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朱建華 宋發(fā)剛
測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思維的形成狀況,其測評以核心素養(yǎng)綜合思維、學科內容、具體任務、情境等四個關鍵維度來構架。
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綜合思維”素養(yǎng)有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tǒng)、動態(tài)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huán)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理學科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要素綜合,結合真實情境運用整體性、差異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正確描述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及相互影響的過程,樹立地球系統(tǒng)思維。時空綜合,結合真實情境從時間或空間角度分析或歸納地理事象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及規(guī)律,有依據地預測地理事象未來演變趨勢。地方綜合,也叫區(qū)域綜合,是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或區(qū)域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從空間尺度進行探討。
要素綜合,結合真實情境運用整體性、差異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正確描述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及相互影響的過程,樹立地球系統(tǒng)思維。其核心在于:任何地理事物都是由環(huán)境中多種地理要素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而每個地理要素產生的作用效果和影響程度不盡相同,任意一個地理要素又會受到環(huán)境中更具體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構成更進一層的相互關聯(lián),這體現(xiàn)了構成地理事物的諸多地理要素具有多樣性、關聯(lián)性、層次性三大特點。
【例1】蓮的地下莖在生長前期叫“走莖”或“蓮鞭”,生長后期膨大成我們熟悉的藕。蓮藕喜溫,不耐陰,不宜缺水,忌大風??諝鈴娜~柄傳來后,再通過地下莖密布的氣孔道繼續(xù)向下,輸送到根部,當氣孔破壞,水進入地下莖會引起腐爛。過去有經驗的種藕人,為了讓藕長得更好,在初夏時節(jié),便把未長好的蓮蓬輕輕掐掉。下圖自左向右為蓮藕的生長過程。
湖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被譽為“千湖之省”,蓮藕種植面積及產量居全國第一,其中種植面積達200萬畝(1畝≈666.7平方米),產量約占全國蓮藕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多只低價外銷泥巴藕。湖北菜“排骨藕湯”久負盛名。每年的冬季,在湖北嘉魚縣,有來自湖南、安徽、廣西、江西、湖北等地近千農民,他們以湖為家,結隊組合,哪里有藕挖,就到哪里挖。
(1)從風和氣候的角度,分析湖北省成為蓮藕種植大省的原因。
(2)簡析提前掐掉蓮蓬的原因。
(2)簡析挖藕主要在冬季的原因。
【思維過程】本題以我國湖北蓮藕種植及采摘為背景,考查自然環(huán)境中植被、大氣、地形等多種要素的綜合時空變化影響,體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中綜合思維的運用。蓮藕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體現(xiàn)出了要素綜合。思維流程如下:
【信息整合】
素養(yǎng)評價圖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結論信息1蓮藕喜溫,不耐陰,不宜缺水,忌大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多,長江中下游平原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天氣晴朗,風小信息2每年的冬季,在湖北嘉魚縣,有來自全國各地近千農民,結隊組合,哪里有藕挖,就到哪里挖冬季降水少,湖塘水位低,有利于采挖;較低的氣溫便于藕的儲存與運輸;冬季人們喜煨湯,市場需求大;冬季為農閑季節(jié),有充足的剩余勞動力信息3湖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被譽為“千湖之省”,蓮藕種植面積及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于秦嶺以南,受冬季風的影響小;7、8月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正值伏旱,晴熱少雨,基本無風;距離海洋較遠,夏秋季節(jié)受臺風干擾小
【答案】(1)地上部分荷葉大易招風,葉柄中空易被大風折斷;地下部分(須根)短,在水和泥中固定力差,忌大風;位于秦嶺以南,春季受冬季風影響??;7、8月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晴熱少雨,基本無風;處于內陸,夏秋季節(jié)受臺風干擾小。
(2)防止蓮蓬搶奪更多的營養(yǎng);蓮蓬成熟后再掐掉,雨水會從葉柄進入地下莖,引起正在生長的地下莖或已成熟的新藕腐爛;提前掐掉以減少葉柄承重,提高抗風能力。
(3)冬季湖塘水位低,有利于采挖;冬季氣溫低,有利于儲存與運輸;冬季人們喜煨湯,市場需求大;冬季為農閑季節(jié),勞動力充足。
地方綜合,“地方”主要指人們日常所熟悉的空間范圍,可以相對于另一個地方來談論,也可以在更大背景(如全球和國家)下來談論;另一方面也表達了現(xiàn)實世界不是均一的,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性的特點。要正確理解并運用“地方”,必須要具有時空尺度思想。時間尺度反映時間的起始階段、長短、反應事物發(fā)生的過程??臻g尺度,一是地理空間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級,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要對尺度大小進行選擇;二是大小尺度間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過程和現(xiàn)象要在大小空間尺度之間作相互轉換。地點—地方—區(qū)域—大陸—全球,隨著尺度的增大,空間差異性將會降低,整體性突出,不同尺度的區(qū)域空間要與相應尺度的空間事物之間建立空間關系。
大尺度情境注重宏觀規(guī)律的考查,分析因素時重點考慮大尺度因素,例如,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等。小尺度情境要重視細節(jié)分析,分析因素時考慮小尺度因素,注重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例如,下墊面、人類活動等。對地方的綜合分析對應了地理學研究的區(qū)域性特點,通過對地方地理環(huán)境要素及時空變化的分析,獲得對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的地方性解釋。
【例2】灌叢沙丘是風沙流被灌叢阻擋后,沙物質在灌叢內部及周圍堆積而形成的一種風積生物地貌類型。植被、沙源和風力等對灌叢沙丘的發(fā)育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檉柳為落葉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區(qū)能夠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區(qū)形成特有的灌叢沙丘。下圖為檉柳灌叢沙丘開挖剖面示意圖。
