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剛,曹新嶺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肝臟· 腹腔鏡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肝膽外科主要研究肝細胞癌、肝膽管結石及肝炎后肝硬化等重大疾病,這要求外科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需兼?zhèn)淅碚撝R和實踐操作能力[1]。因此,肝膽外科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工作的結合情況已成為帶教老師關注的重點。目前,肝膽外科帶教老師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肝膽外科實習生進行教學,以相對公平的教學方式對待每一位實習生,但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實習生個體的差異性及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故需探尋另一種有效教學方式應用于肝膽外科教學中[2]。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實習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習生在此教學模式下合作學習并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可培養(yǎng)實習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3]?;诖?,本研究將重點分析PBL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前瞻性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肝膽外科88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8名實習生分成兩組,每組44名。對照組男24名,女20名;年齡20~25歲,平均(22.35±0.75)歲;入科臨床基礎考試成績72~96分,平均(84.73±3.47)分。觀察組男23名,女21名;年齡20~25歲,平均(22.38±0.77)歲;入科臨床基礎考試成績71~97分,平均(84.81±3.54)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所有實習生自愿參與本研究。納入標準:①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實習生;②首次進行肝膽外科實習的實習生。排除標準:①不配合本次教學研究的實習生;②合并感染傳染性疾病的實習生。
1.2 方法。兩組實習生均使用統(tǒng)一教材:《外科學(第7版)》,均由同一名教師帶教。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要求帶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將教材上的知識作為重點講解內容。于清晨查房時間,帶教教師帶領44名實習生進入病房,根據肝膽外科各個患者所患疾病類型,向實習生講解各疾病的概念、病因、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內容。每周3次課程,實習3個月。觀察組:首先將44名實習生隨機分成4個學習小組,每組11人。①理論課:課前,帶教教師確定教學重點,并給實習生布置問題,例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經手術切除后對機體是否有影響。實習生于課前預習教材內容,了解膽囊的解剖構造、生理功能等知識,然后圍繞教師布置的問題,利用圖書館或中英文數據庫查閱相關資料,最后以組內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課上每組選1名代表匯報各組討論結果,各組匯報完畢由教師點評總結,進一步深化課堂知識;②實踐課:教師于教學前準備2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病例,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進行病床前教學。教學時,由教師組織實習生于患者病床前教學,每組選派1名代表檢查患者體格并采集病史資料,組內成員記錄資料。資料采集結束后教師組織實習生回到教室,并向實習生提出病例相關問題,教師適度引導各組實習生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對各組討論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闡釋病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每周3次課程,實習3個月。
1.3 教學評價。①教學效果:于實習3個月后,帶教老師對兩組實習生進行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理論考核主要包括肝膽外科常見疾病概念、病因等知識,題型主要是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等,總分70分;實踐考核:提供1例肝膽外科典型病例,要求實習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做出相應診斷并提出針對性治療措施,總分30分??偝煽?理論成績+實踐成績;②滿意度:于實習3個月后,教師為兩組實習生發(fā)放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要求實習生對授課模式進行評價,包含知識理解、學習興趣及課堂氣氛等內容,問卷Cronbachα信度系數為0.851,總分為0~100分,得分>90為非常滿意,75~90分為比較滿意,<7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比較滿意人數)/n×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教學效果。實習3個月,觀察組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及總成績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對比(±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對比(±s,分)
?
2.2 教學模式滿意度。實習3個月,觀察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模式滿意度對比[n(%)]
肝膽外科帶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實習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被忽略,甚至被壓抑[4]。因此,帶教老師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需要探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法是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等措施對實習生進行教學,其特點是促使實習生在解決某一臨床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5]。故此,猜測PBL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有較好地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習3個月,觀察組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及總成績均較對照組高,表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比,PBL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可提高教學效果。分析原因在于,PBL教學法應用于理論課時,帶教老師課前確定教學重點,并利用課前布置的問題促使實習生主動學習基礎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獲取知識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以組內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于課上匯報結果,由老師點評總結,可使眾多實習生及帶教老師的觀點進行有效的交流,進而培養(yǎng)實習生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6]。PBL教學法應用于實踐課時,帶教老師利用臨床病例現場對實習生進行教學,引導實習生小組成員相互協(xié)作現場檢查患者體格并采集病史資料,可幫助實習生鞏固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使模糊的理論知識清晰化[7]。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肝膽外科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通常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導致臨床實習工作中缺乏積極主動性與獨立思維能力。因此,PBL教學法相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可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3個月,觀察組教學模式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表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比,PBL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可提高實習生滿意度。究其原因在于,PBL教學方式以問題為基礎,實習生根據課前問題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可充分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去獲取知識;實習生將小組討論結果匯報給老師,帶教老師進行點評總結,通過老師講解以后實習生可充分掌握知識,且實習生解決問題后可產生滿足感,從而具有較高的滿意度[8]。
綜上所述,PBL教學法在肝膽外科臨床教學中可提高教學效果,且實習生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