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袁豪
陳大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教師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對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教師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觀課議課等有比較獨到的研究,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主持建設的“教師職業(yè)道德”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課程);首倡并致力于推進觀課議課和理想課堂建設,在《人民教育》刊發(fā)的“觀課議課”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為“《人民教育》創(chuàng)刊60年報道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出版《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影像中的教育學:從電影中體悟教育與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論文在中國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全文復印;多次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獎和成都市社會科學成果獎。
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認為,教學的改革“最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課題,是圍繞創(chuàng)造性教學和教研制度形成作為專家的教師們之間互相培養(yǎng)的‘合作性同事之間的關系。這種合作的同事之間的關系一日不形成,學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這種同事關系只有在所有教師都開放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只要有一個教師封閉著教室的大門,那么,想從內部進行學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研修活動。觀課議課既依賴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又發(fā)展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目的是建設相互滋養(yǎng)和潤澤、共同發(fā)展和成長的校園生態(tài)。在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教師不僅育學生,而且育自己、育同事;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樂園,而且是教師共同成長、不斷創(chuàng)造的家園。
一、在觀課時研學和助教
觀課議課致力于引導教師認同同事間在一所學?!耙黄鹇兝稀钡墓ぷ骼砟?,致力于建立“同在共行”的互助關系。
有一所學校的教師在了解觀課議課的理念后告訴筆者,他們現(xiàn)有的教學情形是各自當一個班的班主任,并主要帶一個班的語文課,他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教學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上課時班上總會有一些分心的、調皮的學生,教師照顧不過來;二是他們平時上公開課的機會不多,由于缺乏他人的觀照,對自己課上的問題很難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三是學校采取的是“大循環(huán)”教學方式,同一節(jié)課上第二次一般要等六年,教學的改進設想不能及時實踐。針對這樣的問題,他們想做這樣的改變:同年級同學科的兩位教師合作教學與教研,彼此成為對方的眼睛,給對方當助教。聽完他們的設想,筆者為他們強烈的專業(yè)發(fā)展愿望點贊,為他們對學生發(fā)展的思考和努力喝彩。
觀察學生也好,當助教也好,都不能置身課外,遠離學生。筆者建議觀課時坐在學生身邊,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方法、學習困難、學習需求、學習創(chuàng)建,以及學生的作業(yè)和作品……總之,觀課教師要成為授課教師研究學生、研究學習的“眼睛”。議課需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入手,“我們注意到學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們注意到學生……對此我們有……的看法”是常見的話語結構,“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辦”是將對話引向深入的關鍵。觀課教師要以觀察到的學生學習為主要對象進行分析討論,實現(xiàn)以學論教,追求有效教學,幫助授課教師改善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當助教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要防止過度參與導致喧賓奪主,搶了授課教師的“鏡頭”。比如在授課教師講解時,觀課教師不要有太大太多的動作,不要圍在一個或幾個學生身邊,導致學生緊張。當助教的方法很多: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分心了,觀課教師要暗示和提醒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活動上;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觀課教師要參與分析、討論,給予指點;如果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遇到了障礙,或者學習效率低下,觀課教師可以參與、組織討論;等等。
二、進行以傾聽和理解為核心的對話
有這樣一個故事:圣誕節(jié),一個美國男人興沖沖地乘飛機往家趕,卻遭遇風暴,隨時可能墜機。歷經波折,他終于平安著陸?;氐郊液?,他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和孩子描述他在飛機上遇到的險情,并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然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對他經歷的驚險沒有絲毫興趣。男人叫喊了一陣,發(fā)現(xiàn)沒有人聽他傾訴。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悅與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強烈反差,他爬到閣樓上,結束了生命。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表達是一種實現(xiàn),傾聽是一種關懷。表達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達,可能導致生存與生活意義的迷失,因為表達的不僅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傾聽則是對表達的接納,是對表達者的一種關懷。我們主張觀課議課的對話從傾聽開始,通過傾聽來成就表達者,幫助表達者實現(xiàn)自己。
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參與者要相互敞開、彼此承認,既不要唯唯諾諾、消極地接受評論和批判,又不要采取唯我獨尊、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tài)度。對話交流過程中,要學會從各自固守的觀點中轉身,觀照對方,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本身具有多種發(fā)展變化的可能性,我們只有本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看到教學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和教學理解的多樣性,對話才會有價值。同時,觀課議課還要善于體會別人的情感、理解別人的需要。美國學者戈爾曼認為:“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薄墩撜Z》中有這樣的說法:“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弊h課時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想一想,在情緒抵觸的情況下,您說得再多、再有水平,是不是也等于白說?
