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宇 劉杉
微視頻作為信息時代一種全新的教學技術,具有教學簡便、信息資源龐大以及可視感較強等特點,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教育領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微課引入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以動畫或視頻的形式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增添視覺美感,并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也可引入當前的一些人物傳記或者影視作品,結合視頻內容和詩歌來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加深學生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上提升其詩歌鑒賞水平。本文結合當前詩歌教學現狀,就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微課來提高學生詩歌鑒賞水平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高考必考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大部分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都不高,且缺乏學習興趣。針對這個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微課來給學生呈現課堂內容,增加學生的視覺美感,引導其學習如何鑒賞詩歌,在提高其詩歌鑒賞水平的基礎上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要根據詩歌的特點來制作微視頻,注重景象和表達手法與詩歌內容的高度契合。其次,教師要注意融入一些感性材料,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秦風·無衣》這首詩歌的表達手法主要以渲染和烘托為主,以簡單的文字來烘托出戰(zhàn)爭的慘烈和戰(zhàn)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場景。這首詩歌寫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且描寫的場景十分悲壯宏大,教師可給學生搜集有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視頻,并注意場面的宏大。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詩歌內容,從字面意思上讓學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給學生播放微視頻,以視覺、感覺和聽覺等感官因素來刺激學生學習詩歌鑒賞,引導學生結合視頻來深入感知和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增添學生的視覺美感,進而激發(fā)其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詩歌內容和表達手法使用微視頻,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視覺美感,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近年來的高考詩歌考查要求,古詩詞賞析的考核內容以詩歌的表達技巧為主。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理清詩歌脈絡,可結合一些網絡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對詩歌的內容、表達方式等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深化理解詩歌。一方面,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要注意從詩歌的表達方式入手,結合詩歌的方式來呈現視頻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聯系詩歌抽象部分,可結合網絡資源來讓學生將詩歌內容聯系到一起,進而保證學生有著清晰的思路。
如《蜀相》一詩是杜甫借蜀相諸葛亮來比喻自己,表達方式為借古喻今。但是部分學生不了解諸葛亮與杜甫各自的事跡,因此難以深入了解詩歌寓意。對此教師可將諸葛亮的生平和杜甫的事跡做成微視頻。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諸葛亮的生平事跡,結合詩歌內容讓學生對諸葛亮其人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有關杜甫人物傳記視頻,在學生觀看過程中,教師要要求學生聯系諸葛亮的視頻進行對比。這時學生會感到難以聯系到一起,對此教師可將杜甫和諸葛亮的事跡、功業(yè)和人物傳記內容以導圖的形式整理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具體感知,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歌詠諸葛亮的真正用意,使其相對清晰地理清詩歌脈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微課結合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詩歌,也能有效地拓寬其思維。
我國的古詩詞都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而學生一般不了解古代的文化、經濟和國情等,因此難以真正理解詩歌內容。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詩歌內容,將一些歷史正劇引進課堂,運用信息技術將影視作品制作成微視頻呈現給學生,從而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注意,選擇的歷史正劇要盡量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以此來促進學生認識。其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感知詩歌中的情懷,增進其情感體驗。
如在《書憤》一課教學時,這首詩歌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作品,作于南宋抗金失敗、兵退鎮(zhèn)江時。學生由于對南宋時的朝政腐敗狀況、抗金事跡以及陸游當時的年齡、心理等不夠了解,所以不易理解書憤“憤”在何處。對此教師可選擇一些歷史正劇,如《精忠岳飛》《辛棄疾1162》等,節(jié)選其中的片段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朝政局勢。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讓學生了解陸游的生平事跡,側重于其寫這首詩的時期。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內容來鑒賞詩歌,從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其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以及愛國之情,尤其在尾聯將自己和諸葛亮對比,把這種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透露出作者對朝局的失望,但仍存興復北土之意等。
視頻與詩歌內容解析的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節(jié)選影視作品,以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詩歌的時代特點,能有效地增強其內心感受。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知識點較為煩瑣復雜,且鑒賞題型相對廣泛,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難度。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微課來給學生細化知識點,幫助學生有效地整合課堂知識,進而降低其學習難度。首先,教師可通過幻燈片微課形式和講課式微課兩種形式給學生整合知識點,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微課教學形式。其次,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可運用提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去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如《登高》這首詩歌被譽為千古第一律詩,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感。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對此在講課前教師先以幻燈片微課的形式將這首詩歌里的景物呈現出來,如風、天,渚、沙,猿嘯、鳥飛等,同時注意呈現一些關鍵字眼,如上句“風”對“天”,“急”對“高”;下句“渚”對“沙”,“清”對“白”,讓學生了解這首詩歌的精髓。在學生對詩歌的景物、寫作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再以微視頻的形式給學生重點呈現后四句詩歌內容。以杜甫晚年的生活狀況為背景,引導學生結合詩歌內容和視頻來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沉的詩意,必要時可予以提示,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不同的微課形式細化知識點,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內容。
微課是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理念融合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對于高中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利用微課,從詩歌的內容、表達方式、情景、時代特點等方面全面地呈現給學生,在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基礎上提升其詩歌鑒賞水平。
作者簡介:山東省平邑賽博中學高中部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