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雙芳
當前,小學生對數學科目的排斥感非常明顯,一方面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學生不愿意主動深入探究數學問題。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小學數學教師應盡可能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目前,眾多科目的教學都是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主,小學數學的教學也不例外,“智趣課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其目的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小學數學教師應以自己班級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準,采取適合學生年齡段的趣味性教學方法,化教學的有形為無形,構建適合當代學生發(fā)展的趣味性課堂。
一、小學數學“智趣課堂”的特征
(一)趣味性
“智趣課堂”構建的首要特征必然是其趣味性,所以在構建“智趣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加強趣味性的強度,讓小學生不再抵觸課堂。
(二)實用性
“智趣課堂”不僅要有豐富的趣味性,實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爸恰迸c“趣”的結合是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在感到歡樂的同時學習知識與技能。數學科目更講究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構建小學數學“智趣課堂”,應讓學生在玩耍時思考,這才是“智趣課堂”的實用性所在。
(三)參與性
參與性即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參與度,但是并非學生單純地坐在教室中即算參與課堂,而是應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出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由學生自身產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催生而來的特征,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強大,只是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知識面過窄,使得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無法發(fā)揮。在“智趣課堂”中,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小學生發(fā)揮出自己潛藏的創(chuàng)造性,在學習活動中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五)差異性
小學生彼此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對這種差異視而不見。小學數學“智趣課堂”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征。
二、“智趣課堂”視角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趣味性的方法
(一)用情境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當前,小學各科的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必不可少的。在構建“智趣課堂”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是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趣味性最簡單的方法。不僅如此,學生在沉浸情境學習時,可以有效觸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從深入探究的角度提升學生的智力。
我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走進軍營——方向與位置”一課的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情境。教材中軍營、軍隊等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多數小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這使得位置與方向的教學難以推進。五年級的小學生喜歡探險、尋寶的內容,我通過這一條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探險小隊在山中尋寶的情境:探險小隊手拿著一張地圖,寶藏的位置在林中小屋的西方、湖泊的南方、探險小隊的北方。我利用多媒體將地圖和3D情境展現在了學生面前,他們對探險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課堂教學非常成功,學生從參照物、方向和距離等方面一點一點研究3D情境中小隊探險的路程,學生的思維被有趣的場景緊緊抓住,既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二)用游戲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游戲毋庸置疑是最能抓住學生目光,也是最體現寓教于樂的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做游戲能夠瞬間讓學生的情緒高漲,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學生在玩游戲的時候就將教學內容牢牢記住,符合構建“智趣課堂”的所有特征。
我在青島版教材二年級下冊“野營——有余數的除法”練習課的教學中,帶領學生一起做游戲。我讓班中所有學生都站出來,隨機挑了26名學生,9名學生作為除數,9名學生作為商,8名學生作為余數,然后我為其余學生編了號碼作為被除數。我隨機說出一個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涉及自己的學生需要蹲下。如:對于16÷5這個算式,編號為前16的學生(被除數)、編號為前5的學生(除數)、編號為前3的學生(商)及編號為1的學生(余數)需要快速蹲下。在這個游戲中,學生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并且計算算式,不僅緊張刺激,還可以達到練習的目的,展現了每一個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能力。
(三)用動手合作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強,他們擅長剪紙,也喜歡廢物利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現他們的動手能力。對小學生而言,自己玩自己的,總歸不夠歡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還需要加入合作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既讓學生在動手中理解數學問題,又可以在合作中鍛煉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青島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奧運獎牌——扇形統(tǒng)計圖”一課的教學中,給學生展示了另一個金牌榜,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統(tǒng)計和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與扇形統(tǒng)計圖,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分工明確,有的統(tǒng)計數據,有的制作表格,有的計算百分比,共同學習的氣氛非常好,學生也在動手的過程中,邊看教材上的解釋邊學會了統(tǒng)計知識。學生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思維之智”。
(四)用問題探究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對學生而言,想要有探究的欲望,最重要的是生疑。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所以他們自己產生的疑問可能并不足以讓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師的有效提問就發(fā)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提問趣味化,從而讓學生想要回答疑問,進而自主探究。為了讓學生的探究更加深入,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形式。
在“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中,我出示了題目:王奶奶養(yǎng)了一群小雞和小兔子,我知道小雞和小兔子的頭共15個,腳共40只,可是我不知道小雞和小兔子各多少只。學生都不知道答案,為了打破學生面面相覷的尷尬,我通過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解題思路。第一個問題是:王奶奶第一次掃地,小雞和小兔子都抬起了一只腳,落在地上的腳有多少呢?學生很快算出是25只。第二個問題是:王奶奶又一次掃地,小雞害怕得都飛了起來,而小兔子又抬起了一只腳,那么現在落在地上的還有多少只腳呢?學生經過思考后告訴我還剩10只腳,所以兔子有5只,小雞有10只。充滿童趣的追問讓學生樂于思考解題思路,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魅力。
(五)用數學文化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數學文化是當前多數數學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學生通過了解數學文化可以有效激發(fā)自身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先輩堅持不懈探究的品質等。沒有數學文化的數學研究是形式化的。數學文化較為抽象,在構建“智趣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普及有趣的數學家故事、生活中有趣的數學現象,達到讓學生理解數學文化、提升教學的趣味性的目的。
我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教學中,給學生講述了數學家阿基米德的小故事。當時的國王想要打造一頂漂亮的純金王冠,于是工匠晝夜不停終于打造出了一頂精美的王冠。但是國王懷疑工匠們摻雜了其他的金屬,就請阿基米德幫忙鑒定。阿基米德想了好幾天,未果。有一天,阿基米德拖著疲憊的身體剛剛進入浴缸,看見溢出浴缸的水,他突然明白了如何計算體積的原理,興奮地跑了出去,可是他還光著身子呢!學生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受到了數學家為了數學堅韌不拔的精神,領略到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學數學教師想要在“智趣課堂”視角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首先應明白“智趣課堂”應當有哪些特征,然后從特征入手,尋找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提升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