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兵,郝博,劉牧林
結直腸癌是臨床多發(fā)性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呈現升高趨勢。目前,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主要方式之一,腹腔鏡下直腸全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臨床首選術式,其相比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切口小、疼痛輕,術后活動早、恢復快,且恢復后瘢痕小,可滿足病人美觀需求,備受廣大醫(yī)患所青睞。排便功能障礙是直腸癌切除術后常見并發(fā)癥,表現為肛門疼痛與墜脹、排便緊迫感、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水樣便、肛門失禁等,嚴重影響病人身心健康。其發(fā)生機制復雜多樣,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以往認為開腹直腸癌手術,由于手術空間限制、視野有限及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對病灶周圍神經、組織損傷嚴重,難以保護相關神經、組織功能;近年來,隨著腹腔鏡 TME 手術的推廣應用,其能夠在狹窄的腹腔內為術者提供良好術野,且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應用腹腔鏡行直腸癌的手術治療越來越廣泛,保肛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但是保肛術后排便功能障礙也是術后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0例結直腸癌切除術病人資料,探究影響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的因素。
1.1 一般資料
研究回顧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20年2月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直腸癌病人60 例,均接受腹腔鏡TME 手術,其中男43 例,女 17 例,年齡(63.14±7.25)歲,年齡范圍為 34~80歲,合并陳舊性腦梗死3 例、糖尿病11 例、高血壓13例;根據是否發(fā)生排便障礙分組,排便功能障礙組38例、非排便功能障礙組22例。納入標準:(1)經病理與結腸鏡檢查確診;(2)病人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3)未中途轉開腹手術;(4)年齡≥18 歲;(5)腫瘤分期為 T1-3NxMo 期。排除標準:(1)中途失訪;(2)術前存在肛門失禁或功能差;(3)重新造口或未關閉造口;(4)行腹會陰切除術或未行吻合;(5)術后腫瘤復發(fā)全身轉移者;(6)中轉開腹。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方法
整理病人臨床資料包括:術中出血、手術時間、腫瘤最大徑、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吻合方式、標本取出方式、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TNM分期(根據美國癌癥聯合會(AJCC)標準)等。術后對病人進行為期3 個月隨訪,制作回訪調查問卷,了解病人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截止為2020年6月。術后排便功能障礙即大便困難、或盆底肌協調障礙引起的排出糞便的障礙。通過檢查病人控便能力、便秘、大便次數、形狀,失禁、污染等,使用鋇劑灌腸、肛管直腸測壓客觀評價病人排便功能。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
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使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1 治療情況
60例直腸癌切除術病人,術中出血量(65.14±23.50)mL,手術時間(246.15±60.33)min,術后腫瘤病理學標本最大徑(3.65±0.72)cm,腫瘤最大徑(4.02±1.63)cm,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2.42±0.53)cm,術后尿管拔除時間(5.47±3.95)d。隨訪3個月,隨訪成功率100.00%,本組60 例病人中發(fā)生排便功能障礙病人38例(63.33%)。2.2 分析術后排便功能障礙影響因素
本研究將病人性別、年齡、腫瘤大小、體質量指數、吻合方式、標本取出方式、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TNM 分期、術前同步放化療等設為變量,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病人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腫瘤大小≥5 cm、術前同步放化療等是造成病人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的因素(P
<0.05)。見表1。表1 單因素分析術后排便功能障礙因素/例
2.3 多因素分析直腸癌切除術后影響排便障礙的危險因素
研究將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腫瘤大小、術前同步放化療等控制變項設為自變量,納入納入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顯示,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是腫瘤最大徑>5 cm、術前同步放化療,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3 cm(P
<0.05)。見表2。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術后排便障礙的危險因素
直腸癌是臨床高發(fā)性惡性消化道腫瘤疾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以低位直腸癌發(fā)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壓力增加,直腸癌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并呈現年輕化趨勢。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發(fā)展,手術方式完善、醫(yī)療器械改進,很大程度提高直腸癌手術治療效果。相比于傳統(tǒng)開放手術,腹腔鏡TME 手術根據優(yōu)勢,但術后仍不可避免發(fā)生“低位前切除綜合征”,對病人生活、心理健康等造成嚴重影響。直腸癌切除術后排便功能障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現代研究認為,術后肛門失禁主要與肛門內括約肌損傷、直腸肛管感覺神經受損、直腸順應性與最大耐受量改變、直腸乙狀結腸角與直腸角改變、排便自制反射神經通路損傷等有關。
影響直腸癌TME 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的因素眾多,與性別、手術經驗、時間、TNM 分期及發(fā)病部位等相關;且不同研究報道,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發(fā)生率存在較大差異。佟偉華等對55 例低位直腸癌腹腔鏡手術病人,術后6 月排便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43.64%,與部分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同時,其指出腫瘤最大徑與手術肛緣與吻合口距離是造成術后“低位前切除綜合征”危險因素。
目前,臨床關于直腸癌TME 術后排便功能障礙影響因素相關報道較少,為進一步了解影響術后病人排便功能影響因素,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0例腹腔TME 手術病人資料,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本組60例病人排便功能障礙發(fā)生率63.33%,與以上報道結果存在差異。本研究將性別、年齡、腫瘤大小、體質量指數、吻合方式、標本取出方式、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TNM 分期、術前同步放化療整理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年齡、腫瘤大小、術前同步放化療與排便功能障礙相關,提示,病人年齡≥60 歲與術后排便功能障礙有關,可能因病人隨著年齡增加,機體耐受性、抵抗力等多方面功能下降,相比年輕人,老年病人術后恢復更為緩慢,且術后并發(fā)癥風險更高。腫瘤體積≥5 cm 病人,手術創(chuàng)傷更大,切除后造成空間效應更明顯,導致術中荷包縫合位置過低,增加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抑或由于腫瘤最大徑過大,術中對直腸下端系膜游離時,盆底神經叢受到能量機械損傷更為嚴重,造成術后排便功能障礙。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3 cm,即手術吻合口可能在齒狀線位置以下,對肛周功能造成較大機械損傷,增加術后并發(fā)癥風險。術前接受同步放化療雖然能夠有效殺滅腫瘤癌灶細胞,為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有利于改善病人遠期預后結果,降低術后轉移與復發(fā)率;但藥物在殺滅癌灶細胞同時,可能對周圍健康組織造成損害,導致直腸局部黏膜纖維化、缺血壞死、黏膜水腫等,導致肛管感覺閾值、直腸順應性、靜息壓等下降,從而增加術后肛門排便功能發(fā)生風險。本研究logistic 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顯示,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是腫瘤最大徑>5 cm、術前同步放化療,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2 cm,而年齡并不是影響排便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對此,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影響直腸癌切除術病人排便功能障礙危險因素包括:腫瘤最大徑>5 cm、術前同步放化療,術后吻合口距肛緣距離<2 cm;對此,臨床應當從嚴格依照TME 手術原則、控制手術吻合距離,改善吻合方式,加強術后護理干預、功能訓練等多方面實施綜合治療,預防排便功能障礙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