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衛(wèi),趙海霞
(江蘇高郵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高郵 225600)
腦出血主要是指臨床中一種常見的原發(fā)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基礎性疾病、血液疾病、動脈瘤、靜脈畸形及小動脈硬化等導致的[1]?;颊叩呐R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肢體無力、說話困難、四肢麻木、視覺模糊、行走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2]。部分腦出血患者會合并缺血性腦損傷的出現(xiàn),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患者預后,有效的臨床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促進患者預后的基礎。為了分析尼莫地平治療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有效性,我院針對收治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40例展開了對比治療觀察,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雙盲分組的方式將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分成兩組。參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56~78歲,平均(69.33±3.45)歲;治療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55~79歲,平均(69.31±3.47)歲。對兩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P>0.05)。本次觀察開展前,40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觀察的目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展開了詳細的了解并均已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本次觀察均在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下通過。納入標準[3]:40例患者經(jīng)影像學診斷及臨床診斷后均符合臨床中關于“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藥物治療指征。排除標準:合并較為嚴重的腦部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凝血功能障礙及不同意參與本次觀察的患者。
1.2 方法。針對參照組20例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依達拉奉治療干預,兩組均先開展脫水治療、抗感染治療、降顱內高壓等基礎性治療干預。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30 mg依達拉奉進行治療,一天兩次,一次靜脈滴注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連續(xù)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治療總時間。針對治療組20例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實施尼莫地平的治療干預,治療組的基礎性治療方案與參照組患者一致,在此前提下采用注射治療的方式給予患者30 mg尼莫地平進行治療,一天一次;前需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治療總時長。
1.3 觀察指標。對參照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與治療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及治療優(yōu)良率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①腦卒中評分:采用MRS評分量表進行評分,總分5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腦卒中損傷越嚴重[4];②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采用BI指數(shù)評分量表,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③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100%;其中優(yōu):腦卒中癥狀改善90%以上,生活恢復自理,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良:腦卒中癥狀改善70%以上,生活部分恢復自理,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無效:腦卒中癥狀改善程度不高,生活無法自理[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7.0軟件對兩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觀察指標進行處理,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優(yōu)良率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表示,當P<0.05表示兩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觀察指標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優(yōu)良率對比。治療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jù)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yōu)良率對比[n(%)]
2.2 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治療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干預后的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相對于參照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明顯更優(yōu)(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腦卒中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
癥狀改善時間(d)參照組 20 24.15±3.45 20.10±2.25 57.05±3.25 9.93±2.10治療組 20 25.01±3.33 16.33±2.05 65.33±3.10 6.38±1.67 t - 1.01 2.34 6.77 8.98 P - 0.07 0.04 0.00 0.00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生活自理能力評分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及基礎性疾病的增加,現(xiàn)階段臨床中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對于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來說,及時有效地治療干預顯得尤為重要,是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降低繼發(fā)性腦組織損傷、促進患者預后的基礎條件。
臨床中針對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一般開展藥物治療的干預,以往常規(guī)治療中主要針對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實施依達拉奉的治療,依達拉奉屬于臨床中一種常用的腦保護劑,能達到清除機體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緩解和改善神經(jīng)細胞、腦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損傷、緩解腦梗死和腦水腫進展、控制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的效果。單純實施依達拉奉治療后的安全性較低,多數(shù)患者在用藥后會出現(xiàn)血細胞系統(tǒng)、肝功能等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及過敏反應等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尼莫地平屬于臨床中一種新型的二氫吡啶類藥物,具有較為明顯的離子通道阻滯作用,具有較為良好的脂溶性,用藥治療后能直接作用于腦組織,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7]。且尼莫地平還能有效的對血液成分中的活性物質產(chǎn)生抑制作用,有效的對腦缺血性病情的發(fā)展進行抑制,緩解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預后[8]。本觀察結果表明,實施尼莫地平治療的治療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yōu)良率、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實施依達拉奉治療的參照組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且治療組患者干預后的腦卒中評分、癥狀改善時間相對于參照組患者顯著更低/更短,說明對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開展尼莫地平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較高,利于患者預后及康復。
綜上所述,尼莫地平治療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