清律周詳明備,近年又命大臣參斟重修,朕詳加厘定,現(xiàn)刊刻頒行。而新到之臬司、科道條陳律款者尚屬紛紛,至于奉天府尹吳應枚竟請酌改三條。夫以定之憲章,欲以一人之臆見妄思變易,究竟不當,該部亦止可議存檔案,亦不可擅改成書?!贝说乐I旨稱《欽定大清律例》的律文為不可變動,只是每隔一段時間可以酌修條例,原本規(guī)定“定限三年一次編輯,附《律例》之后,頒行直省”。經(jīng)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兩次修訂之后,改為“嗣后定以五年編輯一次”。從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開始,共編修二十二次,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為最后一次修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前的五次,均稱《續(xù)纂條例》,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則稱《纂修條例》,總體上還是非常規(guī)范的。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刑部尚書薛允升以“半生心血盡耗于此(例)”,完成《讀例存疑》以備大修之用”,希望作為下一次修例的參考。但此時清廷滅亡已近在眼前,“大修”再也不會出現(xiàn)。
清律條例眾多,修訂頻仍,每次纂修有刪、改、并、分、合各種形式,條例的演變較為復雜,至同治九年,《大清律例》達到1892條。薛允升的《讀例存疑》雖然沒有再等到下次修訂,但將《大清律例》的條文變化及作者對條文解釋的按語等匯集成冊,給后人研究清律的發(fā)展變化,理清眾多條文的發(fā)展脈絡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本文以《讀例存疑》和《大清律例根原》為基礎,選取《大清律例·名例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歷次刪除的律例進行分析,探究《大清律例》律例刪除活動的原因以及特點。
二、《大清律例·名例律》律例刪除情況分析
(一)《大清律例·名例律》概況
《大清律例》的結(jié)構和形式基本延續(xù)了《大明律》,由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構成,共有四十七卷、三十門,并載有六贓圖、獄具圖、五刑圖、喪服圖、贖刑圖等“附圖”,較為直觀,有助于官吏和百姓清晰、明了地了解律文的內(nèi)容。此外,將“總類”和“比引律條”也編為正文。《名例律》位于篇首,是有關刑名、刑之加減、刑等、自首、共犯、類推、赦免、恤刑等方面的總則性規(guī)定,貫穿于全文,類似于現(xiàn)代法律的總則部分。《大清律例·名例律》原共有律48條,在歷年律例纂修的過程中,存在律例刪除情況的共26條,其中有兩條律是連同律文和條例完全刪除,因此最終經(jīng)過歷代纂修后的名例律律文條數(shù)是46條。這46條律下的條例數(shù)目多寡不一,有些律文下條例多達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例如,至同治九年修纂條例后,“應議者犯罪”律目下共有條例13條?!巴搅鬟w徙地方”律目下共有條例76條。而有些律目下條例較少或者僅僅有律文,例如“職官有犯”“十惡”等律目。
(二)《大清律例·名例律》律例刪除分析
1.以年份為視角分析名例律例刪除活動
《大清律例根原》與《讀例存疑》對《大清律例》歷次纂修的溯源從雍正三年開始,因此為了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本文的統(tǒng)計亦從雍正三年開始。在《大清律例》的編纂過程中,從雍正三年至同治九年,對《大清律例·名例律》有刪除活動的年份共計有十八個。其中雍正時期只有雍正三年有刪除名例律例的情況。乾隆時期刪除名例律例的年份共計有九個,分別為乾隆五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二十九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五十三年。嘉慶時期刪除名例律例的年份共計有四個,分別為嘉慶五年、嘉慶六年、嘉慶十四年、嘉慶十七年。道光時期刪除名例律例的年份共計有三個,分別為道光十四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四年。同治時期刪除名例律例的年份為同治九年。不同時期的刪除律例條文的數(shù)量不一,雍正時期共計刪除名例律例39條,且僅在雍正三年進行。乾隆時期共計刪除名例律例54條,其中乾隆五年就刪除了36條,是這一時期刪除條數(shù)最多的年份。嘉慶時期刪除名例律例15條,道光時期刪除名例律例7條,同治時期刪除名例律例1條。
