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姍娜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介入科,河南 洛陽 471003)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屬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當出現(xiàn)肝臟腫大、腹水、黃疸等表現(xiàn)時,腫瘤往往發(fā)展到了中晚期。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中晚期PLC患者常用的介入治療方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延長患者壽命[1],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早期復發(fā)情況?;诖?,本研究旨在分析中晚期PLC介入術后患者早期復發(fā)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后續(xù)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多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實施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并完成1年隨訪的100例中晚期PLC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齡40~78歲,平均 (60.71±2.12)歲;病程6~13個月,平均 (9.33±2.85)個月;腫瘤直徑4~13 cm,平均(7.75±0.92)cm。
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規(guī)范化診治專家共識》[2]中PLC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確診;病歷資料完整;成功實施TACE治療。排除標準:心臟、腎臟、腦部等器官明顯病變者;免疫功能異常者;患傳染性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1.3.1 早期復發(fā)情況入選患者均嚴格按照介入術操作規(guī)范實施TACE治療,術后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每3個月檢測血清甲胎蛋白異質體(Alpha-fetoprotein-L3,AFP-L3)、α-L巖藻糖苷酶(α-L fucosidase,AFU)水平,并利用增強磁共振成像明確腫瘤復發(fā)情況。
1.3.2 基線資料統(tǒng)計收集入選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患者Child-Pugh分級(A級、B級)、腫瘤包膜情況(有、無)、腫瘤直徑、腫瘤數(shù)目、病灶分化程度 (高分化、低分化、中分化)以及術前AFP-L3、AFU水平。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例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18例,復發(fā)率為18.00%。
單因素分析顯示,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不受Child-Pugh分級、腫瘤直徑的影響(P>0.05),但可能受腫瘤數(shù)目、AFP-L3水平、AFU水平、病灶分化程度、腫瘤包膜情況的影響 (P<0.05)。見表1。
表1 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單因素分析[n(%),±s]
表1 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單因素分析[n(%),±s]
影響因素 早期復發(fā)(n=18)非早期復發(fā)(n=82)統(tǒng)計值 P Child-Pugh分級A級 13(72.22)45(54.88) χ2=0.237 0.626 B級 5(27.78)37(45.12)病灶分化程度 低分化12(66.67)10(12.20)Z=3.989 0.000中分化3(16.67)32(39.02)高分化3(16.67)40(48.78)腫瘤包膜情況 無 14(77.78)28(34.15) χ2=11.535 0.001有 4(22.22)54(65.85)腫瘤直徑(cm) 7.74±0.35 7.76±0.36 t=0.215 0.831腫瘤數(shù)目(個) 3.75±0.31 1.25±0.21 t=41.673 0.000 AFP-L3水平(ng/mL)99.65±15.28 50.70±8.20 t=19.186 0.000 AFU水平(U/L) 81.35±10.05 40.65±3.20 t=30.675 0.000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灶分化程度低、腫瘤無包膜、腫瘤數(shù)目多及AFP-L3、AFU水平高是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利用微創(chuàng)介入的方法將化療藥物及栓塞藥物經導管注入肝動脈,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用于治療中晚期PLC患者效果較好,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3-4],但仍有部分中晚期PLC患者術后出現(xiàn)早期復發(fā)情況,不利于預后的改善。
本研究中,100例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18例,復發(fā)率為18.00%;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灶分化程度低、腫瘤無包膜、腫瘤數(shù)目多及AFP-L3、AFU水平高是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腫瘤數(shù)目:腫瘤數(shù)目較多的患者自身癌細胞的早期肝內微轉移和腫瘤的多中心發(fā)生率較高,故多發(fā)性腫瘤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更高[5-6]。針對此種情況需在術中輔助一定的化療方案以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轉移及復發(fā)。②AFP-L3、AFU水平:AFP-L3只能由癌變的肝細胞產生,AFP-L3水平越高,PLC病情越重;AFU在PLC患者血清中的活性顯著高于正常及非肝癌的良性肝病人群,且水平越高,轉移及復發(fā)風險越大,故AFP-L3、AFU水平越高,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風險越高[7]。針對上述情況需在術前檢查患者血清AFP-L3、AFU水平,在術后給予輔助化療方案。③病灶分化程度、腫瘤包膜情況:病灶分化程度越低,惡性程度越高,侵犯性越強,病情發(fā)展越快,介入術后復發(fā)風險越高;腫瘤無包膜提示腫瘤惡性程度高,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即使在TACE治療后也存在復發(fā)風險[8]。因此,在TACE治療前需明確患者病灶分化程度及有無包膜情況,并在術后針對性給予放化療治療,要求患者定期復診,明確有無復發(fā)。
綜上所述,中晚期PLC患者介入術后早期復發(fā)的發(fā)生與腫瘤數(shù)目多、病灶分化程度低、腫瘤無包膜及AFP-L3、AFU水平高有關,臨床應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