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力推行和統(tǒng)編教材古詩文教學篇目的增加,古詩文教學愈發(fā)受到語文教學研究和實踐者的關注。然而,中小學古詩文教材數量的增加并未改變教學的實質,字詞用法、詩文譯意、背誦默寫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理念與實踐的落差仍舊是教師教學的深切痛點。古詩文教學應該觀照哪些要素,其本質和原理究竟是什么,本文嘗試例談對上述問題的淺顯認知。
一、古詩文誦讀教學的基因
自東周私塾興起到歷代書院發(fā)展的一千余年間,中華民族語言教學一脈相承,博大精深的韻仄、文法、思想都蘊于“誦讀”教學之中。傳統(tǒng)“誦讀”因漢語音形義合一的特點,講求閱讀和表達的整體性、多元化、反芻式,這與拉丁語系詞素、語法、句型的建構式教學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當誦讀李清照《聲聲慢》,我們自然能感受到詞句間抒發(fā)的落寞愁苦之情,當誦讀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內心又會被雄壯豪邁的氣勢所沖擊,這正是平仄的表達效果所致。平聲字發(fā)音平直利于抒情、仄聲字發(fā)音折變易于強調,古人創(chuàng)作時,潛意識便依照當下情緒和創(chuàng)作內容,促成字句韻律的自然流出,而后根據表達需求錘煉推敲;古人閱讀時,使用平仄的誦讀方法,借音悟情感義,便能大致捕捉到作者的情緒和觀點,這不失為現代古詩文閱讀教學可借鑒的佳徑。
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0課《長相思》,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詞作的基礎上,師生不妨以通過交流“誦讀感受”為橋梁,互相聽聽誦讀,說說感受,順勢引出“平仄誦讀法”在情感體悟和傳達中的獨特作用,繼而帶領學生學習“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入聲急促”的誦讀方式[1],實現帶著一些感覺誦讀詞作的教學目的。學生通過聽教師誦讀的直觀感受,發(fā)現“平仄誦讀法”的不同,又通過誦讀方法的實踐初步觸摸到作者的情感并且提升了誦讀的能力。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作為本課教學要點“有感情誦讀”和“初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學習基礎,并且很好地將二者融合起來。
二、古詩文隔絕時空的趣味
古詩文包含古體詩、近體詩、詞和古文,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經常將古詩文篇目視作為與眾不同的文本,這不僅因為作品距今年代久遠,其背后還有古今語言表達差異和文化傳承斷代的原因。這對實現古詩文教學的具身認知帶來很大困難,但同時也給予師生教學活動留出了很大空間。教學關鍵是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搭建橋梁,給予學習支架,帶領學生關注不同的對象、進入作品環(huán)境、通過個性化學習活動,獲得古詩文學習隔絕時空的趣味。
“想象”是古詩文教學的核心語文要素,要求學生達到從詞、句、篇章中想象畫面和情境的學習目標,這是每個學段古詩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跋胂蟆钡臋C制大致是文字的基本意義刺激大腦神經,建立與文字外事物的聯系,諸多聯系經歷分解、補充、改造、結合,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形成新的事物。這是一種心理機能,是隱形的學習活動。想象活動后的言語表達則是顯性的學習活動,學生的表達往往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源于想象的“聯系”缺失或表達的“邏輯”混亂。因此,學習活動設計要為學生開拓學習視角,搭建情景化教學支架,形成學習梯度,逐步打開想象空間,提升表達質量。
《出塞》是邊塞詩的代表作品,也是古詩文作品中與學生距離感較強的一類作品。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積累,學生很難進入作品情景,感悟和評價容易標簽化。為解決這個問題,師生首先可開展開放的想象學習活動——讀上句想畫面,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圍繞“關”“人”“萬里”“長征”等詞語繼續(xù)想象“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發(fā)生的……”,讓學生的思維與更多的人、事、物做聯結[2],逐步豐富想象。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師生可提煉學生表達中精彩的詞語、句式和修辭,供全體學生建構語言。最后,統(tǒng)整前階段想象與表達,按照一定的順序(由古到今、由面到點、由上到下、由景到人等)描述畫面,實現通過文字轉化形象,借助想象促成表達的目的。
上例中的想象活動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3],實現了古詩文教學的一個維度的目標,而《語文課程標準》四個學段關于古詩文閱讀學段目標的關鍵內容是理解內容、體驗情感和積累感悟運用語言,若要達到以上教學目標,學習的視角應該是多元的。內容多指向情境、情感多指向作者、語言多指向文本,在詩文作品里,三者常常是互相交織的,因此教學活動設計應體現視角轉換和層次疊加,使學生在單一視角品讀中得以深入,在多元視角關聯中得到提升。如此,學習時空得到延展,學習趣味不斷產生。
