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帥斌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各種分心行為,并不是一種突發(fā)或偶發(fā)事件,而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夠矯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分心行為.本文將從教師、家長和學生三個方面入手,詳細論述基于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矯正小學生數學課堂分心行為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矯正;小學生;數學課堂分心行為;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矯正小學生數學課堂分心行為的實踐研究》(GS[2019]GHB1441)研究成果.
或沉浸在與同桌竊竊私語的喜悅之中,或回味著某一項精彩紛呈的課間活動,或猜想著某本課外書籍中主人公的言行舉止……這一切都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神游”的一些具體表現形式.“神游”,說到底,就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頻繁出現分心現象.顯然,無論是從發(fā)展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際需求來看,還是從建構高效課堂的美好愿景來看,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神游”,頻繁“分心”,都是極為不利的.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我國心理學家獨創(chuàng)的一門心理干預技術,并且被一些心理醫(yī)生廣泛運用到臨床,專門治療一些學生上課分心的心理問題.從大量的臨床經驗來看,元認知(該技術)在治療學生上課分心的心理問題方面的確能夠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從教師、家長和學生三個角度入手,有效矯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分心行為.
一、教師提前干預
在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矯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分心行為的過程中,作為教師一定要努力做到“未雨綢繆”,即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要有充分的預見性,要以教材教學內容為焦點,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參照,充分預見學生出現分心行為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依據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選擇有效的提前干預方法.
(一)查清原因,明確提前干預方向
為了明確提前干預小學生課堂分心行為的方向,小學數學教師要通過研讀文獻、問卷調查或個別訪談等途徑,詳細了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課堂分心行為的根本原因.唯有找準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現象的根本原因,小學數學教師才能夠“對癥下藥”,才能夠“防患于未然”,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分心現象.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認為學生課堂分心是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學生不容易觀察也不能自控的.該技術認為分心起源于情境,情境引起情緒,情緒引起行為,即S—E—R.小學生的課堂“神游”是大腦中某些情境引起某種情緒,這種情緒引起分心行為.比如,某學生在上數學課前想起語文家庭作業(yè)沒有做完,想起語文老師會批評自己(S),馬上引起焦慮的情緒(E),這時候該學生就轉過身問同桌語文家庭作業(yè)是否完成,出現交頭接耳的行為(R).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找準了學生課堂分心的原因,就能有效地干預學生的課堂分心行為.從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視角來看,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的根本原因是潛意識情緒引起的,表現為他們對各種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不來電”,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有效防止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在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活動形式的選擇方面多花些心思,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通過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形式,小學數學教師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給每一名學生打好預防針,有效避免他們在課堂中出現分心現象.
(二)查找理論,選擇提前干預方法
事實上,學生之所以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各種分心行為,主要是因為外界條件性刺激與負性條件性情緒反應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依據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理論,干預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分心行為,應該從認知調整和肌肉放松訓練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情感組織者輸入和心理暗示學習.例如,在教學“平移與旋轉”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游樂場中各種游樂設施的教學情景,諸如旋轉木馬、升降小青蛙、空中飛椅等.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極有可能出現“神游”現象,如回味在游樂場玩耍的快樂情景.對此,筆者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進行了提前干預,課前就讓學生做放松訓練,給學生大腦輸入上課要專心聽講的程序,正確認識數學老師講有趣的情境是為了讓自己理解知識,通過趣化教學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中.
因此,從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理論的角度來看,為了有效避免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出現各種分心行為,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切斷”外界條件性刺激與負性條件性情緒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
二、家長配合干預
在教育之路上,教師并不是“孤軍作戰(zhàn)”,而是在于家長“協(xié)同作戰(zhàn)”.因此,在矯正學生的課堂分心行為方面,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唯有教師與家長“并肩作戰(zhàn)”,才能夠逐漸“根除”學生的各種分心行為.
