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英
摘要:詩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詩教出發(fā)解決語文課程教學中人文主題與單元要素割裂的現實,是語文課程深化的必然要求。詩教傳統(tǒng)自身的發(fā)展表明,它的本質在于“人”,這是理解詩教以及雙線組織設計的根本。詩教在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突出雙線組織的“契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詩教功能的發(fā)揮、雙線組織功能的實現需要教師樹立文化育人理念、完善專業(yè)結構、探索具體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詩教;雙線組織功能;人文主題;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A-0051-05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為體現語文課程的統(tǒng)一性,采用“人文主題”與“單元要素”雙線組織的結構展開單元教學,每個單元設有導語,明確語文要素,課程設計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通過雙線展開,達成語文素養(yǎng)培育的課程目標。然而,雙線組織的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接受和體現,語文的教學展開與育人功能的實現還是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比如,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要素常常被抽離出來,成為貼在黑板上與課本中的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標簽。有些教師甚至將語文要素看成一個需要征服的終點,急功近利、追新逐巧,努力尋求一條直接便利的捷徑。于是,語文課堂上充斥著概念化的講解、理性化的分析和寫作方法的求證索引。技術化和知識化傾向導致教學嚴重偏離教材編排意圖,成為語文課程標準落實的最大障礙。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觀念到行動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路徑,以實現雙線組織的課程意圖。
一、詩教是國民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
作為教化理念與手段的詩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孔子開始,歷代的政治家、教育家無不圍繞詩教展開個人的也是時代的文化表達。可以說,詩教一以貫之地型塑著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社會形態(tài),成為育人傳統(tǒng)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樣式。對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使詩教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而延綿不絕、歷久彌新,成為國民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
詩教一詞,始見于《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痹缭谖髦軙r代,人們就開始用詩歌來交流、進行政治諷諫。如《國語·周語上》記載:“故天子之聽政也,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p>
軸心時代,“興觀群怨”的詩教可以說是因為其功能的自身顯露而被作為文教主題。詩教最初是有實際功用的。春秋各國朝會聘享之際,君卿大臣必賦詩以明己之志,亦觀人之志。到了春秋末葉,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親自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教材《詩經》?!对娊洝吩Q為《詩》或《詩三百》,漢代稱為《詩經》。在對弟子施教的過程中,孔子領悟到詩歌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廣泛,整理出詩歌的重要教育功能:“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孔子認為詩教的作用涉及理事、待人、接物、處世等方面??鬃邮侨寮业拈_宗者,在他那個時代,詩教的功用得到了共同關注。
從“為我所用”到“自覺建構”是詩教自身發(fā)展的重要一步。漢代的詩教最初仍大致上承孔子,但也開始了自覺的、內生的努力。作為漢儒倫理教化詩教說的經典代表《詩大序》認為,詩既有“動天地,泣鬼神”的“興”,也有“正得失、美教化、移風俗”的“觀”“群”“怨”,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可以看出,漢儒倫理教化的詩教開始自覺關注詩歌對人的語言性情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這種自覺性到了文人詩傳統(tǒng)的詩教階段,已基本實現了普遍化。漢代樂府詩的興起,催生出《古詩十九首》等一批成熟的五言詩作品,同時推動了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詩的誕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使得詩歌批評也大放異彩。曹丕的《典論·論文》提出”詩賦欲麗”的主張,陸機的《文賦》認為“詩源情而綺靡,附體物而瀏亮”。劉勰的《文心雕龍》既重“風骨”,又重“情采”。這就凸顯出詩歌的情感特征和審美特征,將“緣情”與“言志”融為一體,給“詩教”增添了新的內容。之后,各種詩評、詩話一類的著作與詩歌創(chuàng)作互相激蕩、相互推進,歷久不衰。如唐代的古體詩及近體詩、宋詞、元曲,乃至白話詩及現代詩,都屬于廣義的文人詩,它們一起構成了波瀾壯闊的中華詩歌長卷,極大地豐富了詩教的內涵與外延。在此過程中,唐玄宗開設的歷時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又強化了“詩教”在經典學習與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孔子詩教與漢儒詩教重點在“以詩為教”;文人詩教的重點則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評賞以及詩歌審美理論的探索”[1]60上。由此,詩教成為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的關鍵和樞紐,也直接規(guī)定著中國語文以至教育的核心。
二、詩教能突出雙線組織的“契合性”
詩教傳統(tǒng)的發(fā)展圍繞的中心是“人”。這是普遍共識,也是當代語文課程教學展開的出發(fā)點。不論是課程目標的設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凝練,還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要求,皆因“人”“育人”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姓“語”,姓“文”,更姓“人”。今天的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詩教一脈相承,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詩教雙線組織功能發(fā)揮的最終目標,是將“詩教”這一傳統(tǒng)和現在的語文教育打通,實現雙線組織的融合并進。
