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學中,名詞活用這一詞類活用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學生面對龐雜的名詞活用現(xiàn)象,難以掌握理解。本文聚焦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兩種類型,展開教學方法探究,提出句子成分分析法、比較辨析法、歸納遷移法等三種方法,來引導學生認識名詞活用這一特殊語言現(xiàn)象、掌握其語言特征并最終形成辨析名詞活用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一、文言文名詞活用教學概述
名詞活用屬于詞類活用中的一類,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又可以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充當別的詞類”[1。名詞活用的類型一般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以及名詞作狀語。
(一)名詞活用教學現(xiàn)狀
名詞活用是一種語法現(xiàn)象,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隨文講解的傳統(tǒng)講授模式。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聽課疲勞,對名詞學習失去興趣。教師的教學決定了學生對名詞活用的理解程度,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將名詞活用當作一般的實詞來理解,對名詞活用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入。
學生不熟悉名詞活用的規(guī)則,導致理解上出現(xiàn)困難,文言文中名詞活用的規(guī)則以及形式多樣,學生需要記憶大量的活用形式和特例,這對學生的記憶力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名詞活用是在具體語境中其語法功能出現(xiàn)臨時的變化,所以名詞活用的理解還要結(jié)合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對學生的文言文字詞積累量有一定的要求。最后因為文言文在現(xiàn)代生活中使用較少,學生缺少實際應用的機會,導致名詞活用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記憶上,沒有內(nèi)化為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這也影響了學生對名詞活用的掌握。
(二)名詞活用語法特征分析
名詞活用現(xiàn)象主要是一種古代漢語語法現(xiàn)象,通過分析名詞活用的語法特征,把握名詞活用的語法規(guī)律,從而判斷名詞是否發(fā)生了活用,本部分主要分析名詞活用動詞、名詞作狀語的語法特征。
1.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語法特征
名詞在句子中不再充當主語或賓語并出現(xiàn)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時要考慮名詞是否活用為了動詞。通過分析名詞活用為動詞現(xiàn)象,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條規(guī)律用以判斷名詞是否活用為動詞。
(1)“名詞 + 名詞”。兩個名詞連用,但不構(gòu)成并列和修飾關系時,其中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登泰山記》中的“明燭天南”,《說文解字》云:“燭,庭燎大燭也?!盵2]2061本義為古代照明用的火炬。與其后的名詞連用,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結(jié)合其本義,釋義為“照;照亮”?!凹北玖x為“名冊、戶口冊”,在《鴻門宴》中“籍”和“吏民”連用,活用為動詞,結(jié)合語境釋義為“登記”。
(2)“名詞 + 代詞”。因為代詞不受名詞修飾,所以名詞位于代詞之前時活用為動詞,例如在《齊桓晉文之事》“然后從而刑之”中,“刑”本來指刑罰,在這句中其后跟了代詞“之”,活用為動詞,譯為“處罰”。
(3)“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 + 名詞”。例如,在《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中,“事”本來是名詞“事情、事件”,這句中第一個“事”之前出現(xiàn)了否定副詞“不”,這里活用為動詞“辦事”。
(4)“能愿動詞 + 名詞”。能愿動詞“能、欲、可”等,例如,《勸學》中“非能水也”,“水”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解釋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透明的液體,江、河、湖、海的通稱[3]453?!秳駥W》中“非能水也”,構(gòu)成“能愿動詞 + 名詞”,名詞活用為動詞,釋義為“游水,游泳”。
