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堯 高佳
摘 ?要:侗錦藝術的發(fā)展不僅關系到侗族文化能否健康發(fā)展,也關系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對侗錦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捷。文章試圖通過侗錦,侗錦產品、創(chuàng)設網絡銷售集成平臺等措施與途徑,為侗錦的保護與傳承出謀劃策。對侗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提出一些膚淺的見解,以深化侗族侗錦藝術的研究,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互聯網;侗錦織藝;傳承
一、傳統侗錦織藝工藝品網絡營銷策略的優(yōu)化
我們既要提倡手工藝品的“原汁原味”,即保持手工藝傳統的精湛技藝,又要考慮把手工藝企業(yè)和作坊做大做強,解決手工藝生產企業(yè)和藝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在民間手工藝品的生產中,要堅持走“以精品促產品,以產品養(yǎng)精品”之路。非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帶來了非遺文化呈現形式的多元化、傳播空間的拓展以及在跨界融合中的引領效應,是對非遺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進技術改造,以機器生產代替部分的純手工,開發(fā)一些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降低成本和價格,滿足大眾消費需求。要用精品的聲譽為大眾產品樹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促其打開市場銷路,實現經濟效益。其次,要正確處理民間手工藝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關系,民間手工藝資源既要防止開發(fā)性破壞,也要克服封閉式保護的弊端。在注重保護民間手工藝資源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同時,各地要充分發(fā)揮民間手工藝資源的優(yōu)勢,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做好適度開發(fā)利用,促進產業(yè)發(fā)展,擴大民間手工藝品的市場份額,促進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fā)展。
二、工藝品市場定位與細分
無差別市場策略,侗錦手工藝企業(yè)可以把整個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只考慮市場需求的共性,而不考慮其差異,運用一種手工工藝產品、一種平等合理的價格、一種推銷方法,吸引可能多的消費者。差別性市場策略,就是把侗錦手工藝當作整個市場細分為若干不同的工藝品市場,針對不同的工藝品,設計不同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如年輕人喜歡一些個性化,時代化的產品;而老年人則是具有紀念價值的,懷古的產品。集中性市場策略就是在侗錦手工藝品細分后的市場上,我們選擇串珠手工藝,十字繡,布藝手工藝作為目標市場,實行專業(yè)化生產和銷售。在手工藝市場上發(fā)揮優(yōu)勢,提高市場占有率。
三、建立侗錦織藝工藝品品牌
(一)網絡品牌
網絡營銷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在互聯網上建立并推廣企業(yè)的品牌,侗錦手工織藝則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樹立企業(yè)品牌整體形象,達到顧客和公眾對企業(yè)的認知和認可。建立與網絡品牌建設相關的內容包括專業(yè)性的網站、域名、搜索引擎排名、網絡廣告、電子郵件、會員社區(qū)等。通過對侗錦手工織藝的宣傳,產品的詳細情況,使得侗錦織藝工藝品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顧客對自己品牌的認知。
(二)網站推廣
相對其他的職能來說,這個是更為迫切和重要的,只有將自己的網站推廣,才能獲得更多的訪問量,讓更多的用戶對企業(yè)網站產生興趣并通過訪問企業(yè)網站內容、使用網站的服務來達到提升品牌形象、促進銷售、增進顧客關系、降低顧客服務成本。
侗錦手工織藝品網站中的視頻宣傳、報刊報道都是對侗錦手工織藝品的品牌宣傳,同時也是對侗錦手工織藝品的推廣。要及時對侗錦手工織藝品信息的全面發(fā)布,包括對產品的介紹、功能特點、公司的介紹,這里面最重要的是必須做到信息的及時更新。
(三)網上銷售
網上銷售是侗錦手工織藝品銷售渠道在網上的延伸。侗錦手工織藝品建立自己的網站,把它作為一個網上交易平臺。通過B2B信息平臺進行網上銷售,并且公司有自己產品的購物商城,對產品詳細的介紹。讓侗錦手工織藝品在互聯網背景下有更大更好的平臺去營銷。
(四)顧客服務
顧客服務質量對于網絡營銷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互聯網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在線顧客服務手段,包括從形式最簡單的常見問題解答,到電子郵件、郵件列表,以及在線論壇和各種即時信息服務等。在線顧客服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yōu)點,在提高顧客服務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直接影響到網絡營銷的效果。因此侗錦手工織藝品要具備更好的客戶服務體系。
四、多建設非遺文化遺產與弘揚實踐的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對象應面向大眾。因此,應使盡可能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度和認同度,喚醒民族文化記憶,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共鳴。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媒體傳播、學校教育、開發(fā)利用等方式進行傳播的。媒體傳播主要是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圖書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傳播。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主要是因地制宜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活動。在開發(fā)利用方面,主要是鼓勵和支持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yōu)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f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而侗錦織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認為不應該僅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更應該加強實踐活動充實人們對非遺文化精神理解與弘揚。在其實踐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價值重構、對多方力量的協調、對非遺特點的堅守,下一步需要加大公共服務投入來保障這些實踐的可持續(xù)性。
作者簡介:
丁堯,1982生,男,瑤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電子商務;
★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非遺傳承與女性賦能相結合的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研究——以侗錦織藝應用為例》,(項目編號:18B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