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李鋒熙 穆艷艷
統(tǒng)計后代各表現(xiàn)型數(shù)量比例是遺傳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每一組有效比例背后都反映了特定的原因。在高中生物學試題中,常常會要求根據(jù)后代各表現(xiàn)型數(shù)量比例來推測其產(chǎn)生的原因,而此時的比例往往又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這些情況下,由原因推比例可能比較容易,但如何通過比例分析原因呢?筆者經(jīng)過分析,總結出了解決這類“異常比例”問題的方法——隱性突破法。
(1)原理
任何一個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數(shù)量比例(出現(xiàn)的概率)P 均可表示為P(雌配子)×P(雄配子)。
(2)應用
如果已知某基因型的個體所占的數(shù)量比例,根據(jù)P(個體)=P(雌配子)×P(雄配子)則可推測出其親本產(chǎn)生的配子情況,從而分析出此數(shù)量比例產(chǎn)生的原因。但顯性個體通常存在純合、雜合混合的情況導致難以區(qū)分,本方法往往以隱性純合子的數(shù)量比例為突破口,因此稱為“隱性突破法”。
(1)判斷配子致死情況
配子致死是導致“異常比例”的常見原因之一。遺傳學中的經(jīng)典數(shù)量比例是建立在各種類型配子存活率相同,且受精過程中隨機結合的前提下,但很多時候會出現(xiàn)某種基因型導致配子致死或存活率下降,使得配子比例異常,進而導致最終子代表現(xiàn)型數(shù)量比例異常。根據(jù)隱性突破法可以推算出各類型雌雄配子的比例,再用正常情況下的比例與之相比較,從而判斷出配子的致死情況。
【例1】(2020 年,山東卷,第23 題節(jié)選)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利用玉米純合雌雄同株品系M 培育出雌株突變品系,該突變品系的產(chǎn)生原因是2 號染色體上的基因Ts 突變?yōu)閠s,Ts 對ts 為完全顯性。將抗玉米螟的基因A 轉入該雌株品系中獲得甲、乙兩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 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現(xiàn)正常,乙植株矮小。為研究A 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實驗:
(3)選取實驗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xiàn)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約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轉入的A 基因____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2 號染色體上,理由是____________。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預期值,說明A 基因除導致植株矮小外,還對F1的繁殖造成影響,結合實驗二的結果推斷這一影響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
【答案】(3)不位于 抗螟性狀與性別性狀間是自由組合的,因此A 基因不位于Ts、ts 基因所在的2 號染色體上 含A 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解析】為了表述方便,筆者把相應染色體上存在A 基因表示為A,不存在A 基因表示為a。
根據(jù)實驗二中F1自交的結果可推測出乙中轉入的A 基因不位于2 號染色體上,即A 基因與Ts、ts 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根據(jù)題目給定的信息可知,F(xiàn)1中的抗螟矮株基因型為AaTsts,在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的情況下,F(xiàn)2應出現(xiàn)9∶3∶3∶1 的比例。但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明顯低于預期值,這里的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約為3∶1∶3∶1,屬于異常比例。本題可用隱性突破法。
F2中的隱性個體為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aatsts),P(aatsts)=P(雌配子ats)×P(雄配子ats)=1/8,該比例可拆分為1/2×1/4。AaTsts 正常情況下可產(chǎn)生4 種配子,配子ats 占其中的1/4,而親本中一方產(chǎn)生的配子中配子ats 占了1/2,即可推測其只產(chǎn)生了兩種比例相同的配子,結合題干給定的信息,A 可使該親本產(chǎn)生的配子致死(或不育)。由于本實驗是將A 基因轉入雌株進行的雜交實驗,不可能導致雌配子致死(或不育),故說明A 基因可以導致花粉致死(或不育)。即F1抗螟矮株AaTsts 個體產(chǎn)生的卵細胞有ATs、Ats、aTs 和ats 四種,比例相等;而產(chǎn)生的花粉(即雄配子)只有aTs 和ats 兩種,比例相等,由此便可解釋清楚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明顯低于預期值的原因。