(一)統(tǒng)編語文教材與傳統(tǒng)詩教都重視立德樹人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立意高,視野開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滿足國家對未來人才與建設者的前瞻思考和實際需求。教材編寫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把那些能充分體現核心價值觀,特別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融入教材選篇、內容安排、導語和習題的設計等諸多方面,融入語文所包含的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讓學生樂于接受,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小學6個年級和初中3個年級各選有古詩文124篇。其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篇目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有40篇,初中選有29篇。教材整體立意高,視野開闊,“既體現主流價值觀,又不停留于‘說教”,真正做到“使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2]。
縱覽12冊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會發(fā)現一個鮮明特點——12冊教材在體現學科特點、考慮學生需求基礎上,都將立德樹人擺在非同尋常的位置。如一年級上冊開篇的《我上學了》一課,以整整兩頁的亮麗圖畫展現出56張笑臉,呈現出56個民族精美的服飾和帽飾。畫面極具沖擊力,與課題結合,強烈地傳遞出“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也包含著鮮明的審美教育、愛國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由此可見,統(tǒng)編教材立德樹人的“德”不是指單一的政治,也包括道德、理想、審美、情操等多方面。這一點在單元人文主題內容上尤為明顯,既有關于美好品質、家國情懷、人物品質、革命歲月等指向思想道德的人文主題內容,也有關于四季之美、觸摸自然等指向自然情趣的人文主題內容等等。
這與傳統(tǒng)詩教一脈相承。傳統(tǒng)詩教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如何立德修身,即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為人處世。傳統(tǒng)詩教對作為教材的詩文挑選極為嚴格。據說孔子就從3000多首詩中選擇305首,編入《詩》(即《詩經》)?!对娊洝返膬热菔謴V博,不僅包含豐富的自然人文知識,還包含為人處世的道理,等等。所謂“思無邪”,即指《詩經》中的選文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充滿正能量。事實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都蓄積了偉大作者的心靈、智能、品格、學識和修養(yǎng),這些作品中包含的仁義道德與才情靈智,曾經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哲士與偉人。由此可見,在立德樹人這方面,傳統(tǒng)詩教與統(tǒng)編語文教材極為一致。
(二)語文教學和傳統(tǒng)詩教都強調潤物無聲
語文的學科特點規(guī)定語文教學的方式與數學等其他學科不同,它更強調會意與感悟,注重潤物無聲的自然滲透。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將相和》一課時,先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悟出題目中的“和”指的是“和好”。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和”在文中還有什么意思。在學生交流碰撞后,教師出示《說文解字》中對“和”的詮釋:相應也。隨即拋出一個問題:將相二人怎樣相應?學生經過閱讀揣摩、小組討論交流,認識到:在“澠池之會”中將相二人分別在對外交涉與邊境抵御上“相應”,這是行為上的“和”;在“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都以國家利益為重,這是思想上的“相應”,是同心協(xié)力的“和”。此時,學生像進入了一個關于“和”的秘密花園,欣喜地領略到“和”字所承載的豐富的思想,對“和”字內涵的認識更加的飽滿、豐厚、多樣。
我們三千年的傳統(tǒng)詩教,即人文教化,“是以陶冶、積漸、潛默的‘感染的方式與力量使我們被興發(fā)感動,使我們在生命的共鳴中,品德受到陶冶,性情受到潛移默化,并在逐漸積累中培養(yǎng)品德,鍛煉情操,提升自己的才情靈智”[1]71。傳統(tǒng)詩教的春風化雨、易入人心與今天語文教學所倡導的“潤物無聲”貼切、吻合。
(三)傳統(tǒng)詩教適合雙線組織的展開
首先,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篇篇文質兼美,不僅是文學作品藝術形象豐滿、語言優(yōu)美,適合詩教,說理文、科學小品文也有形象表現或生動注腳,哲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描述和環(huán)境描寫等都適合進行詩教。
其次,雙線組織結構的展開更能突出語文學科的思維性。溫儒敏教授強調,小學語文“應當重視全面的“思維訓練”,尤其是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覺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訓練”[3]。童年時期,正是培養(yǎng)“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黃金時期。
傳統(tǒng)詩教特別注重詩性思維的訓練。詩性思維,又稱詩性智慧,是對原始人類整體的思維認知方式的統(tǒng)稱,指“‘憑想象來創(chuàng)造的那種想象力極為發(fā)達的思維”[4]。因此,詩性思維等同于今天的想象力。詩性思維在作詩、評詩上表現為寫“人人筆下所無”(袁枚語),能“動天地,感鬼神”(《詩大序》),“狀難狀之境如在目前”(王國維語)。在學詩、用詩上表現為注重誦讀與涵泳、講求會意與感悟,努力調動人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去擁抱詩歌的氛圍和情感,感受詩歌的美??鬃釉趲ьI弟子學習《詩經》時,不僅配樂演唱,還會情不自禁地伴之以舞蹈。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币约啊对姶笮颉匪裕骸扒閯佑谥卸杏谘裕灾蛔?,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痹囅?,音樂本身就對人具有陶冶情操的美感作用,在音樂的伴奏下、在舞姿的挪移中,吟誦這些詩歌,定會產生心靈激蕩、身臨其境之感。思維訓練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順利實現。