2.名詞作狀語的語法特征
一般情況下,名詞用作狀語,都是“名詞 + 動詞”結(jié)構(gòu)且不構(gòu)成主謂結(jié)構(gòu)。在這一前提下討論名詞作狀語的各類情況。
(1)\"方位名詞 + 動詞”。出現(xiàn)“上””“下”“東”“西”“南”“北”“側(cè)”“內(nèi)”等方位名詞與動詞連用時,方位名詞作狀語,一般譯為“向、往 + 方位名詞”“在 + 方位名詞”,具體翻譯要根據(jù)語境來判斷。例如《勸學》中“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出現(xiàn)在動詞前面,活用為狀語修飾“飲”“食”,譯為“向上”“向下”?!冻啾谫x》“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西”“東”出現(xiàn)在“望”之前,用作狀語修飾動詞,譯為“向西”“向東”。
(2)“名詞 + 動作、行為”,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或依據(jù),名詞作狀語。例如《石鐘山記》中“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中的“舟”本來是名詞,這里表示“行”的工具,譯為“乘船”,這句的意思是“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
(3)表示比喻,用作狀語的名詞的某些特征來比喻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例如《諫逐客書》中“蠶食諸侯”,“蠶”是名詞,指一種昆蟲,出現(xiàn)在動詞“食”之前,用作狀語,這里是借“蠶”吃東西的動作來修飾“食”這個動作,生動形象,修飾意味濃厚。再比如《登泰山記》中“崖限當?shù)勒摺钡摹跋蕖薄把隆笔侵髡Z,“當”是謂語,“道”是賓語,主謂賓句子成分完整。而“限”在謂語之前,活用為狀語。“限”,《說文解字》云:“限,一曰門楣也?!薄跋蕖?,阻隔。另一義說,是門檻[2J3131。所以“崖限當?shù)勒摺边@句中“限”活用為狀語時,譯為“像門檻一樣”。
(4)時間名詞“日”“月”“歲”“旦”“夜”“時”,表示時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日”“月”“歲”這幾個字的用法,“日、月、歲 + 行動性動詞”表示動作的頻數(shù),譯為“每日、每月、每年或日日、月月、年年”。“日+ 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譯為“一天一天”?!叭铡庇糜诰涫祝硎咀匪葸^往,譯為“往日”[4]352。
通過以上分析,涉及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作狀語的兩類名詞活用需要教給學生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之后這兩類名詞活用為狀語比較容易識別。
二、名詞活用教學方法探究
基于名詞活用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聚焦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兩種類型,探究名詞活用的相關教學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詞類活用歸根結(jié)底是文言文中一些詞不再充當其固定的句子成分,只要判斷出句子中該詞代表的固定成分增多還是缺少,就能判斷出其是否產(chǎn)生了活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基于現(xiàn)代漢語句法中句子的六大成分來進行實際教學,句法成分是句法結(jié)構(gòu)的組成成分,句法結(jié)構(gòu)是由若干詞按照語法規(guī)律來組成的[5]5。六大成分在句子中行使的職能各不相同,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用一般公式來表示,即[狀語] + [定語]主語 + [狀語]謂語 + [補語/定語]賓語 + [補語]。名詞一般在句子中充當主語和賓語,當一個句子中缺少謂語并且兩個名詞連用,即其中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當一個句子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但謂語前多了一個名詞且與主語無關,那么這個名詞活用為狀語。
考慮到學生的語法知識基礎,要防止為“講知識而講知識”的傾向,講解文言知識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而不是成為會談論語法的純技術型研究者[8。所以應該依據(jù)學情并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避免出現(xiàn)術語滿天飛的情況,運用以上的公式進行教學轉(zhuǎn)化。具體教學示例如下:
活動設計:小明同學在讀到《登泰山記》中“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一句時,翻譯為“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_南面的天空”,這個“燭”字他卻不知道該怎么翻譯,你能幫幫他嗎?