2.以律目為視角分析名例律例刪除活動
上文提到,《大清律例·名例律》共有26條律目存在律例的刪除情況,以律目為視角梳理《大清律例·名例律》的律例刪除活動,會發(fā)現(xiàn)不同律目下,律例刪除條文的多寡情況各異。其中“殺害軍人”與“在京犯罪軍民”兩個律目,是連同律文和條例一同從名例律中刪除。其余24個律目均是保留律文,只刪除了律文下的部分條例。其中刪除律例10條以上的律目有3個,分別是“徒流遷徙地方”(19條)、“犯罪免發(fā)遣”(16條)、“加減罪例”(11條)。刪除律例5條以上10條以下的律目有7個,分別是“軍官有犯”(5條)、“應議者父祖有犯”(5條)、“流囚家屬”(9條)、“工樂戶及婦人犯罪”(5條)、“徒流人又犯罪”(5條)、“給沒贓物”(5條)、“犯罪自首”(9條)。刪除條例5條以下的律目有14個,分別是“贖刑”(3條)、“應議者犯罪”(2條)、“職官有犯”(3條)、“軍籍有犯”(1條)、“無官犯罪”(1條)、“除名當差”(1條)、“常赦所不原”(2條)、“存留養(yǎng)親”(2條)、“老小廢疾收贖”(3條)、“二罪倶發(fā)以重論”(2條)“共犯罪分首從”(1條)、“吏卒犯死罪”(1條)、“稱與同罪”(1條)、“充軍地方”(4條)。
三、《大清律例·名例律》律例刪除原因分析
《大清律例根原》和《讀例存疑》兩書均對《大清律例》中律例刪、改、并、分、合進行了分析說明。自雍正三年開始,名例律刪除了119條律和例,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條律例刪除原因:
第一,刪除的例是前代之例,今已不存在律例所適用的人員、名色,即律例無相應的適用對象。例如,乾隆三十二年刪除的“職官有犯”律目下的條例:“給札歸農(nóng)之人,若恣肆虐民、占人盧舍、奪人田土、擾害地方者,該督撫掣回官札,照民例治罪。其入伍給札官員有犯,交部議處?!薄洞笄迓衫分械睦膭h除原因為:“此條系前代舊例,今無給札歸農(nóng)之人,及入伍給札官員。此條應刪?!?/p>
第二,現(xiàn)已纂定新條例,舊例應當刪除。例如,“應議者父祖有犯”律目下所刪除的五條條例,即是由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內(nèi),刑部欽奉諭旨,議奏陣亡之父祖子孫有犯尋常斗毆等死罪,準將陣亡實跡隨本聲敘摺內(nèi),奏準另立新例三條,故將舊例五條俱行刪去。
第三,律例規(guī)定事項、情況發(fā)生變化。因規(guī)定的內(nèi)容發(fā)生變化而刪除律例是最為普遍的原因,大多是律例的變化已經(jīng)和當前的情況不相適應,故刪除。例如,“犯罪免發(fā)遣”律目下的條例:“職宿娼,及和娶樂人為妻妾,與盜娶有夫之妻者,俱問調(diào)別衛(wèi)所帶俸差操?!痹摋l例的刪除原因為“今武職宿娼、和娶樂人為妻妾,與盜娶有夫之妻者,俱照律例治罪,并無調(diào)衛(wèi)帶俸差操之處。故此條擬刪”。
第四,將該條從名例律中改移入其他律篇內(nèi)。例如,“犯罪免發(fā)遣”律目下條例:“上班京操及運糧官員、旗軍人等,犯該人命、強盜等項重罪者,官拘系奏提旗軍人等就便提問外,其余一切小事候下班回還,交糧畢日,官參奏與旗軍人等各提問。”雍正三年將其刪除的原因為“此條類于戶律‘轉(zhuǎn)解官物律內(nèi)漕運官軍條例。其上班京操,今無此律,應刪,改移入戶律”。
第五,為避免律例內(nèi)容存在重復。例如,“除名當差”律目下乾隆五年刪除的條例:“僧人犯該斬、絞、發(fā)遣軍流、充徒、枷號等罪,勒令永遠還俗。其釋放回籍者,亦不許復為僧人?!痹摋l例的刪除原因即是律內(nèi)已有“僧道犯罪,永遠還俗”之處,不必再將例纂入。
第六,例的內(nèi)容規(guī)定不合理,不允協(xié)。例如:“犯罪自首”律目下乾隆五年刪除的條例:“凡強盜雖自行投首,伊主仍照例治罪?!痹摋l例的刪除原因即是“盜者,尚準其自首,而伊主反不得免罪,似未允協(xié)”。這一條例內(nèi)部邏輯不自洽,因此在纂修條例將其刪除。
第七,例的處罰過重或過輕?!胺缸镒允住甭赡肯虑∥迥陝h除的條例:“強盜為首,并窩線于未經(jīng)到官之先,自行陳首,請旨酌其情節(jié),量從寬減。若跟隨為盜,并未傷人之犯自行出首,將伊應得之罪,悉行寬免?!痹摋l例被刪除的原因即是例規(guī)定的處罰過重。
