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 徐小敏 張其梅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北宜昌443000)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慢性發(fā)作性疾病,其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已證明海馬神經元變性和死亡是癲癇的特征性病理改變之一,海馬神經元的損傷會進一步促進癲癇的發(fā)生發(fā)展[1-2]。海馬神經元損傷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細胞凋亡,信號轉導通路的異常激活可促進神經元凋亡[3]。p38是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家族重要成員,激活后發(fā)生核轉位,對許多蛋白激酶和轉錄因子具有磷酸化激活的作用,在細胞凋亡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4]。p53 蛋白是p38 的下游轉錄因子,主要功能是使細胞程序性凋亡,對細胞分裂增殖起負性調控作用。研究發(fā)現,上調p53 的表達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p38/p53 通路可保護缺血性卒中神經元的凋亡[5-6]。本研究以氯化鋰-匹羅卡品癲癇大鼠為實驗對象,觀察p38/p53 信號通路在海馬神經元中的活化規(guī)律,探討抑制該信號通路對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status epilepsy,SE)后神經元損傷保護作用的機制,從信號轉導的角度來研究癲癇的形成和發(fā)展。
1.1 實驗動物健康雄性SD 大鼠40 只,鼠齡1月齡,體質量180 ~220 g,由三峽大學醫(y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符合國家醫(yī)用動物使用標準(許可證編號:SCXK(鄂)2017-0012,級別:清潔級),所有實驗操作嚴格按照三峽大學醫(yī)學院動物倫理委員會要求進行。
1.2 分組及模型建立40 只SD 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4 只,癲癇組、抑制劑組、二甲亞楓(DMSO)溶劑對照組各12 只,每組中癲癇發(fā)作后30 min、2 h和6 h各4只。癲癇組大鼠清醒狀態(tài)下腹腔注射氯化鋰(美國Sigma 公司,127 mg/kg),20 h后再腹腔注射匹羅卡品(MCE 公司,50 mg/kg);抑制劑組在匹羅卡品注射前30 min預先腹腔注射p38特異性抑制劑SB203580(MCE 公司,15 mg/kg),SB203580 溶于生理鹽水+2%DMSO(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配制成濃度為3 g/L 的溶液。DMSO溶劑對照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2%DMSO,正常對照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發(fā)作程度按Racine 評分[5]標準判斷,評分達Ⅳ-Ⅴ級大鼠納入研究。觀察到Ⅳ級發(fā)作開始計時,分別于30 min、2 h 及6 h 進行腦組織標本取材制作。
1.3 標本制備在設計的時間節(jié)點,四組大鼠用10%水合氯醛(0.3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經生理鹽水及4%多聚甲醛持續(xù)灌注固定。Paxinox 立體定位圖譜取標本組織,每塊厚約2 mm。腦組織進行脫水、石蠟包埋等處理,做連續(xù)冠狀切片,切片厚4 μm。
1.4 免疫組化染色采用鏈霉卵白素-過氧化物酶法(SP 法)。兔抗大鼠p38MAPK 多克隆抗體(1∶200 μL,Servicebio 公司)、兔抗大鼠p-p38MAPK 多克隆抗體(1∶200 μL,Servicebio 公司)、兔抗大鼠p53 抗體(1∶200 μL,Abbkine 公司)、兔抗大鼠pp53 抗體(1∶200 μL,Abcam 公司)、HRP 標記山羊抗兔二抗(1∶200 μL,Servicebio 公司)、DAB 顯色試劑盒(Servicebio 公司),具體步驟按說明書進行。陰性對照以等量磷酸鹽緩沖液(PBS)代替一抗,其余同上。
1.5 組織病理學觀察標本制成常規(guī)石蠟切片,HE 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四組大鼠海馬CA1 及CA3 區(qū)病理變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400倍光鏡下取大鼠海馬CA1區(qū)連續(xù)6 個不重復的視野,計數p38/p-p38、p53/p-p53免疫反應陽性細胞。所有數據整理后導入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38 抑制劑對大鼠達癲癇Ⅳ級發(fā)作潛伏期的影響癲癇組大鼠、DMSO 溶劑對照組、抑制劑組達癲癇Ⅳ級發(fā)作潛伏期的時間分別為(33.33 ±1.15)、(35.33 ± 1.52)、(42.67 ± 2.08)min。與癲癇組大鼠相比,抑制劑組達到癲癇Ⅳ級的發(fā)作潛伏期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DMSO組與癲癇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p38 抑制劑對大鼠達癲癇Ⅳ級發(fā)作潛伏期影響Tab.1 p38 inhibitor influence on the latent period of epileptic grade Ⅳseizures in rat±s
