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召
摘 要: 文章通過對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至六年級近50多首古詩詞的賞析,挖掘古詩詞對小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慎獨之心、思鄉(xiāng)之心、童趣之心、自然之心、堅韌之心、情誼之心及從善之心等七心,并就古詩詞對學生寫作技能及表達技巧提升做了一定的展望,以為后期研究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 古詩詞;慎獨之心;思鄉(xiāng)之心;童趣之心;自然之心;堅韌之心;情誼之心;從善之心
一、 引言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古代文人墨客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千古傳唱的美文,提起唐詩宋詞,小學生更是爛熟于心。隨著中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近年來,人們發(fā)現(xiàn):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越來越多。那這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又有哪些作用呢?文章基于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深度解析課本中的古詩詞,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分別為:慎獨之心、思鄉(xiāng)之心、童趣之心、自然之心、堅韌之心、情誼之心、從善之心等,可作為后期古詩詞對小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教學實踐基礎。
二、 慎獨之心
從字面解釋其意思,“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jiān)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有“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的專注,要培養(yǎng)學生一顆不為外物所動之心,就像李白一樣,獨坐敬亭山,也能對所關注的事物用心去感受;即使一個人,也能很滿足,享受“孤云獨去閑”的寧靜。能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靜思己辯,養(yǎng)成淡雅的心境,正如張志和筆下的漁者:“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保持一顆慎獨之心,就能感受到身邊事物的美好,并能盡情享受其帶來的歡愉。要時刻記得“靜養(yǎng)”,方能培養(yǎng)其高雅的情操,體驗世間的美好,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聲音,正如王維所寫:“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p>
三、 思鄉(xiāng)之心
鄉(xiāng)愁是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由于交通閉塞、信息不暢通、通信技術(shù)落后、戰(zhàn)爭頻發(fā),但凡離鄉(xiāng),也都定會想著衣錦還鄉(xiāng),但科舉考試中總是充滿了顛簸;回鄉(xiāng)之時,怕會恍如隔世,鬢發(fā)已白,正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也是情理之中。無數(shù)個夜晚只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逢年過節(jié),更添幾分愁緒?!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中明確指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誰能不期“明月何時照我還”。加之烽火連連,在“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之際,不論是在外的游子,還是駐守邊關的將士,思鄉(xiāng)的愁緒都已滿覆心頭。和平年代的人們,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難以體會如此的心境,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孕育著母慈子孝,家和萬事興,即使生活忙碌,學業(yè)繁重,也要在不受通信、交通的限制下懂得:故鄉(xiāng)沃土,樹大根深,但凡外出,記得?;丶铱纯础M瑫r,也要感謝邊關站崗值班的哨兵,他們?yōu)榱饲Ъ胰f戶的團聚,獻出自己的青春,以護國家安全。
四、 童趣之心
古人言:“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小考大考,中考高考,好像都漸漸成為壓在學生心間的石頭,更與何人說?家長好像也成為作業(yè)的俘虜??纯垂湃说纳?,人們就會懂得:對于孩子的教育,不可為學而學,定要在學習之余,懂得為學之道,勞逸結(jié)合,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熱愛生活,親近大自然,才是最真的教育。春天來了,草長鶯飛,楊柳婆娑,能夠快樂地“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急走追黃蝶”是別有一番情趣的;夏天到了,能夠想唱就唱,想玩就玩,充分釋放天性,捕蟬、挑促織、臥剝蓮蓬,也甚是歡愉;還可“稚子垂綸、種瓜種豆”。教育的成功在于:學生能夠一直對世界保持一份好奇心,而不是順勢而為。當前,社會的焦慮和急躁成為普遍現(xiàn)象,請留給孩子童真,讓孩子在真善美中得到最好的成長。
五、 自然之心
〖JP2〗小學階段是一個孩子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而好的學習習慣是離不開好的生活作息的。要讓孩子做一個會生活的有心人,對時節(jié)敏感,對時間敏感,從了解春的“花落知多少”“萬條垂下綠絲絳”,到關注初夏的美好,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美、研讀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思維,細流、柔光、小荷、蜻蜓,畫里有畫,培養(yǎng)其熱愛大自然的心態(tài)。如此,孩子才可以更好地欣賞“橙黃橘綠”“霜紅楓林”,即使荷葉敗落,菊花凋落。類似的還有《鄉(xiāng)村四月》《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詩歌。
另外,愛國情懷也能在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中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正如廬山瀑布一樣,學生還可以去欣賞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不僅能開闊眼界,啟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能讓學生真正體味“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闊,“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寧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愜意,“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諧,“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美景等。
六、 堅韌之心
很多還沒有上小學的孩子就會吟誦“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這首詩是人教版語文課本二年級的學習內(nèi)容。分析可知: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開始習慣于學校生活,漸漸脫離了家庭的束縛。而養(yǎng)成其獨立的人格,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則很有必要。學生要有草的堅韌,要能經(jīng)得住風吹雨打,霜寒秋凍,而不能像溫室花朵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還需要學生堅韌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意志力,正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石灰精神,還得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竹子的堅持等。
還要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陸游寫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小要培養(yǎng)學生懂得欣賞眼前的景象,同時對未來抱一份期待,只要人們勇敢地面對困難,希望就在不遠處。蘇軾還鼓勵大家要敢與天公試比高,懷抱不服輸?shù)木?,雖然古人言,“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并非說我們可以從50歲變成20歲,而是任何時候,只要愿意努力,就不晚。就和學生考試一樣,一次失利,不能說一輩子就定了輸贏,也是一種成長,俗語言“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要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追求進步的心態(tài),享受在這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就像《長征》中描述的一樣,眾所周知,長征是歷史上波瀾壯闊的一筆,過草地、爬雪山、飛奪瀘定橋、渡過金沙江等驚天動地的系列事件無不浸透著血與淚。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不可忘記血淚史,更不能缺乏憂患意識,為了不讓歷史重演,唯有少年強則國強,從小樹立愛國護國的紅心,并能知行合一,付諸實踐,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小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承擔、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