雙線組織的“契合性”正需要這樣的詩教智慧。筆者在執(zhí)教《夜宿山寺》這首古詩時,就充分吸取傳統(tǒng)詩教的智慧,將對古詩的理解融入誦讀、想象和繪畫中?!兑顾奚剿隆肥墙y(tǒng)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18課《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想象”。語文要素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本課的課后習題為“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教學中,筆者吸取中國傳統(tǒng)詩教的方法,圍繞“想象”,設計如下學習活動:“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問一問”,用有意義的語文活動提高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契合性”。如在理解山寺樓高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畫山畫樓畫星辰中,理解“百尺”、“?!焙汀翱伞钡囊馑迹胂笊剿聵堑母?,感受詩人想象的神奇,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順利實現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融合并進。
由此可見,詩教能突出語文教學雙線組織的“契合性”,實現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二者的統(tǒng)一和協(xié)調發(fā)展。
三、詩教打通雙線組織的操作要求
人文主題與單元要素雙線組織的實現,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教學觀念與實踐的割裂??v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語文要素就像一粒新鮮的種子播在豐富的人文背景的土壤里,而詩教就是和煦的陽光與甘甜的雨露,在它們溫暖的照耀與輕柔的滋養(yǎng)下,語文要素的種子在人文背景的土壤里破土而出、抽枝展葉,讓活潑的生命力融入學生的生命和血液里。
因此,語文教育可以通過詩教落實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達成人文主題的教育目標。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也是當代語文教育的必然選擇。詩教打通雙線組織的操作要求包括:
(一)牢固樹立以文化育人、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理念
統(tǒng)編教材在課文編排上,以寬泛的人文主題與螺旋上升的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的方式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語文學科特點。發(fā)揮詩教雙線組織功能,需要教師在制定課文教學目標時,首先確立人文主題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的總目標和年段目標的基礎上,認真研讀教材,明確包括單元導語、課后思考習題、語文園地等欄目的設置意圖,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主題內涵,將課文中突顯的中華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為學生接續(xù)傳統(tǒng)文化,植入紅色基因,進行人格培養(yǎng)。其次,以人文主題的教學目標關注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語言學習規(guī)律,更好地建構和運用語言,以文化育人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二)積極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
從現實中看,語文教師的能力偏向于技術化的講解,缺乏綜合性。把握雙線組織的根本,需要教師從單純的語言文字邏輯思維型轉變到語言文字邏輯思維型與文學藝術形象思維型相結合。語文教育繼承與發(fā)揚中國詩教傳統(tǒng),要求語文教師具備厚實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韻,注重自身包括詩學在內的文化積累和美學修養(yǎng),具備一種強烈而自覺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致,能透過教材選文,觸摸到作者的生命心魂,提煉出作品中蘊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并積極將之與當今全面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5]。
(三)努力探索“詩教”的方式方法
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操作路徑,是不斷探索與運用學科典型學習方式。語文學科的典型學習方式受詩教傳統(tǒng)的規(guī)定。通過詩教落實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結合、探索學生典型學習方式,雖不能一概而論,但總的要求是從文本出發(fā),因為語文課程的文本在其設計階段,就包含著方式方法的要求。這種要求彰顯出來,就是操作性,就是典型學習方法的呈現。如說理文、科學小品文可以從文本中的形象表現或生動注腳入手,或與之結合使道理和科學知識充滿生氣、活力;哲理小說可以將人物形象、情節(jié)描述和環(huán)境描寫與哲理闡述結合起來進行詩教。在看到文本規(guī)定的總體要求的基礎上,教師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這些要求轉化為教學的程序、過程和方式方法。如可以設計有意義的語文活動,提高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契合度”,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既習得學習方法,又得到精神涵養(yǎng)。再如,在教學中注重誦讀與涵泳,講求會意與感悟。中華傳統(tǒng)詩詞音調和諧押韻,現當代經典美文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在誦讀這些經典作品時,會自然帶出作品中起伏變化的情思。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讀,沉浸其中,讀出自己的感覺,感受作品的情韻意味,領悟作品表達的精妙,實現人文主題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并進。
教學實踐證明,回到“詩教”的中國文教傳統(tǒng)是當前階段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詩教雙線組織功能的發(fā)揮,將語文教學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融為一體,通過有意義的語文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實現以文化育人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課程意圖,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齊益壽.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特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2]溫如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5.
[3]溫如敏.小學語文中的詩教[J].課程.教材.教法,2019(6):5.
[4]劉淵,邱紫華.維柯“詩性思維”的美學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86.
[5]吳忠孝.詩教:語文教育人文性建構的有效途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5):16.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