最后,對話要多用問號。我們認為評課和議課的區(qū)別,簡單地說,就是用句號和問號的區(qū)別?!拔矣X得你的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這樣的話語后面可以用一個句號,這是“評”的方式;“我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對這種現(xiàn)象,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或者“對課堂上的某事,你是這樣處理的,我想知道你是如何思考的”,這樣的話語后面可以用一個問號,這是引起“議”的方式。議課中的問號致力于促進對話和思想,它追求的是參與者在相互尊重中了解和理解,在共同的商議中探尋和創(chuàng)造共同的未來。
三、在議課時研究和創(chuàng)造
觀課議課主張同事之間“一起慢慢變老”,但“慢慢變老”不是平庸地等待,不是無所作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同在共行地成長和進步,在“慢慢變老”的過程中追求質量更好的教育,實現(xiàn)品質更高的教師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毖芯渴亲非筚|量更好的教育、實現(xiàn)品質更高的教師生活的重要途徑。觀課議課是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是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共同成長。是否在觀課議課中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是否帶給教師新的啟示,是判斷觀課議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依據(jù)。
致力發(fā)現(xiàn)教和學的關系。評課往往就教師教的行為進行評點;議課要圍繞教的行為、學的行為,通過對話探究,揭示參與者背后的教育理想與追求及個人的教育動機,它不僅僅停留在“這樣教好(或不好)”的結論,而是探討“我們想聽一聽為什么這樣設計,你是怎樣想的”,即在對話中更新彼此的教育觀念,獲得對教育的重新認識。這樣,議課就不再是就行為討論行為,而是以外顯的行為為抓手,討論教育觀念和教學效果。這就像擔擔子,擔子是行為,兩頭掛著兩個筐——一頭系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另一頭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觀課議課的目的在于整體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益。
致力發(fā)現(xiàn)新的教學可能。人實際上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間里,可能性擴大,意味著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機會。議課主張在合作研究中發(fā)揮教學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集思廣益地探討出新的和潛在的發(fā)展可能性。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可能,以及實現(xiàn)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譬如烹飪雞蛋,認識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丟棄煮雞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選擇,以滿足加工者的不同特點,適應不同的消費者和不同的就餐背景。
四、把建議提到別人心里去
觀課議課秉持更為積極的教師觀:相信參與的教師愿意選擇更好的教學專業(yè)倫理,能判斷什么樣的教學可以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谧鹬亟處煂I(yè)自主權的原因,我們主張觀課議課時盡可能少對別人的教學指手畫腳,而是向他人貢獻自己的思考和實踐方案,邀請他人參與對自己思考、方案的討論。比如可以分享:如果我來教,我想做出這樣的選擇,大家看怎么樣?如果我來設計,我想采用這樣的路徑,大家看是否可行?
當然,如果參與者需要,也應提出建議,只是這樣的建議要基于研究和觀察,把建議提到別人心里去。比如,剛參加工作的教師管理經驗不足,課堂紀律可能是有效教學的攔路虎;有一定經驗的教師,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與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方式不當有關。顯然,議課時如果對新教師提出教學創(chuàng)新的建議,可能會使其無所適從;如果建議有經驗的教師強化課堂常規(guī)和教學管理,則可能被授課教師嗤之以鼻。課堂教學要講“因材施教”,觀課議課要講“因人而異”。
(袁豪,成都大學師范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