如學習《夜宿山寺》,師生與文本對話,讀“危樓高百尺”,會讀出“高”“百尺”有入云那么高、高聳得令人覺得“危險”的高,通過對文本連用“危”“高”“百尺”幾個詞語[4]的逐句推敲,學生對“高”的感知層層深入,對詞的理解和朗讀順其自然地完成。如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學生與歷史對話,搜集安史之亂史實,了解杜甫聽聞消息而驚喜欲狂、急于返鄉(xiāng)[5]的故事,便會更深入地體驗到杜甫創(chuàng)作的痛快淋漓。如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學生與作者對話,知曉辛棄疾的身份與創(chuàng)作情境,探索其創(chuàng)作生平的起伏變化,體會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心境,更覺那一份出仕隱退的悠靜與敞豁;如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學生與生活對話,看到王戎對生活的觀察和表現,嘗試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王戎內心的縝密思索,提升了理解能力和思維品質;如學習《天凈沙·秋思》,學生與自己對話,將自我置身馬于致遠營造的灰暗情境,進入旅人角色,產生獨特感受,練就鑒賞品讀素養(yǎng)。
三、古詩文淺入深出的涵泳
古詩文源于周朝禮樂教化,而后詩文與樂曲分離,發(fā)展為詩教文教,但依然保留了節(jié)奏、韻律的音樂性,也自然采取回歸禮樂的教育方式??鬃映Ec弟子以樂賦詩、以形化文,讓詩文中的情感旋律與故事線條充分彰顯,達到教化效果。這是漢民族教育重感悟和直覺的獨特思維方式,是涵泳態(tài)度和方法的應用。“涵泳”即潛游,有浸潤、沉浸之意[6],用在讀書中便指仔細閱讀,深入領會,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huán)境里口誦心惟,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7]古詩文作品短小精悍,學生很難如成人般熟讀精思、反復揣摩,使用“涵泳”教學法,通過多種誦讀法學習、多元情境創(chuàng)設、多樣資源介入增加誦讀的次數和質量,加強詩文的形象化和感染性,促使師生從多角度探究文本的意境和內涵,適齡化、個性化、鑒賞性、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詩文作品,從而淺入深出地提高古詩文閱讀的核心素養(yǎng),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文學理想。
古詩詞的平仄、押韻、句讀都充滿音樂性,閱讀詩詞就要沿著涵泳音韻展開?!冻厣稀贰兑褂昙谋薄穬墒资闱樽髌罚瑢W生可讀出五言和七言詩的一般節(jié)奏,可根據平仄讀出韻律,可按照普通話吟誦規(guī)則進行吟誦,可編曲記譜配樂唱誦。以上幾種涵泳方法簡單易學、富有趣味,且符合青少年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作品天然的韻仄能讓學生在涵泳中自然想象到畫面、體悟到情感,歡愉和思念便從字句深處慢慢浮現。
古文的情境、人物、故事都彰顯戲劇性,閱讀古文則要側重涵泳情境?!墩撜Z》《列子》家喻戶曉、老幼咸知,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故事、成語和寓言故事中人物鮮明、場景豐富、情節(jié)生動、寓意深刻。學生可復現并想象描述故事發(fā)生的情境,可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展開有語氣和態(tài)度的對白,可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并代為表達心里話,可借助服裝道具及場景進行表演,可續(xù)編改編故事或模仿創(chuàng)作。多維度情境涵泳中,學生主動探尋走進情節(jié)的入口,營造浸潤的學習場景,獲得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學習體驗,情趣與意旨自然獲得。
綜上,“涵泳”是對古詩文進行品味的過程,師生對古詩文的意象、情境、內涵進行反復地玩味,從而較整體性地感悟古詩文,最終達到較深層次地把握古詩文審美意蘊的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使用誦讀、表演、吟唱、鑒賞、創(chuàng)作等方法進行多角度地涵泳,從而體會古詩文的意境、音韻、結構和情感的美好。要注意的是,涵泳要關注年段特征,選擇最合適的涵泳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要講究閱讀的梯度,由易到難,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層層深入;要關注個體的能力和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成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涵泳和感悟;要設法整合資源,讓師資、教具和媒介服務于學習現場;要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讓古詩文學習成為能力、思維和素養(yǎng)提升的試煉場。
四、古詩文承載文化的使命
