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施華
從內(nèi)容的編排上看,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外古詩詞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課下注釋,并排版到詩詞的右面;另一方面舍棄了人教版原來用于導讀的“提示語”,增加了詩詞下用于助學的“賞析”。
一、“賞析”帶來的教學便利
“賞析”大多全面地提供詩句大意、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等內(nèi)容,學生通過閱讀這一段“賞析”,就能夠比較充分地了解詩詞,對“賞析”內(nèi)容的記憶和積累,更是能夠幫助學生輕松地應考。2017年廣州中考古詩詞閱讀選了八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二個問題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教材中此詩的“賞析”這樣說“真摯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間的阻礙,消除孤獨的苦悶,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可謂是這句千古名詩貼切的解答。
二、“賞析”引發(fā)的教學挑戰(zhàn)
課外古詩詞的這一段“賞析”,似乎是統(tǒng)編教材的“神來之筆”,只要引導學生對“賞析”進行關鍵內(nèi)容的圈畫,督促背誦,應考就順利了。但長遠來看,教學像是原地不動,對教師沒有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對學生沒有綜合能力的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學段(7~9年級)詩詞教學目標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古詩詞的教學,需要積累、感悟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因此教師們不能偷懶松懈,讓機械的記憶代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應該想辦法超越“賞析”帶來的便利,讓課外古詩詞的教學活起來。
三、“賞析”驅(qū)動的教學創(chuàng)新
如何靈活運用“賞析”助教助學?經(jīng)過具體的實踐,筆者認為巧設學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拉近與詩詞的距離,讓學生與詩人共情,從而真正讀懂詩詞。
(一)淡化提問,填繪風景
余映潮先生認為課堂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地方天然地不用提問,不提問的最大意義在于設計學生的實踐活動。借景抒情詩詞占據(jù)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詩人常常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學中把寫景句的意蘊讀透了,詩中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設計學生“填繪風景”的活動,能有效減少無意義的提問,又能將詩詞字里行間的內(nèi)容讀寬讀深。如《秋詞》,一反常態(tài),不寫悲秋寫愛秋,明朗剛健的秋景在古典詩歌中極其少見,筆者在教授這首詩時,設置了活動“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把‘晴空一鶴排云上用文字具體描繪出來,比一比,誰的內(nèi)容最豐富、最恰當”,活動比較常規(guī),但接下來筆者給學生遞了一個“抓手”,提示如下:(天氣)____,____的天空下,_____鶴____(如何)推開____云朵,____(如何)上_____(到哪里)。這種繪景與眾不同的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支架,保留了原詩句中的“空”“鶴”“云”等意象,在“排”“上”等動態(tài)前加上“如何”進一步提示,讓學生著眼于固定意象后,盡情發(fā)揮想象,探索詩句背后更廣闊的的天地。填天空,晴好、高闊、湛藍、清朗等詞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和高遠的目標;填鶴,對“一只鶴”還是“一群鶴”的爭論,引出了寫作背景,理解了鶴這個意象的內(nèi)涵,學生最終明白是“一只”,因為鶴就是詩人的化身。填“排”和“上”,對動作力度和狀態(tài)的探究,為學生打開了局面,那種剛健、明麗、積極向上、愈挫愈奮的豪邁之情不言而喻。豪詩、豪景、豪人,三豪合一,通過巧設“填繪風景”的活動,使學生的解讀與“賞析”相結(jié)合,可謂相得益彰。
(二)找準話題,豐富敘事
敘事的課外古詩詞也不少,詩人在敘寫經(jīng)歷時往往融入情感的抒發(fā)、蘊含人生的思考。教師需要找準話題,輔助學生進入一種假設的時空當中,代入一種假設的真實生活之中,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筆者在教授《夜雨寄北》一詩時,找到了“問”和“話”兩個話題,身在巴蜀的李商隱給遠在長安的妻子寫了一封信,信中有夫妻兩人的對話,妻子問歸期,丈夫答無歸期,只能想象他日相聚后再與妻子回頭敘說巴山雨夜的場景。考慮到“問”是實事容易理解,但是“話”是虛事不易理解,筆者把“問”當作例子,請同學們參考示例,想象“話”的場景。示例“問”——