【變式1】現(xiàn)代栽培稻(2n=24)相對普通野生稻丟失了大量優(yōu)良基因,如抗病、抗蟲及抗逆基因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某野生水稻(甲)8 號染色體上具有耐冷基因A,4 號染色體上有抗稻飛虱基因B,而栽培稻(乙)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均為隱性基因。將甲、乙進行雜交,F(xiàn)1自交,用某種方法檢測F2群體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發(fā)現(xiàn)不同基因型對應的個體數(shù)如下表:
重復上述實驗發(fā)現(xiàn),F(xiàn)2中基因型為AA、Aa、aa 的個體數(shù)量比總是接近1∶5∶4。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F1產(chǎn)生的雌配子均正常成活,推測可能是帶有_____________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請設計雜交實驗檢驗上述推測,并寫出支持上述推測的子代性狀及比例。
【答案】A 雜交方案:以F1為父本,品種乙為母本進行雜交,統(tǒng)計子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子代性狀及比例:耐冷個體數(shù)∶不耐冷個體數(shù)=1∶4
【解析】本題中甲、乙雜交,F(xiàn)1基因型為Aa,F(xiàn)1自交,F(xiàn)2正常比例應該為AA∶Aa∶aa=1∶2∶1,而實際比例為1∶5∶4,說明表現(xiàn)型為顯性性狀的個體數(shù)量少了,很容易推測出是帶有A 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但是具體到接下來的雜交實驗設計,需要具體計算出A 花粉的成活率才能寫出子代性狀的比例。因此本題需要利用隱性突破法。因F1為Aa,故正常情況下雌雄配子均應為A、a 配子各占1/2,F(xiàn)1中P(aa)=P(雌配子a)×P(雄配子a)=4/10,可拆分為1/2×4/5,可知雄配子中A∶a=1∶4。故雜交實驗中,子代耐冷個體數(shù)∶不耐冷個體數(shù)=1∶4。
(2)判斷基因的連鎖互換情況
當兩對等位基因連鎖(即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時,常常因發(fā)生交叉互換而導致產(chǎn)生四種配子,使得雜交子代出現(xiàn)四種“比例異?!钡谋憩F(xiàn)型。通過隱性突破法,可以迅速推算出連鎖基因及兩對基因的互換率,從而為接下來的驗證過程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例2】果蠅的灰體(B)與黑檀體(b)、長翅(V)與殘翅(v)這兩對相對性狀各由一對位于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讓純合灰體長翅和黑檀體殘翅果蠅雜交得到F1,再讓F1雌雄果蠅相互交配得到F2,F(xiàn)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灰體長翅∶黑檀體殘翅∶灰體殘翅∶黑檀體長翅=71∶21∶4∶4。F1雌雄果蠅分別與黑檀體殘翅果蠅雜交,子代分別有四種和兩種表現(xiàn)型。若不考慮致死和突變,回答下列問題:
(1)從減數(shù)分裂角度分析F2果蠅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形成的原因為_______________。
(2)F2灰體長翅果蠅中,雙雜合個體所占比例為_______。
【答案】(1)F1雌果蠅的部分生殖細胞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導致F1雌果蠅產(chǎn)生了四種類型的雌配子 (2)42/71
【解析】F2果蠅的表現(xiàn)型比例明顯不是大家熟悉的情況,屬于“異常比例”,可利用隱性突破法解答。由題意得,F(xiàn)2中黑檀體殘翅(bbvv)為隱性性狀。F1雌雄果蠅分別與黑檀體殘翅果蠅雜交,子代分別有四種和兩種表現(xiàn)型,說明F1雌性個體產(chǎn)生四種配子,而雄性個體產(chǎn)生兩種配子,說明這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而雌果蠅產(chǎn)生配子時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發(fā)生了交叉互換。雄果蠅產(chǎn)生兩種配子,因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兩種配子比例相等,后代出現(xiàn)隱性純合子,兩對基因必定為B 與V 連鎖,b 與v 連鎖,雄配子bv 占1/2。P(bbvv)=P(雌配子bv)×P(雄配子bv)=21/100,該比例可拆分為1/2×21/50。F1雌果蠅產(chǎn)生的配子中bv 占21/50,由此推出BV 占21/50,而bV=Bv=4/50。至此,可很容易得出F2灰體長翅果蠅中,雙雜合個體所占比例為42/71。
【變式2】水稻的高稈對矮稈為完全顯性,由一對等位基因A、a 控制;抗病對易感病為完全顯性,由另一對等位基因B、b 控制?,F(xiàn)將純合高稈抗病和純合矮稈易感病的兩種親本雜交,所得F1自交,多次重復實驗,統(tǒng)計F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都近似有如下結果:高稈抗病∶高稈易感病∶矮稈抗病∶矮稈易感病=66∶9∶9∶16。根據(jù)實驗結果回答問題:
(1)F2中出現(xiàn)了親本所沒有的新的性狀組合,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F1部分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的______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
(2)有人針對上述實驗結果提出了假說:
①控制上述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②F1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為驗證上述假說,請設計一個實驗并寫出預期實驗結果:
實驗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姐妹染色單體(2)4∶1∶1∶4實驗設計:讓F1與矮稈易感病個體雜交,統(tǒng)計子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 預期結果:子代中高稈抗病∶高稈易感病∶矮稈抗病∶矮稈易感病=4∶1∶1∶4
【解析】連鎖的兩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雜交,產(chǎn)生66∶9∶9∶16 的比例,一定是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F2中的隱性個體為矮稈易感病個體(aabb),P(aabb)=P(雌配子ab)×P(雄配子ab)=16/100。因假設中提到F1產(chǎn)生配子時,雌雄配子比例相同,故ab 配子概率為4/10,由此可推知AB 概率為4/10,P(配子Ab)=P(配子aB)=1/10。
(3)判斷群體中各基因型比例
在自然種群中,顯性個體中會有不同比例的純合子和雜合子,從而導致顯性群體進行測交時,后代出現(xiàn)不同的比例。利用隱性突破法,可以推算出親代參與雜交的顯性個體中純合子和雜合子的比例,進而解決相關問題。
【例3】牛的毛色(棕色和黑色)是由一對位于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不考慮突變等變異,從一個自然種群中選擇大量的棕色牛和黑色牛進行交配,子代黑色∶棕色=10∶9。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棕色和黑色性狀中棕色是顯性性狀
B.親本顯性性狀個體中純合子∶雜合子=1∶9
C.子代群體中黑色基因的頻率更大
D.子代自由交配,所得后代中棕色牛所占比例為196/361
【答案】D
【解析】為方便表述,假設控制牛的毛色的基因分別為A、a。自然群體中大量的棕色牛和黑色牛中,顯性性狀中既有純合子(AA),又有雜合子(Aa),后代一定是顯性性狀個體數(shù)量更多,因此黑色為顯性性狀,A 錯誤;既然棕色為隱性性狀,根據(jù)隱性突破法,P(aa)=P(雌配子a)×P(雄配子a)=9/19,該比例只能拆分為1×9/19,即黑色牛群體產(chǎn)生的a 配子占到了9/19。假設黑色牛中Aa 占m,m/2=9/19,則Aa 占黑色牛的18/19,AA 占1/19。純合子∶雜合子=1∶18,B 錯誤;子代黑色牛均為雜合子,即Aa 占10/19,aa 占9/19,則A 基因頻率為5/19,而a 基因頻率為14/19,明顯棕色基因的頻率更大,C 錯誤;子代中a 基因頻率為14/19,若自由交配,則P(F2aa)=P(雌配子a)×P(雄配子a)=14/19×14/19=196/361,D 正確。
【變式3】玉米植株的寬葉與窄葉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對相對性狀,將寬葉與窄葉兩種純合親本間行種植,寬葉親本玉米植株的子代只有寬葉,窄葉親本玉米植株的子代既有寬葉又有窄葉。現(xiàn)選取F1中部分寬葉植株與窄葉植株雜交,F(xiàn)2中寬葉∶窄葉=7∶5(假設整個過程中每株玉米受粉機會均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玉米植株的寬葉對窄葉為顯性
B.F1玉米植株中窄葉基因的頻率為1/2
C.F1玉米植株中寬葉所占的比例為1/6
D.若將F1中選取的那部分寬葉玉米進行種植,則后代玉米植株寬葉∶窄葉=119∶25
【答案】ABD
【解析】為表述方便,本題假設控制玉米寬葉和窄葉的一對等位基因分別為A、a,本題可確定寬葉對窄葉為顯性,因題目信息未顯示出現(xiàn)突變或選擇,因此窄葉基因與寬葉基因頻率均為1/2,由此可推出F1玉米植株中寬葉所占比例為3/4,窄葉占1/4。在F1中選取部分寬葉植株時,這部分玉米植株純合與雜合個體的比例未知,但這部分個體與窄葉植株雜交的后代中,寬葉∶窄葉=7∶5。則窄葉P(aa)=P(雌配子a)×P(雄配子a)=5/12。親代中窄葉產(chǎn)生a 配子概率為1,故這個比例可拆分為5/12×1。設寬葉群體中Aa 比例為m,則m/2=5/12,可得Aa 比例m為10/12,即5/6,進一步推知這部分寬葉植株純合子占1/6,雜合子占5/6。
由此可見,隱性突破法在解答遺傳類題目的“異常比例”中有較顯著的效果,步驟可概括為確定隱性個體的數(shù)量比例→根據(jù)題目信息拆分比例,確定配子比例→確定異常比例產(chǎn)生的原因。遺傳類題目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要求較高,在遺傳學模塊的學習和復習過程中,務必注意對相關題型解題方法的歸納概括,做到“會一題,知一片”,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復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