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更有深度的學習,深度學習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路徑。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開展深度學習?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實際獲得深度學習?對此,筆者認為: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實際獲得深度學習,需要確立一種融合取向的教學觀,改變兩相分離的教學模式?;氐綄W科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在確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展開融合性的學習模式設計。
實踐參與促進融合性學習
在實踐參與中,學生不僅能夠開展獨立嘗試、協(xié)作探究和實踐反思等多種學習方式,還有機會溝通知識與事物、知識與知識、知識與行動以及知識與自我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不僅同時經歷著“切身體驗—高階思維”和“深度理解—實踐創(chuàng)生”的過程,還能夠發(fā)展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
例如,在“手繪導游圖”第二課時的教學接近尾聲時,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的作品很粗糙。于是,我指著一件學生作品問道:“這位同學的作品是立體的導游圖,而且是賀卡的形狀,很精致,如果你是游客你會買嗎?”在學生們紛紛表示會購買后,我向他們詢問原因。某位學生答道:“精致、美觀,還便于收藏?!彪S后,我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并引導所有學生觀察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做到這幾點。一個簡單明了、具有導向的對話,為展示的學生樹立了自信,同時也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想把作品表現(xiàn)得更好的欲望。教師隨后繼續(xù)引導:“她的導游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嗎?”這樣具有導向性的暗示,能夠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也能夠促進學生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知識遷移解決問題促進實際獲得
參與和問題解決學習模式下,融合性學習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設計學習內容。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習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就能成為學生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上“心動”,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就要“用心”。對此,教師需要確立一個新的學習設計理念,即“遷移、融合”。
例如,我在教學“中國畫—學畫荷花”一課時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教學時我著重滲透傳統(tǒng)教育,將篆刻的內容巧妙與中國畫相結合。評價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欲望,進而影響課堂效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用筆:中鋒、側鋒,不同墨色表現(xiàn)荷花。因此,我出示不同內容的篆刻(印章):“翰墨緣”“清幽”“雅意”“墨君子”“清風雅致”……對學生說:“大家在創(chuàng)作后要在畫上題字落款,還要選擇與字畫內容相符的印章來為畫增色添彩。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硪恍╅e章,請大家根據自己的作品進行選擇?!?于是,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閑章并粘貼到自己的作品上,并與同學交流自己選章的依據。通過這一分享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理解了文人墨客愛上國畫不僅因為它具有欣賞價值,還因為其中包含沿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內在,那便是“德”。
核心問題設計促進核心素養(yǎng)提升
課堂上,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建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傾聽關系。從傾聽出發(fā),讓每一位學習者都有尊嚴,讓每一位學習者從孤立學習走向互惠學習,從互惠學習走向挑戰(zhàn)性學習。這樣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深度協(xié)同關系,會讓學習者從被動轉向能動,會讓學習深度發(fā)生,這樣的意義感會為學科知識賦能。
例如,六年級“吉祥圖案”一課的知識容量大,涉及面廣,對此我將評價方案前置,在課前就讓學生明確任務,并設計學習評價單,課堂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在學習評價單上勾畫、積累。由于這種學習形式是初次嘗試,導入時,我采取教師示范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完成學習評價單。因為在課前,學生就知道完成一項任務可以獲得一個給自己在星評區(qū)畫紋樣的機會,而且完成此項任務本身就是檢驗學生課前是否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評價效果自然有效,課堂各環(huán)節(jié)安排緊湊、課堂氣氛活躍,充分擴展了學生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梯度。
數(shù)據分析、成果分享,提升實際創(chuàng)造能力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學習,從課前前測運用學前數(shù)據分析到導入新課、通過游戲練習鞏固新知,再到探究新知小組合作學習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圖文聲像并茂的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都能夠讓一節(jié)抽象的課堂“活”起來。
例如,在教學欣賞評述領域“吉祥圖案”一課時,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是對吉祥物件進行賞析。對此,我充分運用微信平臺上傳分享孩子們自己錄制的賞析視頻、音頻等實踐作品。運用微信平臺以及希沃授課助手代替以往手寫、繪畫實踐方式,將虛擬再現(xiàn),將孩子的作品從紙質版轉變成聲像文件,永久保存、真實分享、提高效率。這樣的學習分享還突顯在孩子們的實際獲得,即“學”為生活服務的理念。
課堂深度學習的發(fā)生,關鍵是教師。課堂深度學習更像是教師尋求完整教育的心靈游歷。對于一位優(yōu)秀教師而言,自我、學科和學生是深深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中的牢固力源于教師對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悅納、觀察與研究。如果問課堂的完整意義是什么,那就是育人,育完整的人,核心素養(yǎng)不僅是一門學科的代名詞,還是課堂深度學習的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qū)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