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凡,王海玲,陳艷紅
(臺山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臺山 529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冠脈發(fā)生急性堵塞,而導致部分心肌出現(xiàn)缺血性壞死的表現(xiàn)。在當前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致死率,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胸部嚴重疼痛、煩躁、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經(jīng)含服硝酸甘油等藥物也無法有效的緩解,須及時就醫(yī)行冠脈介入等措施進行治療,從而挽救患者生命。隨著我國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已成為近年來對心肌梗死患者較為常用的介入治療手段,可有效的對患者心肌血流灌注進行恢復,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積極的作用。但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PCI對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患者術后康復護理依舊極為重要,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具有極大的影響。臨床中對PCI術后患者主要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為主要護理方案,但這種方式主要以對癥護理與基礎護理為主,護理措施較為籠統(tǒng),缺乏對患者病情護理的針對性,導致對患者護理效果相對較差。心臟康復護理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護理模式,主要以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為主要目的,是一種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對患者預后具有積極的影響[1-2]。本次研究針對心理康復護理對患者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1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2~76歲,平均(65.19±3.42)歲;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3~75歲,平均(65.24±3.28)歲。兩組對比,(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實施PCI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②嚴重心理衰竭;③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差。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簽字同意,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颊呓?jīng)PCI治療后,需要對患者術側肢體進行制動12 h,囑咐患者實施絕對臥床休養(yǎng)3 d,待3 d后可逐漸恢復運動鍛煉?;颊呤质紫刃泻唵蔚纳舷轮粍佑柧?、創(chuàng)傷翻身坐起等,隨后逐漸過渡到主動訓練,根據(jù)患者病情變化,逐漸增加對患者活動量,直至患者能正常下床活動。此外,護理人員需給予患者常規(guī)健康指導,并告知患者日常藥物使用,加強對患者飲食干預與日常生活指導。觀察組實施心臟康復護理。
(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對患者及家屬就疾病相關健康知識進行宣教,并及時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護理人員需要為家屬講解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PCI治療對患者的優(yōu)勢及其治療必要性,告知患者術后實施康復護理的目的以及護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對疾病與治療的認知,加強患者對治療的重視,改善患者消極心理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依從性。
(2)康復護理。①患者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沙袋對患者手術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持續(xù)時間為5 h,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囑咐患者術側肢體需制動12 h,并于術后24 h后,開始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颊呤紫冉o予四肢沒動活動,每次5 min,每日4次。最后可逐漸將患者床頭抬高,并付諸患者座靠,同時指導患者實施床上大小便;②患者完成手術2 d內(nèi),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實施四肢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鍛煉,并直到患者從床上坐起,獨立完成洗漱、進食等;③患者術后第3 d,護理人員可協(xié)助患者行床慢走活動,每次5~10 min,每日2~3次;④患者術后第4 d,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患者日常活動量與活動時間,可由床旁行走逐漸過度到病房外走動,并可逐漸增加上下樓梯練習;⑤患者在實施恢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若患者在訓練中出現(xiàn)胸悶、氣短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停止訓練,并待患者恢復后,再酌情進行。此外,在對患者實施恢復訓練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心理變化的關注,若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加強對患者的關心與鼓勵,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3)健康宣教: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實施出院健康宣教,針對患者出院后的合理飲食、藥物使用以及自我康復運動等健康知識進行指導,同時為患者講解急性心梗的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囑咐患者堅持康復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愉悅的心情[3]。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取得與患者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可通過微信等方式對患者實施健康指導。
1.3 觀察指標。①心功能水平對比。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室間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等;②心理狀態(tài)對比。包括焦慮度評分(SAS)與抑郁度評分(SDS);③生活質量對比。采用生活質量調(diào)查表(SF-36)對患者進行評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和t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水平對比。兩組心功能水平對比對比,觀察組心功能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心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LVESD LVEDD LVP LVS LVEFA觀察組 50 44.68±4.27 53.35±4.16 10.15±1.03 8.91±1.27 55.27±4.26對照組 50 52.37±4.52 62.28±4.12 12.24±1.35 10.13±1.32 42.28±4.43 t-8.745 10.785 8.703 4.710 14.945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心理狀態(tài)對比。兩組心理狀態(tài)對比,觀察組心理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心理狀態(tài)對比(±s)
表2 心理狀態(tài)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SAS SDS SAS SDS觀察組 50 51.37±5.63 53.36±5.19 29.58±3.12 31.27±3.06對照組 50 51.86±5.32 53.29±5.04 40.63±3.48 42.52±3.79 t - 0.447 0.068 16.718 16.331 P - 0.656 0.946 0.001 0.001
2.3 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
類別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 t P生理機能 83.57±3.25 76.96±3.62 9.511 0.001生理職能 87.63±4.57 82.67±4.15 5.624 0.001軀體疼痛 86.46±3.52 81.63±4.68 5.774 0.001一般健康狀況 86.82±3.48 80.97±3.28 8.563 0.001精力 82.68±3.29 75.86±3.49 9.954 0.001社會功能 84.63±3.57 77.38±3.28 10.468 0.001情感職能 83.65±4.28 76.62±4.75 7.697 0.001精神健康 85.72±4.52 78.62±4.25 8.011 0.001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具有發(fā)病急、預后差等特點,患者可并發(fā)心功能不全,若未能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可導致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當前臨床中對該病混著主要采用早期介入手術進行治療,而臨床中對患者常用治療措施為PCI介入治療,該治療措施在對患者動脈閉塞效果的開通中具有顯著效果,同時也是當前臨床中對急性心梗的首選治療方案[4-5]。
但研究發(fā)現(xiàn)PCI雖然對患者具有較好療效,但術后對患者心功能恢復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給予患者術后護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心臟康復護理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與相關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心臟康復護理進行干預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顯著降低了患者消極心理情緒,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6]。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護理對患者具有重要的護理效果,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