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為此,我校增設了“種植園”,讓孩子們親近自然、開闊視野,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收獲的喜悅。
我校設計的種植課程,通過讓孩子們親身參與、體驗播種、管理和收獲的過程,拉近學生和大自然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種植的興趣。種植課程圍繞價值體現(xiàn)、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四個步驟去實施,以此解決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兩張皮”的問題。我們重新定義課堂,也重新定義了教學,讓課堂無處不在,讓教學隨時發(fā)生。教師以種植課程為抓手,將一至六年級語文習作的內容靜態(tài)分布于課程中,給孩子們提供可觀察、記錄的環(huán)境,為寫作提供素材,使他們感受植物生長的過程,感受綠色生命的神奇。
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能夠接受種植的方法和類型也不一樣,因此我校設計的種植課程,要求一年級看一看、六年級評一評、二至五年級進行種植。二三年級每班在“一米菜園”分得兩欄種植區(qū),一欄種植指令性的果瓜蔬菜類,一欄種植自創(chuàng)性的花卉中藥類;四年級每班在“一米菜園”種植一種蔬菜,如西紅柿、黃瓜或豆角等;五年級在國旗臺周圍種植一種花卉。
種植前,各班教師帶領孩子進行專項閱讀,例如,種花生前閱讀《落花生》,種蔬菜前閱讀《一園青菜成了精》等文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體驗種植樂趣。
學校還根據(jù)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認知水平,將一二年級的觀察周記確定為寫繪。一年級學生看到什么就畫什么,同時用通順的語句進行描述;二年級重點在觀察日記形式的寫繪,要求每個孩子學期末集結成一個繪本。三四年級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開始萌發(fā),寫作形式為思維導圖。三年級以觀察周記的方式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四年級以多角度的觀察進行多形式的思維導圖繪制,同時結合語文課本中的習作要求完成觀察周記。五六年級學生思維發(fā)展迅速,逐漸由半具象思維轉向邏輯思維,此時,各種說明文的寫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重點,寫作形式為具體的觀察周記。
為降低寫作難度,我校語文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觀察周報通稿,學生可根據(jù)通稿,再結合自己的觀察,將“情景、情緒、情感”融入半成品的作業(yè)中。
孩子們通過親手栽培植物并對植物進行管理和養(yǎng)護,體會到了勞動過程的艱辛與快樂,逐漸養(yǎng)成了愛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習慣,樹立了勞動光榮的觀念;通過對植物的觀察和記錄,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更加尊重和愛護大自然,培養(yǎng)了責任意識。同時,種植活動還讓孩子們積累了素材,寫作文時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本欄責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