表1 p38 抑制劑對大鼠達癲癇Ⅳ級發(fā)作潛伏期影響Tab.1 p38 inhibitor influence on the latent period of epileptic grade Ⅳseizures in rat±s
注:*P <0.05,與癲癇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癲癇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別大鼠達到癲癇Ⅳ級發(fā)作潛伏期(min)##組DMSO 溶劑對照組癲癇組抑制劑組35.33±1.52 33.33±1.15 42.67±2.08*
2.2 組織病理學觀察正常對照組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陳列齊整、形態(tài)規(guī)則,胞質豐富,胞核位于中央,核仁清楚。癲癇組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排列紊亂,胞體縮小,胞核固縮,細胞間隙增寬,嚴重時細胞脫失,胞漿空泡變性等。抑制劑組也有不同程度神經元細胞變性壞死,但程度較癲癇組輕。見圖1。
圖1 HE 染色觀察正常組、癲癇組(2 h)及抑制劑組(2 h)大鼠CA3 區(qū)病理學變化(×200)Fig.1 HE staining to observe the normal group,the epilepsy group(2 h)and inhibitor group(2 h)organization pathology change in CA3 region of rat(×200)
2.3 p38/p-p38 免疫組化檢測正常對照組中,海馬CA1 區(qū)可見部分p38/p-p38 陽性細胞。癲癇組大鼠SE 30 min 后,p38/p-p38 陽性細胞增多,呈棕黃色顆粒狀,2 h 時達到峰值,呈簇團樣密集分布(圖2),6 h 后陽性細胞數減少,癲癇組各時間點p38/p-p38 陽性細胞數較對照組增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抑制劑組p38/p-p38 陽性細胞數同樣在SE 30 min 增多,2 h 達高峰,6 h 減少,與同階段癲癇組相比減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大鼠海馬CA1 區(qū)p38、p-p38 陽性細胞數Tab.2 Number of p38 and p-p38 positive cell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rats±s
表2 大鼠海馬CA1 區(qū)p38、p-p38 陽性細胞數Tab.2 Number of p38 and p-p38 positive cell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rats±s
注:*P <0.0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同階段癲癇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38 細胞數(個)p-p38 細胞數(個)對照組21.71±1.9829.29±2.63組別正常癲癇組癲癇發(fā)作30 min癲癇發(fā)作2 h癲癇發(fā)作6 h抑制劑組癲癇發(fā)作30 min癲癇發(fā)作2 h癲癇發(fā)作6 h 29.86±2.12*60.29±2.43*39.43±1.62*26.14±1.95* #39.57±1.27* #32.29±2.50* #55.43±1.81*70.29±1.80*39.86±1.77*40.14±1.77* #49.43±2.30* #34.14±1.95* #
2.4 p53/p-p53 免疫組化檢測正常對照組中,海馬CA1 區(qū)偶有p53/p-p53 陽性細胞。癲癇組大鼠SE 30 min后,陽性細胞數增多,呈棕黃色小顆粒樣,2 h 后陽性細胞繼續(xù)增多,呈密集樣排列(圖2),6 h 后陽性細胞數達峰值,與正常對照組比,癲癇組各時間點p53/p-p53 陽性細胞數增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抑制劑組p53/p-p53陽性細胞數在SE 30 min 開始增多,6 h 達高峰,與同階段癲癇組相比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圖2 免疫組化檢測p38/p-p38/p53/p-p53 在正常組、癲癇組(2 h)及抑制劑組(2 h)大鼠CA3 區(qū)表達情況(×400)Fig.2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p38/p-p38/p53/p-p53 expressionin normal group,in EP group(2 h)and inhibitor group(2 h)in CA3 region of rats(×400)
