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林
【關鍵詞】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普外手術;焦慮;自我效能
作為一種應激源,手術一般會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等,這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的順利開展,特別多數患者為初次手術,對手術缺乏正確認識,而且大部分患者對于手術的期望較高,以至于自身出現較強的焦慮感[1],因此如何降低患者術前的焦慮情緒也至關重要。本文具體探討了對普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選擇在本院進行初次擇期普外手術的患者122例,納入標準:ASAⅠ級~Ⅱ級;年齡18歲~70歲,平均年齡(45.35±12.39)歲,具有手術指征;入院到手術時間≥5d;不存在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無精神病史;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類疾病患者;存在認知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的患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
在122例患者中,男62例,女60例,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44.09±1.95)歲,體重指數21kg/m2~23kg/m2,平均體重指數(22.48±1.32)kg/m2;手術類型:膽囊手術72例,胃腸手術28例,其他22例;ASAⅠ級78例,Ⅱ級44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系統(tǒng)組,每組各61例。經統(tǒng)計學軟件驗證,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在術前給予常規(guī)護理,按照常規(guī)術前訪視流程有巡回護士進行,將手術前準備和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詳細告知。
1.2.2系統(tǒng)組:在術前給予系統(tǒng)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由手術室具有至少5年工作經驗的專職護士負責實施,術前參閱病歷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對患者手術前的準備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2)將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宣傳,使治療疾病的信心能夠提高,與患者建立較好的關系,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支持并配合工作。指導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以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調整訓練強度及進度,也將患者提出的提問題進行解答。(3)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對患者家屬進行思想工作,并對患者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并增強患者的社會支持度,使患者的焦慮情況減少。兩組護理觀察時間都持續(xù)到患者手術即刻。
1.3觀察指標
(1)在護理前后根據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定,分數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2)采用自我效能量表(GSE)在護理前后評定,共包括10個條目,每個條目為4級評分,總分為4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強。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與自我效能評分均有改善,且系統(tǒng)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均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上,手術是一種常用的手段,在改善患者預后的同時也會使患者產生一定的負性情緒,如焦慮等,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若患者術前產生焦慮情緒,其體內的機體內皮質醇和茶酚胺的分泌將會增加,嚴重影響患者手術過程和預后效果?,F代醫(yī)學認為對患者的護理應當強調整體護理,重視心理護理,且心理護理應該在整個治療和護膚過程中貫穿,尤其是心理護理能夠將患者的過高期望加以糾正,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增強自信心[2]。傳統(tǒng)護理工作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術前護理內容不明確,缺少科學、統(tǒng)一、實用的術前護理程序,對手術之前的護理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需要充分運用各種護理技巧,針對患者實際存在的焦慮情緒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使患者以良好的狀態(tài)接受手術,并且其也有助于患者正確認知和改善不良情緒,有利于患者的心理改變,促進醫(y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3]。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評分低于護理前,自我效能評分高于護理前,且系統(tǒng)組評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也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機制上分析,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要求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評估,有利于患者的心理改變,促進醫(y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并且其根據患者需求制定護理程序,從多方面對影響患者焦慮情緒的因素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從而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在普外手術患者的應用能促進緩解術前焦慮情緒,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