第八,例不具有普遍性。有的例是僅僅為特殊事項或特殊人群設立的;有些則是只在某些省份通行,并不適用全國范圍內(nèi)。例如“徒流遷徙地方”律目下乾隆五年刪除的條例:“發(fā)往廣西當差人犯,分發(fā)平樂、梧州、南寧、柳州等府,郁林、濱州二州各協(xié)營入伍充軍?!眲h除原因為該條乃專為偷刨人參分發(fā)云貴、廣東、廣西等處煙瘴地方當差者而言,俱系該督撫在本省分發(fā)各屬之例,只應在本省遵行,毋庸纂入。
四、《大清律例·名例律》律例刪除活動特點
(一)律例刪除活動活躍度呈遞減趨勢
據(jù)《讀例存疑》記載,《大清律例》附例的年均增修量,從清初至清末分別為:順治朝3.89條,康熙朝4.21條,雍正朝28.46條,乾隆朝20.30條,嘉慶朝20.21條,道光朝8.77條,咸豐朝6.82條,同治朝4.43條??梢郧宄乜吹?,增修高潮在雍、乾、嘉三朝。其實,從縱向角度來看不同時代對《大清律例》名例律例的刪除情況,會發(fā)現(xiàn)刪除律例的活躍度和《大清律例》的增修活躍度較為吻合。正如上文提到的,雍正時期名例律例刪除活動集中在雍正三年,刪除的名例律例條文數(shù)為39條。乾隆時期共有9個年份有律例刪除的情況,共刪除的名例律例54條。嘉慶時期刪除名例律例15條。道光時期刪除名例律例7條。同治時期刪除名例律例1條。可以發(fā)現(xiàn),乾隆朝的名例律例刪除活動達到頂峰,其活躍度從乾隆時期開始呈現(xiàn)遞減趨勢。
(二)追求律文的簡明劃一,避免重復
在上文分析的名例律例刪除原因中,部分條文是由于律文重復而被刪除。有些是律與例的規(guī)定重復,有些是律的小注與例重復?!洞笄迓衫窏l例眾多,文字浩繁。清代的律例纂修者在修訂的時候,很注重律文的簡明劃一,避免因律文的重復性規(guī)定給官員的學習和律例的適用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三)注重《大清律例》各篇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整體統(tǒng)一
在進行律例刪除活動的過程中,律例修訂者有整體視野,上文的名例律例刪除原因中,其中一條原因是將條例從名例律中改移入其他律內(nèi),這充分說明,名例律例的刪除和修訂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注重各篇律例之間的整體協(xié)調(diào)性的。
(四)律例的刪除因時制宜
前文提到,有些刪除的例是前代之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律例適用的對象,或者現(xiàn)在律例所規(guī)定的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變更。因時制宜在名例律例的刪除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雖說乾隆五年之后對律極少變動,但對例的修訂還是充分體現(xiàn)了因時制宜的原則,使得例與時代的變化相統(tǒng)一。
(五)程序嚴格,有據(jù)可循
《大清律例根原》中對每條律例的變化都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基本上每條律例的刪除,都附有詳細的過程及原因。從上文列舉的名例律例的刪除原因可以看出,律例的刪除不是輕易決斷的,而是經(jīng)過了考察論證,并加以解釋說明后再進行改動。
參考文獻:
[1] 田濤,鄭秦.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5.
[2] 吳坤修,等.大清律例根原:第一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0-229.
[3] 薛允升.讀例存疑[M].胡星橋,鄧又天,點注.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31-65.
[4]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2-51.
[5] 陳靈海.《大清會典》與清代“典例”法律體系[J].中外法學,2017(2).
[6]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4.
[7] 杜珂.清代律例的沖突與整合[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作者簡介:崔瑩露(1996—),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單位為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