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娉
近年來,我國教育飛速發(fā)展,教育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當前,教育發(fā)展主要聚焦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但是,有些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夠重視。另外,由于思維定式的影響,許多教師難以真正走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因而,這樣的教學既浪費精力,又未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還與現(xiàn)如今的教育教學要求相違背,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無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
新課程實施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和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發(fā)生了變化,二是教學形式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學生討論和課外實踐,三是課程的考核也不再是單一的試卷考試,而是重視學生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
教材的變革和新課程的實施,為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可是,有些學校和老師在思想和教學觀念上還沒有跟上教材的變革和發(fā)展,在實踐中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束縛。
首先,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以至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只關注教學進度,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狀況。再加上有些教師沒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明確定位,采取的教學方式太過老舊,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拒絕與老師合作。
其次,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夠關注,他們將學習重點放在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上,不愿花時間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更談不上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興趣。
最后,從課堂模式來看。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局限性,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缺乏新穎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未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情緒、情感進行了解,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二、新形勢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1.拓展教學資源,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新形勢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首先,要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找到知識之間的連接,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拓展課程內容時,不僅要拓展課程的寬度,還要拓展課程的深度。課程寬度就是教師要結合教材為學生設置學習內容。課程深度就是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深入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師可利用生活實際拓展教學內容。聯(lián)系生活進行教學,能夠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增加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體驗。不僅如此,與學生生活相契合的教學內容,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和生活的關系,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巧用時事熱點教學新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巧妙地將當前國內外發(fā)生的時事熱點引入新課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師在教學“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時,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拼搏的視頻,從而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直觀情景中感受運動員的愛國情懷。同時,讓學生明白國家榮譽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這可謂“一箭雙雕”,在教學開始就能達到旗開得勝的效果。
3.巧用時事熱點突破教學重難點,推進教學進度。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一些抽象內容,教師僅憑理論化講解,會使學生難以消化,甚至在課堂上不知所云、一頭霧水。不僅如此,單一的教學形式,會使教學內容枯燥無趣,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因此,教師結合時事熱點,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輔助教師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讓學生懂法、守法,并維護自己的權利,以免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將抽象的內容行為化,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道德與法治的意義,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另外,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課程,教師可開設實踐課程,將時事熱點融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明確自己的責任,懂得何為合法、何為違法。例如,教師在教學“感受生命的意義”時,可以將有關疫情防控期間一線工作人員工作的視頻引入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讓生命的概念具體化,讓生命的含義簡單化,進而促進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感恩生命。
4.憑借時事熱點鞏固新知,實現(xiàn)知識遷移。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首先,教師可以提供平臺讓學生理解新知識,將學習到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初中學生的思想與小學生相比更加成熟,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所以,枯燥單一的理論知識,無疑讓學生覺得課堂無趣。因此,教師應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教學中引入時事熱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時事熱點促進知識的遷移。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引入一些案例供學生分析,從而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一些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活出生命的精彩”時,可以將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居家隔離的學生認真學習的新聞引入課堂,由此引領學生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從而活出生命的精彩。這樣就實現(xiàn)了具體化教學,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5.依托時事熱點,注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新形勢下,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把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作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為學生以后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教師在教學時不要對學困生冷嘲熱諷,這樣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存在偏見。將時事熱點融入初中學生的學習中和評價學生的機制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首先,教師可以引入時事熱點,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次,為了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于時事熱點的看法,讓學生學會以更準確的方式去評價事物。最后,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從多個方面去評價學生,而不僅僅是以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應關注學生是否得到真正有效的成長。
因此,在新形勢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將時事熱點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將培養(yǎng)學生道德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作為教學重點。為了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進而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以后形成正確的“三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