表3 大鼠海馬CA1 區(qū)p53、p-p53 陽性細胞數Tab.3 Number of p53 and p-p53 positive cell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rats ±s
表3 大鼠海馬CA1 區(qū)p53、p-p53 陽性細胞數Tab.3 Number of p53 and p-p53 positive cells in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rats ±s
注:*P <0.0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同階段癲癇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正常對照組癲癇組癲癇發(fā)作30 min癲癇發(fā)作2 h癲癇發(fā)作6 h抑制劑組癲癇發(fā)作30 min癲癇發(fā)作2 h癲癇發(fā)作6 h p53 細胞數(個)1.86±0.69 24.43±1.72*49.86±2.61*70.86±3.98*16.29±1.70* #35.29±2.22* #50.71±2.36* #p-p53 細胞數(個)0.71±0.76 22.14±2.55*35.43±1.27*43.86±2.27*13.43±2.37* #25.57±0.98* #33.86±1.35* #
氯化鋰-匹羅卡品誘發(fā)癲癇動物模型已成為實驗研究SE 和顳葉癲癇的理想模型[8-9]。而Racine評分的分級標準也是主要的評判大鼠造模過程中癲癇發(fā)作輕重程度的工具[5]。本實驗成功建立匹羅卡品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模型,給予p38 抑制劑,觀察各組大鼠癲癇發(fā)作達到Ⅳ級發(fā)作潛伏期,結果顯示p38 抑制劑可以有效延緩潛伏期。
癲癇發(fā)作后海馬出現多種病理生理變化,包括神經元丟失、膠質細胞增生、苔蘚纖維出芽、突觸傳遞改變、炎性細胞浸潤、血管再生、離子通道的改變等[11]。海馬神經元損傷會進一步促進癲癇的發(fā)生發(fā)展。反復的癲癇發(fā)作誘發(fā)海馬齒狀回區(qū)苔蘚纖維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形成異常興奮性突觸回路,反過來又進一步加重海馬神經元損傷[11]。癲癇后海馬神經元的損傷也可以引起認知功能的損害[12]。實驗顯示癲癇發(fā)作后海馬CA1 區(qū)和CA3 區(qū)均出現不同程度神經元細胞變性壞死,而抑制劑組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病變程度較癲癇組輕,提示p38 抑制劑對癲癇發(fā)作海馬損傷有一定保護作用。
MAPK 是細胞外信號引起細胞核反應的共同轉導通路,也是能夠引起細胞產生相應生物學作用的重要信號傳導通路[13]。p38 信號轉導通路在MAPK 家族中擁有重要地位,它既能在介導炎癥刺激、應激反應中發(fā)揮特別的作用,也能在細胞存活、分化和發(fā)育等過程中發(fā)揮關鍵的作用。研究證實,使用極低劑量的SB203580 干預處理培養(yǎng)的神經細胞30 min,可觀察到p38 通路受到抑制[14]。研究表明p38 抑制劑SB203580 能選擇性抑制p38通路的激活,減少大鼠癲癇發(fā)作并保護海馬神經元,提示p38 通路與大腦抗癲癇機制有相關性[15]。本研究中觀察到注射抑制劑后大鼠海馬區(qū)p38/pp38 免疫反應陽性細胞數相應減少,提示SB203580可以抑制p38 途徑正常激活轉導通路。
p53是一種序列特殊的轉錄因子,在各種形式的細胞應激下,p53 激活可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死亡。在癲癇損傷神經元中p53表達升高[16]。研究發(fā)現癲癇發(fā)作后許多凋亡的神經元錐體細胞聚集在海馬CA1 區(qū),錐體細胞內可見p53 蛋白表達升高[16]。研究發(fā)現,癲癇發(fā)作后miR-128 蛋白的促神經元凋亡機制與激活p53 級聯(lián)信號通路有關,給予p53 抑制劑治療后,miR-128 蛋白的促神經元損傷作用明顯減輕[17]。本實驗中觀察到癲癇發(fā)作時間越長,海馬區(qū)p53/p-p53 陽性細胞數增多越明顯,注射p38 抑制劑后p53/p-p53 表達下調,同階段神經元損傷也減輕,提示抑制p38 信號通路可能通過抑制p53 基因的轉錄活化,從而減輕了癲癇發(fā)作后神經元的細胞凋亡。
綜上所述,p38/p53 信號通路可能在癲癇發(fā)作后海馬神經元細胞的凋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抑制p38/p53 信號通路可以減輕氯化鋰-匹羅卡品致癇大鼠海馬神經元的損傷,對致癇后神經元的損傷具有一定保護作用,推測p38/p53 信號通路可能參與了癲癇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但具體調控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