(1)植被是灌叢沙丘形成的基本條件,概括灌叢沙丘植被的生態(tài)特性。
(2)以檉柳灌叢沙丘為例,簡述灌叢沙丘的形成過程。
【思維過程】灌叢沙丘的形成一般是由風力沉積形成的固定沙丘,逐年生長的灌叢覆蓋在沙丘之上,以達到植被防風固沙的作用。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沙生植物易遭破壞,植被破壞地區(qū)易受風力侵蝕,因此灌叢沙堆周邊沙生植物遭破壞后,風力侵蝕增強使周邊的高度不斷被削低,灌叢覆蓋的沙堆因受植被固沙作用的保護而相對突起。所以,判斷該區(qū)域的地表形態(tài)是由堆積作用形成還是由侵蝕作用形成,需要辯證地看待沙丘灌叢的風沙地貌。
從空間尺度來看,本材料屬于干旱區(qū)下的微觀地貌景觀,適用從小尺度的角度分析。從沙丘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以及灌叢的生長特性來分析:
【信息整合】
素養(yǎng)評價圖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結論信息1檉柳在干旱沙漠地區(qū)能夠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植株矮小,葉片退化,地下根系發(fā)達信息2植被、沙源和風力等對灌叢沙丘的發(fā)育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植被可以降低風速,促使沙粒沉積
【答案】(1)耐旱、耐風蝕、耐沙埋、耐低溫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葉片退化,地下根系發(fā)達;壽命長。
(2)風沙流被灌叢阻擋后,風力減弱,沙粒沉積,檉柳耐旱耐風沙,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繼續(xù)阻擋風沙流,使沙丘不斷沉積、發(fā)育。
時空綜合思維,是指能夠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化。構成地理事物的任一要素發(fā)生改變,其他要素也將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推動地理事物的發(fā)展演化。這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變化,正是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特征的直接體現(xiàn),同時也是地理環(huán)境動態(tài)性的體現(xiàn)。在具體的地理情境中則要求結合真實情境從時間或空間角度分析和歸納地理事象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及規(guī)律,有依據地預測地理事象未來演變趨勢。在實際應用中常以地質過程的變化來呈現(xiàn)。
【例3】寧夏平原地處斷裂陷落帶,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曾是一個浩瀚大湖,滄桑巨變,大湖最終演變成沖積平原。現(xiàn)在的寧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發(fā)量近2 000毫米。而銀川一帶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勢低洼,附近湖泊濕地眾多,河渠縱橫,灌溉農業(yè)發(fā)達。圖a示意銀川平原濕地分布,圖b為寧夏平原及周圍地區(qū)地形和地質構造剖面圖。
圖a
圖b
(1)從地質作用角度推測寧夏平原從大湖到平原的演變過程。
(2)賀蘭山的隆升改變了區(qū)域的氣候、水文特征,試分析其對寧夏平原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思維過程】本題以寧夏平原的地理環(huán)境為切入點,推測大湖到平原的形成過程,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在時空變化中發(fā)生了改變,涉及時空綜合的知識。從時空變化的角度,考查地質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以及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知識,旨在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時空變化及整體性。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象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強調陸地表層系統(tǒng)地理事象隨時間的變化特征。分析“地理過程”類問題時,要從“過程”入手,探討地理事象的成因和變化機理。首先,了解區(qū)域特征,按照地理事象的區(qū)域特征進行解讀,獲取有用信息(如泥沙物質的堆積過程、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形成理性的思維框架、動態(tài)的思維結構。其次,要形成正確的思維邏輯,按照地理事象的因果關系,深入分析各要素的成因及過程,形成完整的地理邏輯推理和思維過程:
【信息整合】
素養(yǎng)評價圖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結論信息1寧夏平原地處斷裂陷落帶,曾是一個浩瀚大湖,滄桑巨變,大湖最終演變成沖積平原大湖時期,銀川一帶地勢低洼,接收黃河搬運物質的堆積,加上來自賀蘭山的堆積物、水生生物遺體等的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經過長期的堆積作用,堆積體不斷升高擴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連接在一起,形成平原信息2賀蘭山的隆升改變了區(qū)域的氣候、水文特征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冬季受西北風影響大,賀蘭山的隆升,削弱了來自西北的冷空氣的影響,使寧夏平原冬半年氣溫比同緯度高;該地區(qū)氣候干燥,受西北風影響,多風沙,因受賀蘭山阻擋,使寧夏平原風沙活動減少;因夏季東南風受賀蘭山阻擋抬升形成地形雨,賀蘭山東坡降水多,增加了寧夏平原的河流徑流量;賀蘭山的隆升,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蝕作用加強,輸沙量增加,增加沉積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答案】(1)大湖時期,由于地勢低洼,接收黃河搬運物質的堆積(加上來自賀蘭山的堆積物、水生生物遺體等的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不斷升高擴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連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削弱了冷空氣的影響,使寧夏平原冬半年氣溫比同緯度高;使寧夏平原風沙活動減少;因夏季風受賀蘭山阻擋,賀蘭山東坡降水多,增加了寧夏平原的河流徑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輸沙量增加,增加沉積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反思】在教學中教師需精選真實、鮮活的典型案例,結合教學要求提出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案例展開討論、交流,使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辯證思維能力,使其具有創(chuàng)新性表現(xiàn)。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三點:①問題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要高于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②在問題的認知上要存在沖突;③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