設計意圖:以情境入手,模擬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可能遇到的名詞活用問題,從已知的翻譯入手,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對句子進行語法分析,降低了學習難度。由已知的“雪反射的光_南面的天空”分析出橫線處缺少的是一個動詞,同時對照“蒼山負雪”的結(jié)構(gòu)也可分析出“燭”和“負”應該是相同的詞性,但是“燭”本來應該是名詞,可知這里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盃T”常見義是“蠟燭”,點燃蠟燭發(fā)出火光可以照亮黑暗,所以這里“燭”活用為動詞,譯為“照亮”。
(二)比較辨析法
文言文課文中許多詞是反復使用的,但有的時候會出現(xiàn)同一個字而用法以及意義不同的情況。名詞活用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改變了詞性,比如名詞活用為動詞,二是改變了語法功能,比如名詞作狀語。通過找出一篇文言文中相同的字詞,進行比較辨析,理解詞義以及名詞活用之后的變化。
例如《師說》的教學片段。
活動布置:請同學們分小組,在《師說》中找出所有含“師”的句子,結(jié)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思考它們的意義和用法有什么區(qū)別,并交流學習所得。
設計意圖:名詞活用是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其本用,《師說》中出現(xiàn)了23個含“師”的句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例句,可以進行“師”字用法的對比辨析,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動手,在對比辨析中理解名詞活用的變化,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進行認字識詞?!稁熣f》中“師”的用法除了“或師焉”“吾師道也”“吾從而師之”“孔子師郯子”4個句子之外,其他含“師”的句子都是名詞“老師”。以上4個句子都缺少謂語,“師”處于謂語位置上,“或師焉”“吾師道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分別譯為“從師學習”“學習”?!拔釓亩鴰熤盶"孔子師郯子”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是“師”的意動用法,譯為“以什么為老師”。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制作表格,分類展示“師”的用法,圖表呈現(xiàn)可以讓對比更明顯。
(三)歸納遷移法
歸納思維是人的天賦才能,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基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采用歸納遷移法?!皻w納教學模式的階段包括:(1)確定并列舉與主題或問題相關的數(shù)據(jù)資料;(2)給這些數(shù)據(jù)資料分類,使同組成員具有共同特征;(3)解釋數(shù)據(jù)資料并為各類別命名,以便對其進行處理;(4)將類別轉(zhuǎn)化成技能或假設”[7]66
在學習完一個文言文單元或者學習完一本教材之后,可以將所有同類型的名詞活用列舉出來,讓學生歸納探究相關名詞活用的規(guī)律,這時學生對文言文文章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掌握,更容易自己歸納出規(guī)律。
例如: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名詞活用的例句歸納教學。
師:將整本教材中名詞活用的例句以紙質(zhì)清單形式下發(fā)給學生,在PPT上呈現(xiàn)每一條規(guī)律對應的名詞活用例句進行講解,之后讓學生在清單中用記號筆畫出同樣結(jié)構(gòu)的句子。例如《登泰山記》中的“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汶水西流”?!皾畺|流”之“流”是動詞作謂語,“汶水”“濟水”是名詞作主語,“西”。“東”是方位名詞,在這里構(gòu)成“名詞 + 動詞”結(jié)構(gòu)且不作主語,所以是活用為狀語,譯為“向西”“向東”。
生:找出相同結(jié)構(gòu)例句,并分享自己的判斷依據(jù)。
重復以上過程,直至所有例句對應前文總結(jié)的8條規(guī)律,分成8類。這一階段完成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各類具有相同特征的名詞活用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從這些相同特征出發(fā),歸納探究出相關的規(guī)律,并設置相關的習題,讓學生遷移運用已知規(guī)律快速判斷出名詞活用。
三、結(jié)語
對名詞活用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統(tǒng)計名詞活用現(xiàn)象歸納出8條相關規(guī)律。以此為基礎,探討名詞活用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比較辨析法以及歸納遷移法。三種方法以教材內(nèi)容為基礎,結(jié)合學生學情,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補足了名詞活用教學研究中忽視學生基礎的現(xiàn)象,使名詞活用教學方法更具有普適性,能讓更多學生接受理解。鑒于名詞活用對文言文詞類活用教學的重要性,未來的研究會繼續(xù)關注動詞活用、形容詞活用等詞類活用知識的教學方法,以促進詞類活用教學方法的改進。
作者簡介:王玉(2000一),女,漢族,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郭錫良.古代漢語語法講稿[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2]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M].10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王力.古代漢語[M].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5]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布魯斯·喬伊斯,瑪莎·韋爾,艾米莉·卡爾霍恩.教學模式[M].蘭英,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