(一)積極配合教師提前干預
中醫(yī)“治未病”的思想,在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理論矯正小學生數學課堂中的分心行為方面同樣適用.筆者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活動將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教給家長,家長經常積極主動地采取該技術,配合教師提前干預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各種分心行為.
前面提到,小學生之所以會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各種分心行為,其根本原因是外界條件性刺激與負性條件性情緒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作為家長,為了有效避免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應該在家中經常性地向學生輸入一些正面的、正確的、積極的情緒反應.例如,在做一些解決問題類題目時,因為這些題目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所以這些聯(lián)想豐富的學生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更有甚者會對此加以評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等.
對于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y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分心現象,家長采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積極地、正面地、正確地引導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我干預
從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理論來看,根除分心行為關鍵還在于學生自己.唯有當學生對分心行為產生了“抗體”,他們才能夠產生一種自我干預的內生力量,才能夠在出現各種分心“苗頭”時自主“關閉”分心念頭.當然,學生的這種自我干預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學生家長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干預能力.
比如,當學生在家中做游戲、看電視、看書、做作業(yè)時,總是會出現一些分心行為.對此,學生家長絕對不能輕視,更不能無視.相反,家長應該要高度重視學生在做游戲、看電視、看書和做作業(y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分心行為,及時摁下“暫停鍵”.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干預能力.如此一來,學生在小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的概率就會明顯下降.
三、學生自我干預
無論是教師提前干預,還是家長配合干預,都屬于“外在力量”的干預.盡管這種源自“外在力量”的干預也比較有效,但是從長遠來看,“外在力量”干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產生“內生力量”.唯有讓學生產生了“內生力量”,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各種“神游”現象才會銷聲匿跡.竊以為,學生自我干預主要包括事前自我干預和事后自我干預.
(一)事前自我干預
事前自我干預,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當學生出現分心行為之前,學生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杜絕各種分心行為的出現.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事前自我干預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與實施及時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時,要尤為注重學生事前自我干預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每一項教學活動之前均設計一個“明確目標”或“要求呈現”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例題時,教師可以呈現這樣一條要求:在自主探究例題時,注意力集中、探究認真的學生將會得到一顆“上課專注星”.當然,為了確保課堂教學評價的連續(xù)性與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等信息化軟件,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教師就可以通過“班級優(yōu)化大師”將“上課專注星”及時獎勵給學生.當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各種“星”累計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后,教師可以獎勵給他們一些小禮品等.
由此可見,歸因于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與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事前自我干預能力,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的分心行為就會不復存在,而代之以專心致志的探究.
(二)事后自我干預
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當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時,教師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河東獅吼”,而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事后干預.不僅如此,對于學生各種分心行為的事后干預,重點還是要以學生的自我干預為主.通過讓學生經常性地進行事后自我干預,他們不僅能夠更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的主要原因,還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這種分心行為對學習效果產生的嚴重影響.如此一來,學生基于元認知自我干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各種分心行為的主動性就會更強,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比如,面對一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的學生,教師要在課后專門為他們布置一些特殊的“家庭作業(yè)”,即讓他們寫一篇課堂反思.當然,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教師不應該對學生的課堂反思提出字數限制.只要學生能夠言簡意賅地說清楚自己在課堂中出現分心行為的前因后果即可.對于學生的這項“特殊作業(yè)”,小學數學教師也一定要認真批閱.通過批閱小學生的這項“特殊作業(yè)”,教師既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分心行為的種種弊端,還要讓學生掌握預防課堂發(fā)生分心行為的有效舉措等.由此,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也會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事后自我干預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出現各種分心行為,并不是一種突發(fā)或偶發(fā)事件,而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夠矯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分心行為,能夠讓小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課,專心致志地練習.因此,元認知能夠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各種“神游”現象成為過去式.
【參考文獻】
[1]方穎,王繼鋒.元認知心理技術在小學生注意力訓練中的實施策略[J].江蘇教育,2017(11):16-17,20.
[2]石婧.例談高中生學習數學分心的診斷與元認知技術干預[J].遼寧教育,2017(0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