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雄 張一博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微格教學也可以稱之為微型教學,這是一種訓練師范生或者在職中學教師教學技能的理論與方法。 目前, 它在世界各國的師范教育中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微格教學被引入國內。 微格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將那些復雜的教學活動分解為各種可操作并且易于控制的教學技能,使用包括錄像機、計算機、多功能電腦等在內的多種能夠反饋的完整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施行教學技能訓練。 本文以筆者在所在單位的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對歷史學專業(yè)微格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探討。
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類課程主要指的就是“中學歷史教學法”,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各師范院校均以此名稱開設課程。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要求以及現代教師教育模塊課程改革的理念與趨勢,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將原來的中學歷史教學法進行拆分,拆分為多個小模塊系列課程,但各個院校所設置的課程名稱有一定的差別,尤其是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類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置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這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慮與整合重構。
師范類歷史學專業(yè)和普通類歷史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課程設置上的一個最突出的不同之處在于,根據教育部發(fā)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1]中的相關要求,師范類歷史學專業(yè)的學生除了學習中國史和世界史等學科專業(yè)課程之外,還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類的各類課程。 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相關課程主要包括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課程以及歷史教師教育的各種實踐課程。 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課程主要包括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歷史課程論)、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論)、 中學歷史學習與評價 (歷史學習論和歷史評價論)、中學歷史教學技能(歷史教學技藝論)和中學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歷史教師論)等課程。 歷史教師教育類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演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和歷史教學微格訓練等課程。
在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大背景下,高等師范院校需要對師范生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改革,著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教育部在2018 年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 的意見》[2], 其中就提到了應當設置數目充足、內容多樣的實訓實踐課程,應當建立健全貫通培養(yǎng)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前后銜接以及階梯遞進,實踐教學能夠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以及相互促進。 應當大力推進師范類專業(yè)的教學實驗室或實訓室、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實訓教室以及師范生自主研訓與考核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強化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以及教學技能訓練及其考核。 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是教師教育類課程中的應用學科,其中的課程論、教學論以及見習、演習、實習、研習的關注對象往往是較宏觀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了培養(yǎng)師范生綜合的教育教學能力。 而實踐卻表明,師范生在正式形成綜合的教學能力之前必須掌握各種基本的教學技能,也就是需要一種訓練教學技能的方式,在形成綜合性的教學能力之前對教學的基本技能進行有效的訓練。 微格教學則正是這種將科學的方法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技能訓練實踐的理論以及方法。微格教學訓練是師范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能夠大力地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水平。
師范專業(yè)認證的理念也對歷史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按照師范專業(yè)三級認證指南的要求,專業(yè)應以“具備初步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3]”為目標,立足全程化綜合化培養(yǎng),系統(tǒng)地構建教學知識的學習與教學技能訓練之間的互動、教學實踐體驗與問題解決研究融通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體系,應當突出做中學,注重問題教學、案例分析以及情境體驗,強化表現性的評價。 據此要求,我們應當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以規(guī)范化的教學實踐課程與教研實踐課程,整合中學歷史教學與教研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課程,構建起包括歷史教學微格訓練課程在內的能夠支撐畢業(yè)要求指標點的系列歷史教育類的實踐模塊課程。
