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洲 伏宇
摘要:大學生是一個國家新生血液的代表,青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否強烈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他們會在大學四年后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本文以江蘇大學的部分學生為對象,調查了他們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程度,分析了這對他們生活學習的影響,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和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教育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社會責任感是個體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所負責任的認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于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fā)展相對應的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而大學生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高文化群體,他們是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顯得重要,畢竟能力越高,誤入歧途所造成的影響就越可怕,在香港暴亂中頻繁上鏡的年輕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和國家的自強復興離不開年輕人的力量。1919年5月4日,由青年學生組織的五四愛國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fā)展;而在2020年抗擊疫情的戰(zhàn)場上,也活躍著這樣的一群青年人,他們積極響應團組織號召,踴躍投身在抗擊疫情的各個戰(zhàn)線、各個角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無懼危險、逆向疾行,他們迎風斗雪、堅守崗位,他們知難而上、勇于擔當,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春樂章。他們就是中國青年志愿者。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現狀及原因分析
為了調查本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筆者一共發(fā)放了160份問卷,大二的學生居多,占比75%。從收到的問卷答案來看,總體還是呈現了較為樂觀的一面。在對社會責任感定義的了解方面,認為自己了解較為清晰或一般的93.75%,不了解的僅占6.25%;在社會責任感的定義上,有七成以上的同學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對他人、社會負責;在一學期內參加志愿活動超過1次的超過90%;很關心或比較關心國家大事占62.5%;的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但也有一些不太樂觀的數據:有一半以上的認為現代大學生存在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在筆者后續(xù)的調查中,總結出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社會原因。社會的多元化及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使大學生的心中滋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金錢至上的想法,這些觀念及因它們而產生的消極現象的存在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第二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因為還未像成年人一般完全融入社會,處世未深,對各種想象的認知總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總是有著自己的看法,在他們的眼中,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一開始所抱有的目的不是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而是為了自己能獲得一份穩(wěn)定輕松且收入豐厚的工作,為了充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這兩方面原因的結合便導致了現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除了發(fā)放問卷外,筆者還對一些同學進行了采訪,從問卷和采訪中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社會責任感偏弱的同學,相對而言掛科率比較高,生活和學習習慣也比較懶散,沉迷電子設備的可能性更高。這也說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有必要性的。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方法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以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僅如此,習近平還給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六點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熱愛偉大祖國;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負時代責任;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練就過硬本領;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么樣,除了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所接受教育的質量以及所處社會的影響。習近平給的要求,就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高校在為學生制定培養(yǎng)計劃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重要的是,社會也要努力為年輕人營造這樣一個氛圍,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理想信念、正確認識改革成就、正確認識社會現實、正確認識社會責任,增強履行社會責任感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將習近平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F代大學生處于社會轉型和自身成長的關鍵時期,正是確立和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關鍵時期。讓大學生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即從意識上明白自己在社會中做什么以及應當怎樣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2)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培養(yǎng)。在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不能僅依靠理論灌輸,還必須結合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來激活大學生履行社會責任感的動力,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才能進一步培育和強化。這就需要高校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作用,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使自身社會責任感不斷得到強化和升華。(3)樹立典型,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立足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心理特點,多樹可親,可學,可信的先進典型,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引導大學生從被動履行到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易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機制.光明日報,2014-10-22.
[2]習近平總書記"六點要求"指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9-4-30.
[3]蔣麗娜 何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調查與培養(yǎng)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李宏洲,男,生于2000年9月,漢族,廣東陸豐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機械專業(yè)。
伏宇,男,生于2000年7月,漢族,江蘇揚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機械專業(yè)。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第19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9C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