妻:夫君幾時歸?久不見了。
夫:歸期遙遙,對不起我妻。
妻:夫可安好?家中一切安。
夫:巴山今夜雨大漲滿秋池。我對妻的思念填滿心池。
妻:妻在同念君安,愿團聚。
夫:此時孤身一人未免凄涼。愿他日能與妻共剪西窗。……
通過教師的示例,學生讀出了暫無歸期的詩人內(nèi)心的苦澀與無奈、孤獨與凄涼,而學生代入角色,與伙伴進行“話”的活動,把詩歌的后兩句進行解讀,真切感受到了“賞析”中所說“把眼前的凄苦兌換成未來團聚的歡樂,也在未來的歡樂中注入被時間過濾了的‘昔日之苦”,明白到同是“巴山夜雨”,為何從眼前的凄冷轉(zhuǎn)入之后的溫馨,因為那是從實到虛的變化,更是詩人心中美好的愿想。找準話題,豐富敘事,有“情景”的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的神思,于課外古詩詞教學是事半功倍的??捎么朔ǖ脑娫~還有《逢入京使》的“憑君傳語”、《賈生》的“不問蒼生問鬼神”、《子衿》的“子寧不嗣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的“問姮娥”等等。
(三)回歸本真,詩意誦讀
溫儒敏對古詩文的教學建議,強調(diào)以誦讀為先。課外古詩詞是以“課外古詩詞誦讀”的名目在教材目錄中出現(xiàn)的,可見課外古詩詞的教學最本真的是“誦讀”,如何以誦讀活動帶教呢?一要讀得準確,二要讀得合適。讀準確,包括讀對字音、讀對感情,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和詩文注釋在第一遍接觸的時候就能讀準字音,然后繼續(xù)閱讀詩詞正文下的“賞析”,能讀出合適的情感基調(diào),或悲或喜,或沉郁或激昂,因此讀準確容易實現(xiàn)。讀合適,難度就大了,重音、停頓、節(jié)奏要體現(xiàn),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側(cè)重意義的劃分,恰似南宋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筆者的教學實踐策略是,課外古詩詞未進行課堂教學前,以學生的自讀為主,要求讀準確,課堂教學后,增加教師的誦讀指導,力求讀合適。如筆者曾在教學中對《秋詞》《贈從弟》《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等詩詞進行過分層次的誦讀(·為重讀,/為停頓)。
如《秋詞》分層次誦讀——
(師)自古逢秋悲寂寥,(女生)我言/秋日勝春朝。(男生)我言/秋日勝春朝。(合)我言/秋日勝春朝。(合)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師)我言(合)秋日勝春朝。
如《贈從弟》分層次誦讀——
(女生)亭亭(男生)山上松。(女生)瑟瑟(男生)谷中風。(合)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女生)冰霜/正慘凄,(男生)終歲/常端正。(師)豈不罹凝寒?(合)松柏/有本性。
如《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分層次誦讀——
(合)少年/不識愁滋味,(女生)愛上層樓。(男生)愛上層樓。(師)為賦新詞(合)強說愁。(合)而今/識盡愁滋味,(女生)欲說還休。(男生)欲說還休。(師)卻道(合)天涼/好個秋。
由此可見,重音、停頓、節(jié)奏以及分角色等朗讀要素的設置,增加了讀的趣味,又完全服務于景物特點、情感抒發(fā)等古詩詞的關鍵內(nèi)容,達到了朱熹先生的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亂順序,讓學生能夠正確誦讀,熟讀成誦內(nèi)化為學習積累,增強情感體驗,培養(yǎng)古詩詞的語感。
課內(nèi)古詩詞有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學習要素,并且承擔一定的單元教學目標,可是課外古詩詞連《教師教學用書》也沒有提供任何資料,只有教材中珍貴的“賞析”助學,面對這種挑戰(zhàn),我們不能惰于全盤依賴“賞析”,但也不能拋棄“賞析”。與時俱進的老師,必然能夠立足于文本與助學系統(tǒng),優(yōu)化教材處理,簡化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能動學習的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余映潮.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3.
[3]李志鵬.部編教材背景下,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1).
[課題項目:廣州市花都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9年度重點課題《初中語文“一四四”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編號:HDJYKY2019B003)]
茹施華,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秀全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