按照學校與學院整體規(guī)劃,本課程采用小班化分組與大班化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在微格教室(教育教學研討室)進行訓練,本課程2 學分,屬于實訓實踐課,為64 學時,學生分為5 組,每組約20 人,每間微格教室3 張圓桌,每桌6~7 人,各組同時在5 間微格教室進行實操實訓。
按照理論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體系的規(guī)劃,在第4 學期學生已經先修完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課程,在第5 學期為學生開設理論課程中學歷史教學論(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和中學歷史教學技能,開設實踐課程歷史教學微格訓練、中學歷史教學技能實訓和教育演習。 其中中學歷史教學論安排在第1-8 教學周,每周4 學時;中學歷史教學技能安排在第5-8 教學周,每周4 學時;歷史教學微格訓練安排在第9-16教學周,每周8 學時;教育演習安排在第17~18 教學周,每周16 學時。
校內實訓類教學技能訓練體系主要由3 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即:中學歷史教學技能(理論)、歷史教學微格訓練(實訓)和教育演習(實踐)。 微格教學即利用微格教室進行教學設計教案編寫技能、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強化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觀課技能、說課技能、評課技能等各種單項教學技能的訓練。 微格教學是將復雜的教學技能訓練活動分解為各種可操作、可控制的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育演習即校內大班試講講課。 一般是該班全體學生一起參與觀摩,每位同學上講臺使用多媒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一次較為完整的試講,之后教師進行點評,或組織學生進行簡要評課發(fā)言。 教育演習的對象通常是較為宏觀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培養(yǎng)師范生綜合性的教學能力。 師范生在正式形成綜合性的教學能力之前需要掌握各種基本的單項教學技能,也就是需要一種訓練教學技能的方式,在形成綜合性的教學能力之前對教學的基本技能進行有效的訓練,也就是微格教學。
第1~4 學時:微格教學的理論學習。
通過學習,使師范生知道在微格教學訓練中應當怎樣進行教學設計以及編寫教案。 引導學生對之前中學歷史教學技能這門理論課上所學習到的中學歷史教學技藝與技能進行分析與梳理。 向學生說明本門課程的考核與評價方案。 告知學生如何使用微格教室的儀器設備。
第5~12 學時: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技能訓練。 第13~20 學時:中學歷史導入與提問技能訓練。 第21~28學時:中學歷史講解與強化技能訓練。 第29~36 學時:中學歷史板書與多媒體教學技能訓練。 第37~44 學時:中學歷史演示與舉例技能訓練。 第45~52 學時:中學歷史小結與結尾技能訓練。 第53~60 學時:中學歷史說課、觀課與評課技能訓練。
這一部分是本課程的主體部分,所占的學時比重也相對最大。 在這一部分,需要給師范生進行多種類型的教學技能訓練。 目前,學術界對中學歷史教學技能的基本分類看法不一,筆者綜合多方觀點以及部分院校的課程設計經驗,整合出了上述教學技能訓練的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技能雖然在中學歷史教學論(中學歷史教學設計)這門課程中進行過一定的訓練,但該課程主要還是理論課程,給師范生進行實操實訓的機會并不能太多,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在歷史教學微格訓練課程中再進行更為充分的訓練。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技能主要屬于中學歷史教師課前備課階段需要掌握的技能。 從第13 學時開始至第52 學時, 主要訓練的是中學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這一部分的訓練基本上涵蓋了從導入到結尾的課堂教學實施的全過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主要技能。 從第53 學時開始,主要訓練的是師范生的說課、觀課與評課的相關技能,這些技能雖然不屬于課堂教學技能,但也是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掌握好這些技能,有利于教學技能水平的提升。
第61~64 學時:課程總結。
回顧訓練各環(huán)節(jié), 總結本門課程的訓練成效,分析問題,對師范生提出期望。 一門課程完整的授課環(huán)節(jié),是應當包含有課程總結的,通過本門課程所開展的各項教學技能訓練,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水平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為授課教師,應當對師范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并總結訓練的效果,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通過回顧總結將訓練的經歷與經驗收獲內化于心,再度提升,也即理論聯系實踐,從實踐中提升對理論的認識水平。
滿分100 分。 由以下7 大部分考核組成,每部分考核單項總分均為100 分,各自按照一定比例計入總成績。 具體如下:
教學設計技能訓練:10%; 導入與提問技能訓練:15%;講解與強化技能訓練:20%;板書與多媒體教學技能訓練:15%;演示與舉例技能訓練:15%;小結與結尾技能訓練:10%;說課、觀課與評課技能訓練:15%。
當前,各師范院校的微格教學訓練環(huán)節(jié)的開展程度不盡相同。 從搜集查閱到的情況來看,多數院校均開設了“微格教學訓練”的相類似課程,但相當一部分院校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原因有三:其一,微格教學引入我國已有一段時間,各師范院校均認可并采用該形式進行教技訓練,但未形成規(guī)范地開展實施體系,未將基本的方案提升為模式。 其二,訓練的內容不夠豐富充分,訓練內容設計的不夠科學合理,實施得不到位, 以致學生的教學技能水平未得到有效提升。其三,沒有理順微格教學訓練課與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見演實研四習之間的關系,導致訓練實施效果不理想,未充分發(fā)揮出微格教學訓練的功用。 基于此,筆者梳理了所在學校的改革情況與工作經驗,希望能夠給各師范同行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師范專業(yè)認證和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雙重背景下,各師范類大學的教師教育模塊課程改革,尤其是其中的教師教育實踐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非常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仔細研讀分析相關文件,并積極優(yōu)化整合相關課程,才能夠提高歷史微格教學訓練等歷史教師教育實踐類課程的實施效果,從而提升我國師范生培養(yǎng)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