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朝暉
(中信惠州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006)
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引起異常子宮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臨床癥狀是出血過多、出血過少、經期時間延長、經期不規(guī)律等,也包括卵巢不排卵、稀發(fā)排卵、黃體功能不全引起的子宮內膜增生過長、脫落不全等非器質性病變[1]。器質性病變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息肉等,約40%的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合并子宮內膜息肉,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及藥物,目前診斷和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最主要的方法是宮腔鏡息肉切除,但是術后并發(fā)癥較多[2]。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聯合炔諾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引起異常子宮出血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引起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臨床、實驗室檢查及刮診確診為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引起異常子宮出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符合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指征,近半年內未使用激素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宮頸等其他生殖道出血,研究藥物過敏史,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異常。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48.36±3.05)歲,病程 (7.51±2.62)個月,息肉直徑 (7.01±1.58)mm,單發(fā)36例,多發(fā)4例;對照組年齡(49.05±3.52)歲,病程(7.49±2.59)個月,息肉直徑 (6.89±1.54)mm,單發(fā)34例,多發(fā)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采取靜脈復合麻醉,準備適量膨宮液,宮腔鏡檢查采取膀胱截石位,鋪巾、消毒,陰道窺陰器將宮頸充分暴露,將事先準備的膨宮液注入到宮腔內進行膨宮,宮腔壓力控制在80~100 mm Hg,緩慢將宮腔鏡置入,宮腔充盈后全面探查宮腔的形態(tài)變化及病變程度,了解息肉的數量、息肉的大小、病灶的位置,設定切割設備參數:功率50~80 W,電凝功率50~80 W,環(huán)形電極切除息肉基底,摘除息肉并送病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炔諾酮片(生產廠家: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769;規(guī)格:0.625 mg×100 s)治療,服用劑量5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月經量減少至50 mL以下,經期恢復正常,子宮息肉未復發(fā);有效:治療后月經量減少,接近50 mL,子宮息肉復發(fā)不頻繁;無效:治療后月經量仍舊很大,子宮息肉復發(fā)率較高??傆行剩斤@效率+有效率。②臨床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12個月通過超聲檢查測量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通過月經失血圖(PBAC)評分評估患者的月經失血量,指導患者采用相同品牌和規(guī)格的衛(wèi)生巾進行月經量和評分的計算,PBAC評分>100分提示月經量>80 mL,判定為月經量過大。③并發(fā)癥: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感染、經期延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s)行t檢驗,計數資料 [n(%)]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子宮內膜厚度及PBAC評分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PBAC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及PBAC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及PBAC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分組 n 子宮內膜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1.24±2.62 4.69±1.60*216.27±35.00 30.00±2.98*對照組 40 11.18±2.59 7.61±1.58*220.61±34.89 45.37±3.01*t 0.165 3.249 0.524 3.410 PBAC評分(分)0.835 0.021 0.476 0.001 P
2.3 并發(fā)癥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n(%)]
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是臨床上婦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早期以藥物治療為主,在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情況下往往采取手術治療,既往臨床上主要采取傳統(tǒng)子宮切除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出血癥狀[3],但是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對患者生理結構造成破壞,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加上手術費用較高,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異常子宮出血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微創(chuàng)手術對機體損害小,術后恢復時間短,手術風險小,臨床效果確切,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無需子宮切口,直接在宮腔鏡下取出病灶,避免宮腔創(chuàng)傷。有研究[4]表明宮腔鏡下可以對子宮的形態(tài)、大小、病灶部位及需要切割的范圍進行精確定位,提高手術成功率。臨床研究[5]顯示,僅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異常子宮出血,患者術后仍存在一定的并發(fā)癥,并且對于月經的改善效果欠佳,需要術后采取合適的藥物輔助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PBAC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這表明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聯合炔諾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異常子宮出血可顯著提高療效,改善異常出血情況,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炔諾酮為19-去甲基睪酮衍生物,具有高效的孕激素效應,可抗血管生成,作用于增殖期子宮內膜,在短時間可完成分泌期的轉化,內膜變薄,避免雌激素撤藥性出血,對孕激素的突破性出血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還能夠維持機體內雌激素的穩(wěn)定,拮抗孕激素和子宮內膜的雌激素,避免增生性出血壞死,修復子宮創(chuàng)面,降低出血量,促進月經紊亂癥狀的改善[6],因此,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具有更高的療效。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聯合炔諾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內膜息肉導致異常子宮出血具有顯著的療效,可改善異常出血,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