古詩文是中華文學瑰寶,詩教是我國的教育傳統(tǒng)、誦讀是中國人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其背后彰顯了歷朝歷代政治、歷史、文化和生活樣貌的變遷。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古詩文教學無疑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必須肩負起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伴隨教學改革,統(tǒng)編語文教材應運而生,變化最大的一點便是古詩文篇目高達80%的增幅??v觀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從朝代跨度看,前至春秋后至現代;從體裁樣式看,五絕、七絕最多,古體詩、律詩和詞兼顧;從主題涵蓋看,突出童真童趣、寫景抒情題材,低段彰顯童趣、中段詠物說理、高段注重抒情;從文本分布看,課文里作品增多,“語文園地”作品增幅更大,古詩文滲透在課文以外。種種變化昭示同一目的:充實教材傳統(tǒng)文化內容,全面展現古詩文作品,加強古詩文誦讀數量,促使學生對古詩文發(fā)展史及其背后傳統(tǒng)文化有全面認知。
語文教師應看到統(tǒng)編教材編寫意圖,更應積極探索憑借古詩文篇目進行文化傳承教育的方法途徑。首先,構建循序漸進的學習系統(tǒng)。教師要明確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文在編排上注重年段循序漸進的特點,看到隨著年段提升,篇幅增加、體裁豐富,理解難度、教學目標逐漸提高的梯度,教師要能夠利用循序漸進的編排,逐漸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素養(yǎng)。其次,定位清晰準確的學習目標。教師要落實古詩文承載的教學目標,準確把握編排在不同年段、不同板塊中的古詩文在教學中的不同要求,圍繞年段學習規(guī)律和語文要素展開教學設計。低段增加誦讀經驗,初步想象詩句畫面;中段學習誦讀方法,理解詩文意思,想象詩文情境,表達閱讀體會;高段運用誦讀方法,理解詩文意思,借助關聯想象感悟詩文情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各年段教學切勿照搬、降低或提高要求,避免板塊、單元或要素功能的混亂。第三,實踐母語學習的誦讀觀念。教師要注重多元誦讀的逐層推進,教學時以誦讀為主,在反復誦讀中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停頓、讀出韻律,讓誦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想象情景和體會情感,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誦讀效果。第四,涵泳詩文背后的歷史變遷。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感悟情趣,不可通過講解、媒體等讓學生先入為主,導致學生想象受限,或情感體悟的標簽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閱讀的個性化。教師要帶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現實對話、與自我對話[8],多視角感悟詩文的豐富意蘊、情感寄托、歷史背景和文化代碼。最后,回溯詩文特有的詩教文化。教師要在教與學中凝練古詩文特有的教育體系,從誦讀法、理解法、感悟法、拓展法等多個角度探索適切有效的教學活動,以最大程度傳習中華詩文發(fā)展史的經典與精華。
參考文獻:
[1]徐健順,陳琴.我愛吟誦[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桂林,2014.
[2]金永得.探索作為整體的教學藝術——以國語教學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3]印春芳.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D].江蘇蘇州:蘇州大學,2013.
[4]李克銀.古詩詞賞析導讀[M].科學普及出版社:北京,1991.
[5]楊建娣.探析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發(fā)展之路[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6:123.
[6]黃希鵬.創(chuàng)造文言教學最美的境界[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12,9:14-17.]]
[7]袁菊.如何運用“涵泳”法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上旬·教學大參考),2014,11:8-9.
[8]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濟南,2005.
[本論文為山東省第四期齊魯名師培養(yǎng)項目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
高旗,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校,南京大學教育管理碩士,山東省第四期齊魯名師培養(yǎng)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